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套为推广、普及粤剧教育而编写的粤剧考级教材,共分为1-10级,本书是1-4级。 教材本着 传承开拓 的宗旨,集结广东粤剧院多名粤剧艺术专家选取该剧种中有代表性的经典元素,结合戏曲的四功五法及多种粤剧艺术表演形式,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科学地进行编排。致力于推动粤剧普及、传承、发展和满足各界对粤剧学习的需求。通过规范合理地学习本系列考级教材,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按照标准化的粤剧表演衡量系统及科学的粤剧学习计划,增强身体动作协调能力,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及德、才、礼兼备的综合素养;还能通过对粤剧的了解,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使命,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各民族戏剧艺术史为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人类文化史上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以明清戏曲为代表的中国戏剧,以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为代表的欧洲戏剧,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新写实主义为代表的欧美戏剧思潮,等等。作者力图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既突出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重点,又有对欧美各种戏剧思潮系统而全面的论述,点面结合,繁简得当,非常适合作为大中专文科参考教材和戏剧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是世界著名的表演体系,对各国戏剧影视舞台表演产生深远影响。斯氏体系的核心要义是 在体验基础上再体现 ,而本书作者贝拉 莫琳所倡导的 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 的坚实基础是 行动分析法 。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生命后阶段来不及落实与践行的排练方式,而他的继承者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将这种 传说 变为了 事实 ,并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主流的演员训练手段。这是对斯氏已有认知体系的超越,书中清晰描述的贝拉 莫琳在莫斯科的学习心得与回到英国后的表演实践也让其肯定了 行动分析法 的实用性。本书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表演技巧手册,是表演艺术理论方面的一部重要专著,更可作为戏剧表演从业者、表演专业师生、青年演员和表演艺术爱好者的指南。
本辑《单读》邀请戏剧编剧、导演陈思安担任特约编辑,首次引进、完整出版四部国外当代青年剧作者剧本:瑞士剧作家马蒂厄 贝尔托莱的《豪华,宁静》、英国剧作家艾玛 克劳的《缝纫小组》、英国剧作家阿里斯戴尔 麦克道尔的《X》和美国剧作家山姆 马克斯的《鸡笼》。 新世纪以来,新一代青年剧作家带着全新的问题意识,尝试革新戏剧文本写作的结构形式、语言风格、人物特性,创作了一批反常规的独特剧作。单读遴选了其中四部剧作,呈现前沿的戏剧实践,革新对戏剧的想象。 这四部剧作以批判的眼光正视真实生活,回应我们今天共同面临的困境: 死亡 与 自杀 之辩;高速发展的科技生活与普通人基本情感需求之间的对冲及相互改变;人类征服太空的渴望与故土覆灭的反思;个人成长与性别认同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外部精神控制与个体内在的争斗。 本
本书是一部回忆录,道尽民国上海艺坛的各种逸事奇闻。丁悚是漫画家丁聪的父亲,他不仅是一位创作颇丰的画家,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艺术活动家,因此他在清末民国时期,在艺术界交识人物之广、阅历之丰富,都是很少有人可比的。1944年至1945年间,他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记述清末民国艺坛轶事掌故甚详。这一组文字从未结集出版,慕琴先生之嫡孙丁夏先生,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研究人员的帮助下,从旧报资料上录出全部文字,并做了精心校订。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它的整理出版极有价值。
为中文译本。迈克尔 契诃夫方法被认为是当今*影响力、*能激发潜能的演员训练方法。本书作者凭借二十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思想,灵感,肢体以及舞台活动几个方面,从契诃夫的理论出发,引导书中学生及读者,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掌握该方法及其在舞台上的运用方式。
本书是 中外经典短剧鉴赏文库 的一种,共收入中国现代独幕剧剧本16篇,均为名家所著。剧本短小精悍,各具特色,语言鲜活,富有个性。包括胡适的《终身大事》,田汉的《获虎之夜》,熊佛西的《醉了》,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夏衍的《都会的一角》,洪深的《咸鱼主义》等。每个剧本后都有精彩点评,对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加以解读,使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也领略到戏剧史上这些大师们的精彩和隽永。这对于戏剧理论研究者有借鉴作用,对于一般读者则有帮助理解和引导作用。
20 世纪50 年代的法国,荒诞戏剧方兴未艾,阿维尼翁戏剧节悄然成立 崭露头角的批评家罗兰 巴特创办了《民众戏剧》杂志,并发表大量戏剧批评阐明艺术立场与理想。作为20 世纪中叶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领袖,罗兰 巴特的剧评对彼时普遍流行的 中产戏剧 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和讽刺,并提出自己的先锋戏剧理想 更加低廉的票价、敞开式的演出场所、与观众保持审美距离的表演方式 戏剧的原初精神,古典悲剧传统的庄严感与净化作用将在先锋戏剧质朴、极简和充满暗示性的技巧中得到传承。 本书共收录罗兰 巴特剧评52篇,清晰呈现出罗兰 巴特戏剧美学观的发展,并涉及若干法国戏剧界著名思潮与事件,多角度展示法国剧业生态。阅读这些性格鲜明的文字,耳畔仿佛回荡起一阵阵狂呼呐喊,把人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奔腾年代。 将这些文章集结成册的目的并不
作为解决方案的“戏剧”与一般的戏剧不同,它指的是应用戏剧的底层逻辑,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搭建一个全新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仅植入角色与情节,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后植入隐藏的学习逻辑和学习目标,应用语言、身体、情境、氛围等戏剧要素,利用戏剧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参与者和观看者认识自己、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本书以“用戏剧学经典”为例,介绍了以“戏剧”作为解决方案的六种学习方法:拆解式学习、搭建式学习、行动式学习、游戏式学习、输出式学习、转化式学习。一言以蔽之,用戏剧学经典,就是把抽象的经典思想拆解成一个个具象化的姿势、情绪、行动,然后用身体、情景演绎、互动等形式来练习,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用身体和头脑双向转化的方式,最终把经典思想吸收为生活中的选择,生命的智慧。
