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世界三次严重核事故为主要内容,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为基础,对三座核电站的基本情况、核事故发展的始末、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周边环境及其恢复情况、经验教训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我国在吸取核事故所带来的教训的同时,不断改进、提升核电安全水平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改进在运核电项目、更新设计理念以及核电技术创新等;并以重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现场纪实的形式,为读者展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周边环境及其恢复情况。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小型反应堆在结构、系统设置上都存在许多创新性的设计,其运行控制较商用大型核电厂反应堆有较多不同之处,因此需要满足一些新的要求。智能控制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手段,正适应了小型反应堆研发的需求。本书以小型反应堆中研究数量多的小型压水堆为研究对象,从其运行控制特点和控制需求入手,介绍反应堆智能运行控制发展现状、反应堆智能控制研究方向、小型压水反应堆控制器设计概况、控制器智能优化算法设计、控制对象和控制系统智能仿真建模、小型反应堆自主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是国内首本针对小型压水堆系统地阐述如何应用智能控制技术解决相关控制问题的著作,适合核反应堆工程及科研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参考,也可供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使用。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建设原子能工业,标志着新中国核工业正式创建。在我国核工业创建五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编辑、出版《辉煌历史》画册,很有纪念意义。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核工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可能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总规模,届时核电将作为中国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8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参观“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时强调:“实践证明,党中央出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是十分正确的,我国核事业队伍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创新能力的队伍”。胡锦涛同志也在今在8月30日在参观“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时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无论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保障国家安全看,
本书在国内外首次系统性描述了聚变工程实验堆的概念设计方案,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聚变反应堆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工程技术支持。针对聚变反应堆工程的各项运行指标和关键等离子体参数要求,本书系统总结了装置主机设计中涉及的超导磁体系统、真空室系统、冷屏和杜瓦系统、先进偏滤器和包层系统、遥操作维护和主机装配等原理和方法,同时针对聚变工程实验堆装置主机设计中涉及的创新设计及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日本3月11日大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海啸,给日本国民造成了重大灾难,也给我国驻日机构人员和旅日同胞带来了生命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灾情至今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周边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威胁,并引起临近地区公众的普遍担忧。作为专门从事放射医学研究的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编者们对日本人民此刻遭受的灾难深表同情,对我国驻日机构人员和旅日同胞的安全保持高度关注。为了帮助人们正确应对核电站事故可能的健康影响,我所专家针对此次核事故以短时间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核辐射防护知识问答》由刘超主编,以问答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对公共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希望为大家的健康安全防护提供帮助。
《基于核主元模糊聚类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是基于控制工程解决机械自动化检测和排除故障的专*。作者李怀俊凭借自身扎实的机械工程控制学素养,迎合机械生产自动化、数字化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珠三角地区工业生产现代化实际需求,通过科学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系统和较为可行地对旋转机械故障检测诊断提出了思路。
