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14 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全书由引言、四章正文、结论、参考书目,以及目录索引几部分构成。在前面三个章节中,作者将本书中所涉及的杂剧剧目分别划归三个阶段,即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相应的主题情节进行分类,并在每章的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戏剧作品创作的理论特色。书中所论及的约150部杂剧剧作全面介绍了14 17世纪中国杂剧的发展历程。
本书收录著名作家、 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十大当代作家 肖复兴对京剧、昆曲等古典戏曲和当代话剧的欣赏笔记,插入作者看戏之余随手画的戏曲人物画,呈现戏里戏外的笔迹、画迹、心迹、足迹,展现中国古典戏曲之美。描绘作者如何通过传统戏曲,认识生活,了解历史,感受悲欢离合,共鸣喜怒哀乐,传承忠孝节义。
20世纪中国美学有三大理论遗产:*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介绍的西方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第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第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成就*,影响*,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实践美学”与蔡仪和朱光潜的美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截然分开。因为,“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这根藤上结出的瓜,李泽厚、朱光潜、蔡仪的美学在这个根本理论上是一致的。而从王国维和宗白华等人的观念和方法中,可能找到中国美学健康发展的正途,找到在真正学术意义上研究中国美学理论的不二法门。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不是一种中国美学一百年的编年史,而只是把一百年来能够称作学术研究的中国美学著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一书系统梳理研究了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产生、发展、艺术特征、表演特色、文学特色、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叙述方式与叙述语言、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书目的传承和创作、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研究工作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研究与创新发展,并对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传统书目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保护性举要整理。全书架构清晰而详尽,体例全面而纵深,作者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这一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景式的论述与研究梳理,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集结了新近发现的1935年至1955年石挥发表在《文汇报》《大公报》《侨声报》《玲珑》(新加坡版)等中外报刊上的剧艺漫谈、影坛笔记、剧本、散文、书信,以及手稿、档案等多达125份,配以近百幅罕见的生活照、工作照、剧照、海报、节目单、漫画等。编者历时近三载,为穷尽史料搜遍海内外大小图书馆和档案机构,为更完整地呈现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补充了极为罕见的一手资料。 其中,以图片形式展示的6期《戏剧报》副刊 艺术生活 呈现出一个意气风发、视野开阔的青年石挥。长篇杂文《天涯海角新篇》《海阔天空》钩沉往事、探寻家史,于笑谈间透露出更多关于石挥和那个时代的秘密。与美国朋友的9封书信则力图从外部视角针砭时弊。《石挥随笔:拍〈鸡毛信〉时的几件事》也许是石挥电影拍摄散记中写得*为精彩的一篇。本书对石挥年谱进行了
本书是上海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上海木偶戏研究 (课题批准号:3012BWY002)之*终成果。
本书共三个部分,其中,部分是呼吸、眼神、肋、胯、膝,肢体曲线等元素训练共三节;第二部分是手、臂、单脚、双脚、腿、腰、步法、旋转、舞琵琶等基本动作训练共八节;第三部分是性格组合训练,春中有思维菩萨、莲花童子、舞绸伎乐、武伎、飞天等五种。并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和伴奏乐曲。因为它是一套风格性训练教材,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敦煌舞风格韵律,不属于功能性训练,即不解决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问题,因此,使用本训练教材要与舞蹈基训课密切配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技巧的完成,主要依靠舞蹈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安排、掌握本教材进度时,必须与舞蹈基本技术课很好配合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与其他舞蹈在风格上的区别,如傣族民间舞蹈,和敦煌舞的手势、胯部动作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呼吸、步法上截然不同,
本书聚焦于以英语为书写语言的李渔研究成果,收录了五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并汇编成册。五篇选文既有西方资深汉学家的开创性著述,也包含当代华裔青年学者的前沿学术分享。选题角度新颖,论证丰富且别开生面。本书作为载体,一隅而窥全貌地介绍了以英语为主要书写语言的李渔研究优秀学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学者关于李渔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在《莎士比亚论戏剧》中,表演教学大师罗伯特 科恩精彩而细致地探查了莎士比亚隐含的表演理论,密切关注戏剧本身,并提供了大量迷人的历史证据。 他的发现会让学者和演员都感到惊讶 莎士比亚的戏剧和他作为演员的实践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尽管这与后来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身上发现的现实主义明显不同。 《莎士比亚论戏剧》介绍了他这位戏剧制作人的戏剧表达方式、对表演的深刻理解,以及反映生活与时代的独特才华。