本书从西方戏剧实践的古希腊剧场和宗教戏剧两大源头出发,以欧洲和美国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为背景,全面梳理了欧美重要戏剧导演及流派,重点讨论了20世纪以来导演创作戏剧的不同形式和风格,进而从实践、审美、理论、历史等各方面对其形成的原因和继承脉络进行了深入剖析,挖掘导演工作蕴含的艺术性、行动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主要涉及45位重要导演的成就与影响,经典导演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等,当代先锋导演有彼得 塞勒斯、罗伯特 威尔逊等。每一章在概述剧场发展史之后,使用最具时代性的剧场演出实例来阐述戏剧导演的独特风格和发展趋势。本书的译介有利于中国学者与欧美学者就剧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
《中小学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迄今为止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戏剧的研究学术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教育戏剧的本体论、方□□和价值论进行了较为新颖的理论探讨。在深入思考中国中小学教育戏剧实践中教师角色的独特特征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通过对英美等国教育戏剧课程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师培养模式的介绍,为中国教育戏剧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粤剧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和我国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戏剧;序号180;编号Ⅳ 36)的双重身份。本书通过梳理评述清戏画和外销画的已有研究成果,展望其研究前景,并理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尝试性地对外销戏画的先驱 西方画家所绘戏曲题材画进行了研究;以外销画等史料为依据,首次对十三行与戏曲的关系做出揭示;研究了广府戏船相关问题;探讨了外销画中的戏曲演出场景及外销画与西方画中的剧场等。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无论对于戏曲史研究领域,还是外销画研究领域,都是一未经开垦的新课题。
阿甲,中国当代著名戏剧编剧兼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阿甲论戏曲表导演艺术》汇集了戏曲理论家阿甲先生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文章近50篇,对戏曲程式、戏曲美学、戏曲时空、戏曲表演、戏曲表导演、戏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狐戏在中日两国戏剧舞台上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宏观把握中日两国狐戏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中日两国民族心理、价值观、审美观,同时促进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向更深、更远的层面发展。本书较为系统地比较研究了中日两国狐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差异在两国狐戏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中日戏剧同属东方戏剧,具有浓厚的写意风格。中国戏曲的 程式 和日本能剧的 型 完全写意,而日本的歌舞伎和文乐则在写意中稍偏向写实。全书图文结合,书稿最后还附有中日狐戏剧目,以供读者阅读参考。本书可以帮助相关研究者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厘清中国文艺的本色,从而更扎实、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楚剧志资料汇编》是上世纪80年代编写《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楚剧志》分册)时留下的基础性文献。当年,由多位楚剧界各个艺术门类的专家成立 楚剧志编写组 ,走访了黄陂、孝感、大冶、应山、黄梅、麻城、云梦、广济、随县、襄樊、新州及合肥、安庆的有关剧团、文化馆、部分老艺人和老农民。还前往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上海唱片社查阅了有关志书、报刊、杂志、文献、唱片目录等,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有关楚剧历史、艺术发展及现状的文字、音响、剧照、图片及口碑资料,结集成30余万字的油印本《楚剧志资料汇编》(共三册),是研究楚剧重要的文献。
《京戏近百年琐记》原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是一部京戏史料长编,时间跨度从嘉庆十八年(1813)到1944年,包括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名角生平等详细内容,是京剧历史研究绕不开的基础性史料。《近百年的京剧》则是从宏观上从不同角度概述京剧的发展。既按徽班入京、嘉庆名角、道光及咸同光三朝戏班分期进行纲举目张的论述,还具体介绍京剧唱法的四声、尖团等专业知识,以及戏本、科班、票友、转轮、戏园、堂会、传差、民籍教习等京剧相关的内容。
《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是周明泰撰著的一部戏曲史料。该书将作者所见清代宫廷演剧机构昇平署档案中的演出记录分门整理,按年中节日、生日婚丧、机构条例、演出规定、乐舞种类、上演剧目厘为六卷,并附录演出乐器、存档释名等,对于清代昇平署的组织结构、演出情况、习俗规矩等方面记载颇为详尽,是研究清代宫廷演剧的重要史料。《〈都门纪略〉中之戏曲史料》是周明泰从《都门纪略》中摘取戏曲演出记录形成的一部戏曲史料集,对于清末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北京的京剧戏班、演员、剧目记载颇为丰富,体现了当时民间演剧的情况。上述二书对于戏曲史研究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研究晚清时期宫廷、民间演剧的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仅有排印本传世,不但未加句读,且排印较为粗疏,时有错字,不利于学者使用。本次出版经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自投身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后在焦菊隐先生指导下创作了众多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是斯氏体原理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他的创作经验总结有利于我们从演员创作的角度,认识斯氏体系的创作指导价值与表演训练价值。作者曾发表过一系列文章都是对那顿生活的记录,创作经验的总结和有关戏剧创作的思索。《郑榕戏剧表演创作谈:实践斯氏体系的成果与经验》将文刊集结成书,希望对今后的表演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学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