本书为大亚湾核电站生产管理丛书的个分册。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核电站的技术管理,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亚湾核电站的实践经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管理、工程改造、中长期技术改进、物项替代与商品化、核燃料管理、在役检查、性能试验、计量管理、技术文件管理和其他技术活动管理等。 本书适合核电站以及电力系统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核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列图书之一。 本书以核能工程的基础理论为先导,结合设计和安全的要求,并根据《核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涵,把握微观与宏观、本征与外因间的联系,全面、系统而又概要地介绍了核材料的种类、功能、制造、性质和使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间变化的规律。全书共分9部分,包括概述、原子核物理、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核反应堆设计和安全的基本要求、核裂变反应堆材料、核聚变反应堆材料和空间核电源材料。 本书是一部关于核材料知识的导论,可供从事核材料及其相关专业的科研、生产及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之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和新参加核材料专业工作的人员了解核材料概貌的入门读物。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GB l0252—1996《钴-60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 本标准与GB 10252—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钴一60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改为《7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 ——“范围”一章增加了一些包括的内容,扩大了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全部作了修改;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辐射与污染控制”作了部分修改; ——删除了原“工作场所的划分与要求”一章中“非限制区”一条; ——增加了“辐射防护与安全设计”一章; ——增加了“辐照装置的环境评价”一章; ——原“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改为“辐射安全管理”; ——删除了原“辐射防护与安全技术要求”和“辐照装置的安全分析,,两章; ——原“
本书为“十一五”国防特色专业教材之一。该书从铀矿通风降氡特点出发,从单纯排除已产生的有害物到能够控制和减少有害物的产生量,系统介绍了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技术。本书可供铀矿开采、核安全、地下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又适应现场管理的需求,也可供铀矿治及其他有关生产、设计、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参考。
利用核子法测定土石等材料原位密度和含水量是一项迅速发展起来的无损、快速检测新技术。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各类进口和国产核子水分一密度仪在各类工程中使用,并成为质量检测和控制的一种重要工具。鉴于此,迫切需要制订一下专门的、统一的技术标准来指导和规范各类核子水分——密度仪的现场测试方法。本规程就是根据以上需要,按照水利部技监办[1996]第14号文件精神,在总结我国核子水分—密度仪工程现场测试应用的实际经验以及参考和借鉴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和技术文献的基础上编写制定的。
材料化学,尤其是核工业、核反应堆用材料的化学性能与核材料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核性能及辐照后性能同样重要。它涉及材料科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冶金学、反应堆工程学及核化学等诸多学科。 本书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材料在溶液中的溶解、萃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材料氧化和溶液电化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条件;材料在溶液中电化学热力学E-pH平衡图及稳定性和电化学动力学规律;核燃料(铀、钚、钍)制备的化学反应热力学原理及条件,铀、钚、钍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电化学性质;射线对溶液及材料化学性能影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核材料在反应堆工况中的腐蚀特点、机制、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等。 本书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
《核能利用与核材料》是为工程物理系本科生 核材料系列课程 编写的教材之一,内容包括核物理与核辐射基础、核能基础、核能利用和核材料、核电厂主要设备及核材料等4 章。本书作为本科低年级入门教材,可用于概论课和生产实习使用。第1 章核物理与核辐射基础,从原子模型和卢瑟福散射实验谈起,讨论核子与核力,核反应与化学反应的区别,质量亏损与核能,裂变、衰变和聚变,核燃料与核能,放射线,放射线的危害,吸收剂量与当量剂量,放射线的屏蔽与防护;第2 章核能基础,介绍可控链式反应和反应堆,核燃料及核燃料再循环,反应堆类型,反应堆的调节和控制,核事故和核安全,放射性废物处理;第3 章核能利用和核材料,讲述了核爆炸和核反应堆的原理,讨论铀浓缩,核反应堆的种类及其结构,热中子堆中钚的使用,快中子增殖堆,核反应堆用材
主要内容包括 : 核能在解决能源、技术和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 用于化工和冶金领域的等离子体技术 ; 等离子体技术在矿石加工和矿物提取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处理硝酸铀酰溶液和水合盐生产铀氧化物;等离子体和交变电磁场技术脱硝混合硝酸盐制备混合或复合氧化物;等离子体碳热还原铀氧化物的工艺与设备;高频感应合成核工业用碳化物和硼化物;高频感应和等离子体技术加工天然和合成含氟矿物提取氟并生产UF6 ;等离子体和激光铀浓缩技术 ;铀氟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等离子体转化贫化UF6; 等离子体技术转化UF6制备核燃料氧化物;分离等离子体化学产物颗粒的新技术与新工艺 ;感应加热生产核级稀有金属;微波、高频和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液;核燃料循环技术生产纳米材的科学技术基础
本书力求用简明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电离辐射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中电离辐射的主要来源、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以及电离辐射环境安全方面的关注热点及靠前外的近期新研究进展等.主要内容包括:原子核与放射性、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辐射剂量学中的常用量、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环境中的电离辐射、辐射防护、辐射探测方法、辐射环境监测及辐射环境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