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14 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全书由引言、四章正文、结论、参考书目,以及目录索引几部分构成。在前面三个章节中,作者将本书中所涉及的杂剧剧目分别划归三个阶段,即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相应的主题情节进行分类,并在每章的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戏剧作品创作的理论特色。书中所论及的约150部杂剧剧作全面介绍了14 17世纪中国杂剧的发展历程。
本书收录著名作家、 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十大当代作家 肖复兴对京剧、昆曲等古典戏曲和当代话剧的欣赏笔记,插入作者看戏之余随手画的戏曲人物画,呈现戏里戏外的笔迹、画迹、心迹、足迹,展现中国古典戏曲之美。描绘作者如何通过传统戏曲,认识生活,了解历史,感受悲欢离合,共鸣喜怒哀乐,传承忠孝节义。
20世纪中国美学有三大理论遗产:*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介绍的西方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第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第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成就*,影响*,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实践美学”与蔡仪和朱光潜的美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截然分开。因为,“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这根藤上结出的瓜,李泽厚、朱光潜、蔡仪的美学在这个根本理论上是一致的。而从王国维和宗白华等人的观念和方法中,可能找到中国美学健康发展的正途,找到在真正学术意义上研究中国美学理论的不二法门。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不是一种中国美学一百年的编年史,而只是把一百年来能够称作学术研究的中国美学著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一书系统梳理研究了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产生、发展、艺术特征、表演特色、文学特色、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叙述方式与叙述语言、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书目的传承和创作、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研究工作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研究与创新发展,并对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传统书目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保护性举要整理。全书架构清晰而详尽,体例全面而纵深,作者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这一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景式的论述与研究梳理,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集结了新近发现的1935年至1955年石挥发表在《文汇报》《大公报》《侨声报》《玲珑》(新加坡版)等中外报刊上的剧艺漫谈、影坛笔记、剧本、散文、书信,以及手稿、档案等多达125份,配以近百幅罕见的生活照、工作照、剧照、海报、节目单、漫画等。编者历时近三载,为穷尽史料搜遍海内外大小图书馆和档案机构,为更完整地呈现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补充了极为罕见的一手资料。 其中,以图片形式展示的6期《戏剧报》副刊 艺术生活 呈现出一个意气风发、视野开阔的青年石挥。长篇杂文《天涯海角新篇》《海阔天空》钩沉往事、探寻家史,于笑谈间透露出更多关于石挥和那个时代的秘密。与美国朋友的9封书信则力图从外部视角针砭时弊。《石挥随笔:拍〈鸡毛信〉时的几件事》也许是石挥电影拍摄散记中写得*为精彩的一篇。本书对石挥年谱进行了
本书是上海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上海木偶戏研究 (课题批准号:3012BWY002)之*终成果。
本书作为 第三届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剧界海内外学人的热切期盼下终于面世了。
本书共三个部分,其中,部分是呼吸、眼神、肋、胯、膝,肢体曲线等元素训练共三节;第二部分是手、臂、单脚、双脚、腿、腰、步法、旋转、舞琵琶等基本动作训练共八节;第三部分是性格组合训练,春中有思维菩萨、莲花童子、舞绸伎乐、武伎、飞天等五种。并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和伴奏乐曲。因为它是一套风格性训练教材,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敦煌舞风格韵律,不属于功能性训练,即不解决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问题,因此,使用本训练教材要与舞蹈基训课密切配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技巧的完成,主要依靠舞蹈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安排、掌握本教材进度时,必须与舞蹈基本技术课很好配合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与其他舞蹈在风格上的区别,如傣族民间舞蹈,和敦煌舞的手势、胯部动作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呼吸、步法上截然不同,
继《造物有灵且美》《美物抵心》之后,日本轮岛漆艺家赤木明登带来散文集《无名的道路》,再次对“美”发问。 很少有人像赤木明登一样,在人生盛年隐居小岛,单调做漆三十年。这黄金的三十年让赤木明登有足够的时间与自我对话,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活着的意义、人*需要的是什么,以及美是什么,手中器物又承载着什么。 《无名的道路》正是赤木明登的生活美学和造物哲思的精华。 他在松田正平、汉斯·梅姆林、阿尔弗雷德·沃利斯、马克·罗斯科、石元泰博、角尾三郎的作品中看见线条、质感、诗情、童真、细腻,一步步延展对美的感悟。 他在海边*常见的圆石、屋前旺盛的树木、春日大社前流淌的溪水、祭祀时熊熊燃烧的火把里看见生命的循环,慢慢调整生活的姿态。 到*后,一切又重新归于“造物”。对赤木而言,安静上漆,认真做物,这就是活