固本与开新是黄梅戏走向成熟、步入辉煌的重要原因,也是黄梅戏的优良传统。段友芳著的《固本与开新--论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 部分从现代化进程、非遗保护、“戏改”进程等角度并从理论上详述了新时期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的相关背景;第二部分从黄梅戏的现代性追求、探索的成就与特点等角度论述了新时期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的历程;第三部分探讨了黄梅戏的固本和开新及其二者之关系:固本和开新就是人们常说的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他们是黄梅戏发展壮大的两翼,任何一翼折断,都会直接威胁到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第四部分总结和论述了新时期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的途径与方式。
继《造物有灵且美》《美物抵心》之后,日本轮岛漆艺家赤木明登带来散文集《无名的道路》,再次对“美”发问。 很少有人像赤木明登一样,在人生盛年隐居小岛,单调做漆三十年。这黄金的三十年让赤木明登有足够的时间与自我对话,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活着的意义、人*需要的是什么,以及美是什么,手中器物又承载着什么。 《无名的道路》正是赤木明登的生活美学和造物哲思的精华。 他在松田正平、汉斯·梅姆林、阿尔弗雷德·沃利斯、马克·罗斯科、石元泰博、角尾三郎的作品中看见线条、质感、诗情、童真、细腻,一步步延展对美的感悟。 他在海边*常见的圆石、屋前旺盛的树木、春日大社前流淌的溪水、祭祀时熊熊燃烧的火把里看见生命的循环,慢慢调整生活的姿态。 到*后,一切又重新归于“造物”。对赤木而言,安静上漆,认真做物,这就是活
《人类表演学系列:社会表演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主编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 人类表演学国际第20届世界大会 的13篇论文。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平时不容易吸引眼球的、日常的社群表演活动。论文涉及戏剧互动、社区表演、政治表演、社会表演、主持人表演、演讲教育、讨论性会议的主动和客动、互动中的决策等。作者有着不同的戏剧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经历,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社会表演学的理论、历史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文献作用。
《舞台打斗技巧》中的所有技巧都是为了帮助演员有步骤地、安全地完成舞台错觉的制造。在掌握这些技巧的过程中不要单纯追求速度。在使用这些技巧时不要即兴发挥。最重要的是,打斗的双方要严格地、丝毫不走样地按照在排练中确定下的动作和节奏进行表演。 除此之外,通过热身练习使身体充分地做好准备是保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和其他形体活动一样,舞台打斗的热身练习阶段对于防止关节扭伤、肌肉撕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热身练习能增强动觉意识,并能提高和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能力。积极工作的呼吸系统为大脑提供了充分的、饱含氧气的血液来使其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敏捷。在教师严格控制和掌握下的打斗训练课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演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缺少了注意力集中,或者是缺乏对肌体的感知和有效的控制,也有可能对演员的安全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心镜情境:中国话剧的人文景观》回顾了中国话剧的起源、发展与当代的价值,包括对话剧的回顾与反思,跨文化话剧,文本与呈现(包括探索剧、小剧场戏剧),戏剧与人文,并对重要的跨文化戏剧进行分析、年度重要作品进入了深入的分析点评,勾勒出当前中国话剧发展的现状。书中留下了开拓者艰难跋涉的足迹,和他们为时代的进步,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创造的辉煌成就。
受中国近现代人学思潮的影响, 人的问题 成 为1920年代话剧创作所面临的主要时代问题,而 人 的戏剧 也成为1920年代中国话剧的发展目标,甚至 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目标。 陈爱国*的《人的问题与人的戏剧--1920年代中 国话剧创作研究》即从近现代人学思潮的角度,探讨 人的戏剧 的时代语境及其理论言说,然后从爱情 诉求、家庭体验、历史叙事、哲理探索、底层关怀( 包含革命抒写)等五个重要创作维度,集中探求 人 的戏剧 所建构的各种主题思想和审美形式。*后, 对 人的戏剧 的现代人学价值和现代文化精神进行 总结,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根本和本体,不断引 发后世戏剧创作对它的召唤姿态。
本书为戏剧理论学术文章合集。本编延续了*编的体例、风格、宗旨,仍以富有学术性的戏剧评论文章为遴选对象,选编了17个作者的34篇长短不同的大作,入选作者的年龄从30后到90后,跨越了一个甲子。内容涉及对当前众多剧目的评论以及关于戏剧批评现状的理论思考。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收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凯特 穆雷的原创剧本《家庭教师》,本 胡佛的《变相国度》,史蒂芬 佛格里亚的《外滩群岛》,艾利克斯的《在漫山青草下》,戈登 佩恩的《走进军营》,马克斯 蒙迪的《许是明日》等6部剧作。
本书是中国戏剧理论界著名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丁罗男多年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当下的学术热点 ,如后戏剧 、戏剧与城市的关系等的思考 ,又有对话剧史论基本问题的论述 。本书由三个版块组成,分别为 文化转型与戏剧走向 当代戏剧研究与评论 以及 历史研究的当代启示 ,共收录文章32篇,篇篇观点明晰,剖析到位。作者视野宽广 、观照中外 、逻辑清晰 、论述有力 ,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