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戏是如何做出来的?翻开本书,你将走进英国国家剧院,身临其境地经历一台戏诞生的全过程!戏剧不只是表演。一台戏从创作到排练、从制作到演出的过程,是剧作家、导演、演员、设计师、制作团队等不同分工的脑力激荡与身体力行的合作。本书以独特的场景对话形式,图文并茂、生动清晰地展现了戏剧的历史进程,戏剧创作、制作的流程,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中,丰富的细节和精彩多样的场景变化让读者仿佛与台前幕后的艺术家、能工巧匠乃至评论家面对面,一起展开头脑风暴,亲自参与一台戏的创作! 本书围绕英国国家剧院出品的《战马》《弗兰肯斯坦》《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一仆二主》等世界名剧的创作历程,真实再现了从剧作家迸发创作灵感开始,到导演与设计师确定布景、服化道、灯光、音响的设计方案,并由制作团队实现在舞台
《演员行动实用宝典:英式表演训练法(套装全二册)》是英国演员训练法的两本专业书籍《选择行动动词 如何选及如何用》与《行动 演员的同义动词词库》的合订本。 《选择行动动词 如何选及如何用》聚焦于 选择行动动词 ,这是演员在排练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它使剧本的每个瞬间或每个思想都充满目的,从而让排练富有活力、使演出生动鲜活。 选择行动动词 可以让你通过研究剧本并作出最初的行动动词选择;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等几种方式,发现并发掘身体与声音的能量、幅度(范围)、变化以及表达的清晰度。 《行动 演员的同义动词词库》是一本行动动词的同义辞库,演员可以用它来推敲与完善行动的选择,直至找到恰当的行动,赋予每句台词生命。 选择行动动词 是一项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关于中国话剧接受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心得结晶,内容涉及中国话剧接受研究的现状,学术史意义,话剧接受研究的理念、方法与路径,中国话剧接受研究的三个主体及其场域关系、话剧接受研究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等相关理论问题思考,是一种 自上而下的戏剧学 ,力求和深化西方接受美学研究,等等,书中用一定篇幅有意选取一些个行实证研究,诸如 第四种剧本 的接受、《茶馆》在国外演出的接受、后戏剧剧场的接受,等等,尤其是对中国当代话剧接受研究的特点和规结和思考,是一种 自下而上的戏剧学 ,不是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范畴与分析框架出发,而是从中国话剧实际出发来研究话剧接受,为西方接受美学提供中国验,力求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建构。
本书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册,且附上了多张丁家收藏的珍贵照片。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是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本书是就202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基础上的的典藏本,增补16篇文章、丁悚年表、数十帧珍贵照片,并公开与周璇的12封信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丁悚的生活迹象以及民国艺坛面貌。
本书是由保加利亚学者卡利娜 斯特凡诺娃(Kalina Stefanova)和美国学者马文 卡尔森(Marvin Carlson)共同编著并于2021年出版的一部文集,聚焦1989年 铁幕降下 这一当代重要事件发生以来,东欧地区的20位重要导演的作品与创作理念,这些导演可谓整个东欧戏剧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催化剂。 相较于2000年以来国际上出版的其他几部有关东欧戏剧的论著,本书除了对这一地区快速发展的戏剧进行了更为及时的介绍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了当代戏剧文化的一个特殊而又核心的部分 导演身上。自20世纪初以来,导演一直充当着现代戏剧的核心力量,这一点在东欧各国戏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这20位导演,因他们勇于打破传统戏剧的限制,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面貌,而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戏剧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本书稿围绕中央戏剧学 院表演系本科基础教学的 基础元素和表演技巧的理论,以苏联专家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央戏剧学院建院后,表演系本科基础教学历史的发展脉络展开论述,深度挖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基础教学的 以现实主义美学 的原则和特点,阐明表演专业基础教学是如何把握、实践、传授斯氏体系中重要的理论原理,由此加深对 体系 原理的准确认识。