艺术虽非遗世独立般孤芳自赏,却总是脱俗而优雅,它从具体到抽象,从繁缛到简洁,既感性又理性,既低调又奢华。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以其敏锐的嗅觉、精准的审美、不竭的才思、饱满的热情,为我们打开了艺术之门。 当艺术家遇见艺术家,必然擦出耀眼的火花。 傅雷的翻译是“懂你”的见证,傅雷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泽作,如同他的那部传世译著《约翰·克里斯朵火》一样浩荡如江河,细腻如沙石。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的博古通今、傅雷的严谨治学,成就了《艺术哲学(为思想而生活)(精)》的不同凡响。
《人类表演学系列:社会表演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主编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 人类表演学国际第20届世界大会 的13篇论文。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平时不容易吸引眼球的、日常的社群表演活动。论文涉及戏剧互动、社区表演、政治表演、社会表演、主持人表演、演讲教育、讨论性会议的主动和客动、互动中的决策等。作者有着不同的戏剧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经历,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社会表演学的理论、历史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文献作用。
本书聚焦于以英语为书写语言的李渔研究成果,收录了五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并汇编成册。五篇选文既有西方资深汉学家的开创性著述,也包含当代华裔青年学者的前沿学术分享。选题角度新颖,论证丰富且别开生面。本书作为载体,一隅而窥全貌地介绍了以英语为主要书写语言的李渔研究优秀学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学者关于李渔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罗锦堂曲学研究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 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四种。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对于读者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曲学,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其中的《中国散曲史》,完整勾勒了中国散曲的发展源流。 教育家于右任题词肯定,学术宗师霍松林作序推荐。
。。。
。。。
本书分为两编,并特别设置了附录部分。上编侧重审视全局,下编汇总单篇剧目评论,附录包含了作者20世纪仅有的两篇戏曲评论、*近一篇探讨 中国民族歌剧 的文章,以及电视戏曲节目《伶人王中王》两辑点评语录。可以说,本书全面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思考。 作者认为,戏曲艺术理应以自身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培养并造就受众的审美情趣与鉴赏修养,从而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戏曲批评要坚持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的历史的 标准。所谓 美学的 标准,即考量作品承载内容的形式达到的审美化程度;所谓 历史的 标准,即考量作品所反映出的作家、艺术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美学的 必然是 艺术的 ,而历史的主体是人民,所以 历史的 也当然涵盖着 人民的 。西方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以及五花八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从四个方面论述山陕商人和梆子戏的关系:*,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考;第二,梆子戏源流发展考;第三,山陕商人与梆子戏关系考;第四,商贾观剧场所 会馆戏楼考。前两方面分别阐述山陕商人和梆子戏形成、发展的历史概貌;第三方面论述山陕商人和梆子戏的地域、历史、经济、审美趣味诸方面的关系,提出了山陕商人是梆子戏的经济支柱,梆子戏的兴盛促进了市场繁荣的结论;第四方面分地区记述了明清两代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山陕会馆戏楼,通过会馆戏楼修建和兴衰的历史,进一步论证山陕商人与梆子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受中国近现代人学思潮的影响, 人的问题 成 为1920年代话剧创作所面临的主要时代问题,而 人 的戏剧 也成为1920年代中国话剧的发展目标,甚至 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目标。 陈爱国*的《人的问题与人的戏剧--1920年代中 国话剧创作研究》即从近现代人学思潮的角度,探讨 人的戏剧 的时代语境及其理论言说,然后从爱情 诉求、家庭体验、历史叙事、哲理探索、底层关怀( 包含革命抒写)等五个重要创作维度,集中探求 人 的戏剧 所建构的各种主题思想和审美形式。*后, 对 人的戏剧 的现代人学价值和现代文化精神进行 总结,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根本和本体,不断引 发后世戏剧创作对它的召唤姿态。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记述阿兰?鲍伯利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的音乐剧作品如《悲惨世界》、《西贡小姐》、《马丁?盖尔》、《海盗女王》等,将他们及多名合作者的个人想法与工作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深刻地揭示一部成功的音乐剧作品如何被创作出来。在这本书里,你将就剧本、音乐和歌词的创作获得宏观的了解,也会对导演和制作背后的原理形成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理解音乐剧本身。 本书为国内引进出版的***音乐剧行业前沿著作,填补了国内音乐剧行业的空白,使音乐剧爱好者、音乐剧从业者获得世界先进成熟的音乐剧制作过程的手资料。 书中深入解析了音乐剧创作幕后的编剧、作曲、作词及导演与制作背后的逻辑,为读者揭开音乐剧创作历程的神秘面纱,从中能领略到音乐剧真正的奥秘。本书末章还介绍了在伦敦、纽约及世界各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