本书全面介绍了带电粒子治疗设施的屏蔽设计、辐射安全及管理。 全书共9章,内容覆盖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详细阐述了加速器原理、粒子微观作用、辐射剂量监测、设备活化处理、蒙特卡罗模拟技术以及安全系统和风险管理。 本书特别强调了次级辐射问题和治疗设施的安全管理,为粒子治疗的安全运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书面向对质子和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感兴趣的科学家和医疗专业人员,尤其是为从事粒子治疗设施的设计、管理与安全保障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指导。
本书共6章,针对超临界水冷反应堆内的材料辐照损伤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首先综述性地介绍了超临界水冷反应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概括性地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基于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实验研究为手段,探究了带电粒子、 射线以及中子对材料的辐照损伤机理,建立了定量描述材料辐照损伤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针对超临界水的化学特性、辐照条件下的感生放射性以及反应堆运行过程中的水质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针对超临界水堆中材料的常规化学腐蚀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本书是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以及中国科协高端科技智库丛书之一,是由中国核学会组织核能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本书在简要回顾世界核能发展的基础上,论述了核能发展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分析了核能技术的进展、我国核能发展的战略三步走战略以及核燃料循环使用与和安全保障,以及核能军民融合新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核能发展提出了政府、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对策建议。本书对了解核能技术与清洁能源发展,判断核能与清洁能源产业结构变化,把握核能与清洁能源科技发展,洞察财富机遇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几十年来外在各种类型核废物处理与整备技术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并尽可能反映当代的发展。 内容主要包括:核废物来源、主要特点及其分类,核废物处理处置基本原则及其现代理念,放射性废气的处理,低中放废水的沉淀、蒸发、离子交换和膜分离处理,放射性有机废液的处理及低放废液的生化处理,低中放废物的整备技术(包括各种固定化和减容技术),高放废液的固化技术及分离-嬗变技术。
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时间长、环节多、专业广、难度大、政策性强,对业主单位的总体控制、协调和综合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为总结经验,积极推进我国核电建设又好又快又安全发展,更好地为核电项目公司(筹备处)开展前期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经验借鉴,使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特编写本书。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着眼于原子弹试验的工作流程,从押运原子弹部件开始,到原子弹装配、上塔、保温、插雷管直至引爆成功的一系列具体操作。受访者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然而,他们却是在这一长长链条各个环节上“操刀”的亲历者。该书是一本没有任何修饰的有关当事人的述说集,用他们自己的亲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情来还原那一段历史。
《核科学基本原理》是由有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任教期间执笔的西利曼夫人纪念讲座系列第三卷,内容包含由耶鲁大学西利曼基金支持的11个主题讲座,主要讲述放射性科学在1906年及以前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相关科学发现。内容紧凑,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然后重点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蜕变,很后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进一步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全书结构简单,内容衔接紧密,逻辑性较强,是放射化学研究的精品之作。
本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绪论、锆合金腐蚀性能的研究方法、锆合金的腐蚀性能、新锆合金基体显微组织与腐蚀性能的关系、氧化膜组织结构对腐蚀性能的影响、氧化膜内残余应力与相结构以及腐蚀性能的关系、含Nb新锆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