本书以中国古代戏剧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古典戏剧理论的历史分期为 史 的线索,以 曲学 叙事理论 和 剧学 为三大体系,从横向角度清理古代戏剧理论的独特思想内涵,探索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功能,进而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民族性格。此次修订再版,结合十余年专业研究新成果,精益求精。此书历来为中文系推荐之参考书目,也适合推荐给广大古典戏曲爱好者,可对中国戏曲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本书指一本戏剧理论方面的著作。全书约25万 字,主要围绕 戏剧是什么 和 如何快乐地写戏 展开,作者从自己的创作实践出发,结合一个个 具体的作品,用七个章节去回答 个问题,深入 浅出阐释相对复杂的戏剧理论问题,较为系统地厘 清了戏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之后用五个章节回答 第二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如何创作各种体裁 的剧本,包括小品、小剧场剧本和当下比较热门的 剧本杀、沉浸式戏剧等。在这一部分,作者毫无保 留的地将自己的创作体验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去 领略戏曲创作的酸甜苦辣及从中获得的艺术享受。 通过本书,可以让读者特别是戏
每一个戏剧的产生,都同时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舞台监督负责管理演员、导演、道具、灯光、音效等。《舞台监督》一书从提示书和人员关系管理的各个方面,介绍了一名舞台监督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它结合一个戏剧产生的全过程,从舞台监督获得录用、组织面试和排练、戏剧演出的运行和关闭等多个阶段,为读者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舞台监督。通过采访其他舞台监督的形式,作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的舞台监督专业人士。本书对舞台监督在每个阶段的角色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工作关系、组织工具、计划、图表、列表和表单、试镜、暗示、巡回演出和排练只是众多工作阶段中的代表。舞台监督的每周工作概述,对确保戏剧平稳运行的很多细节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较为全面的工作词汇为任何从事或希望从事这一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本书研究对象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大众群体:个体说书艺人。他们在各 书码头 之间流动说书,业内称之为 走码头 ,是传统说书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说书艺人在改造与生计之间寻求平衡。1960年评弹组织化改造完成,大部分说书艺人进入国家文艺团体,成为团体艺人,但在市场之中依然存在一批个体艺人,又名 飞兄 ,他们有特殊的生存空间、生存方式、生存特点与生存策略。20世纪80年代起,一方面,受国家文艺体制改革的影响,个体艺人又恢复了合法演出的身份;另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冲击,评弹市场出现明显萎缩,个体艺人的生计依然艰难。他们的生存状况与时代发是展紧密结合的,因此,通过对个体艺人的探讨,揭示了一个群体、一个曲种、一个时代的变迁,亦可为当下评弹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考。
本书主要是为表演类的学生提供一本普及性声乐参考用书,书中并没有把各个唱法严格地区分开,只是按歌曲来分类。考虑到表演类的学生往往不局限于一种唱法,因此在教材中收录了题材广泛的曲目,包括了美声、民族、音乐剧等经典曲目,还有经典流行歌曲和部分外国歌曲,这些收录的经典流行歌曲和部分外国歌曲都适合作为浏览曲目。音乐剧唱法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市面上的音乐剧教材众多,并且曲目量丰富,故在本书中只选用了四首传唱度较高的中国音乐剧唱段。相信通过对于这些曲目的歌唱基本技术的介绍与讲解,能够为初学者提高演唱水平助力。
2016年,我社首次以全集的形制出版了四卷本《郑怀兴戏剧全集》,收录原创和改编剧本42部,涉及莆仙戏、京剧、高甲戏、评剧、歌仔戏、越剧、汉剧等多个剧种。 时光荏苒七年过去,郑怀兴先生笔下花开不断、硕果累累,创作了《冼夫人》《关中晓月》《嵇康托孤》《灵乌赋》《仙霞古道》《烟波迷月》《范文正公》《钱四娘》《雷州驿》《蜡丸案》10部剧本。 为繁荣中国戏曲,为戏曲研究者提供资料,为戏曲专业人士提供读本,为激励和指引有志于戏曲的青年进行剧本创作,2023年本社将郑怀兴先生新作以《郑怀兴戏剧全集(续编)》的形制出版,以飨读者。
大型原创歌剧《红河谷》故事情节可歌可泣、音乐组合大气磅礴、舞台呈现独具匠心,艺术家们表演精湛,情感厚重而震撼,是民族风格的歌剧精品,是近年来中国歌剧中的一部上乘之作。故事以20世纪初的西藏为背景,演绎了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面对英国人的侵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纯朴人民同仇敌忾,最后以惨烈的代价保护了这片土地。 该剧由中国歌剧舞剧院与歌唱家殷秀梅、电影导演冯小宁联合创意,孟卫东担任作曲,陈蔚担任总导演,姜金一担任指挥,刘科栋担任舞美设计,殷秀梅、魏松、于爽、金郑健、陈小朵等歌唱家担任主要角色,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舞剧团、交响乐团近二百名演员联合演出。本书将其首演剧本、乐谱、演出剧照、主创团队、演出场次及获奖等结集出版,让优秀作品得以流传,具有重要意义。
南亚次大陆是亚洲独立的地理单元,是东方戏剧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2世纪梵语戏剧已经高度成熟,后来在公元前后又出现了梵语戏剧学著作《舞论》,确立了和古希腊戏剧比肩的地位。是东方戏剧的源头,和古希腊戏剧并驾齐驱,使世界产生了东西方戏剧两大系统。本书对梵语戏剧的起源、发展脉络、作家作品做系统的介绍。此外,本书还对梵语戏剧学的开山之作《舞论》(Natyasastra)进行介绍。同时这本书还将南亚主要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民间戏剧及殖民统治后的英文戏剧逐一介绍。
《剧本写作训练》是一部教学参考用书,既可以满 足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学生 学习剧本创作的需求,也可 以供有志于戏剧、影视剧本 创作的爱好者学习剧本创作 ,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央戏剧学 院戏剧文学系在培养编剧人 才时的教学理念,其中的两 个关键词是:融通理念和阶 梯式训练。本书的第二章 散文写作 、第三章 小品与 短剧 、第四章 多幕剧写作 、第五章 影视剧本写作 四个章节对应了戏剧文学系 戏剧创作专业 的 写作课 教学训练进程。第六章 文 献剧创作 是近年来教学改 革中 创新性 写作教学实践 的重要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伟大的作家,他的戏剧作品长期作为经典读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极高成就。他的戏剧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国内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传播度*的是朱生豪的译本,梁实秋、方平、孙大雨等人也均有译本出版,而被誉为 诗译英法*人 的翻译家许渊冲在此基础上,借助自身深厚的翻译功底,以及对戏剧情绪的敏锐捕捉,对传统的莎士比亚戏剧又做了全新解读。 本次《许渊冲译莎士比亚戏剧集》将首次完整收录许渊冲目前翻译完成的莎士比亚戏剧,共计13部,其中7部喜剧《风暴》《第十二夜》《凯撒大将》《如愿》《威尼斯
海内外中国戏曲史家自选集 丛书旨在全面汇聚和展示新时期海内外中国戏曲史研究成果,由在该领域有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的中国戏曲史家遴选自己*代表性、水平*的学术论文,结集出版。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黄仕忠教授的自选集。,全书共分为四编:*编戏曲史论;第二编作家、作品考;第三编曲谱、曲选、曲集考论;第四编戏曲研究史述。其中, 戏曲史论 对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南戏北剧之形成与发展、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汤沈之争作了论述; 作家、作品考 则是对《双忠记》《龙泉记》《贞文记》等的作者和创作时间进行了论述; 曲谱、曲选、曲集考论 则是对宋元乃至明清的戏曲理论史实资料进行了考证; 戏曲研究史述 则是从日本现存史料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作了论述。
本书以黄梅戏舞台传播主体为立足点,力求将民间组织、商帮团体和班社艺人等三大主体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察,在兼顾黄梅戏传播个性的基础上对戏曲舞台传播共性展开初步研究。全书运用传播学的方法,根据黄梅戏早期传播的地理走向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分别对黄梅戏的水路传播、舞台传播、电影传播和电视传播等方面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力图阐明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作用下黄梅戏艺术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以丰富和完善黄梅戏史研究。全书图表结合、图文并茂,以资料齐全、实用便查为特色,有利于读者快速查阅黄梅戏相关音视频类、戏剧影视类、历史文学类、报纸期刊类各种资料,本书将激励更多人关注黄梅戏,投身艺术实践,热爱并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明清小曲作为曲子后生发的一种类型,其艺术本体集合了曲子系统中制曲技术、创腔手法与多种音乐结构体制的精华于一身。本书运用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内在逻辑上 接通 中国音乐历史上一直存在的 时调 现象。
作为海派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沪剧的发展始终和申城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当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时,早期沪剧就在它的四周乡镇孕育形成。开埠伊始,艺人们逐渐进入城区,先后把它改名为 本滩 和 申曲 。从街头卖艺、茶楼坐唱,到跻身于当时竞相开办的各种游乐场和剧场,沪剧的发展轨迹和城市面貌的历史变迁大体吻合。沪剧也因此被称为 上海活的文化记忆 和 艺术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