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史》由电影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怡琳所著。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导向、地域文化等都会对戏曲电影创作的面貌及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电影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 十七年 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 文革 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期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
《中国戏曲》含发展历程、艺术形态、名家名作三编内容。*编探寻戏曲的起源,并提出新见;探讨戏曲到底诞生于何时;对宋元戏曲南北分流、明清传奇杂剧的文人化、清代的花雅争胜、 革命样板戏 进行分析。第二编在比较戏剧学的视野下展开论述,对戏曲的艺术形态、戏曲文体的变化及特征、戏曲舞台传统表现手法及其美学特征等进行论述。第三编对代表性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表演艺术家等进行评说,对经典剧目进行解读。全书力图从专业角度全面展示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和审美品格。既关注戏曲的历史,也关注戏曲的当下;既关注戏曲文学创作,也关注戏曲舞台呈现;既关注汉族戏曲,也关注少数民族戏曲。本书将中国戏曲放在世界戏剧 版图 之中重新概括其特点,寻找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版图中的 准确定位 和 历史坐标 ,视角独到。本书体
本书是 中外经典短剧鉴赏文库 的一种,本书从中国当代新编创作的戏曲中,精心选择经典戏曲中的主要场景专折,并配有专门赏析文字,从其作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条分缕析,评价得失。这对于学习鉴赏当代中国戏曲的艺术样式、美学风格和进行创作的借鉴,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全书具体摘录和鉴赏的折子戏有22篇,分别有评剧、沪剧、吕剧、豫剧、京剧、川剧、越剧、川剧和秦腔、花鼓戏、莆仙戏、采茶戏等,品种多样;反映的生活内容有现代革命、当代生活,农村建设和时代精神等,内容丰富。
本书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先生从艺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以计镇华先生代表剧目《浣纱记 寄子》《琵琶记 吃糠遗嘱》《琵琶记 扫松》《长生殿 酒楼》《长生殿 弹词》《千忠戮 搜山打车》《荆钗记 开眼上路》《绣襦记 打子》《烂柯山》《十五贯》为例,叙述他对于学戏、演戏、教戏的体会与思考,展现昆曲传承的源流脉络。书后附有计镇华先生的传承剧目表与艺术大事记。书内附有主编郑培凯先生为本书代表剧目书写的唱词书法。
本书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女士从艺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以梁谷音代表剧目《义侠记 戏叔别兄 挑帘 裁衣》《水浒记 借茶 活捉》《西厢记 寄柬 跳墙着棋 佳期 拷红》《孽海记 思凡 下山》《琵琶记 描容别坟》《蝴蝶梦 说亲回话》《渔家乐 藏舟》《焚香记 阳告》为例,叙述她对于学戏、演戏、教戏的体会与思考,展现昆曲传承的源流脉络。书后附有梁谷音女士的传承剧目表与艺术大事记。书内附有主编郑培凯先生为本书代表剧目书写的唱词书法。
《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是辑,今后将每年定期出版两辑,形成系列。为促进我国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的研究,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其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已将该刊所发表的文章的慷慨地赠予我中心,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论文,与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一起,结辑出版。
本书作者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表演的历史,可以穿越到那个时代去了解我们 崇敬的演员和他(她)们的表演,以及对当时人们是如何看待表演艺术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表演历史的方法甚至可以用我们自己时代的表达方式把我们送回到剧场中。用这样的理论角度来研究西方表演史的想法是笔者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为笔者经历过并与年轻的学生演员分享过在表演中的挫折以及在表演中惊人的自我发现。在这些发现中, 重要的是演员表演身体自发性的矛盾本质,即身体对自身的直接存在,这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有关所有人类行为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本质问题。 每一种表演风格以及对这种表演风格解释和证明的理论都是正确的、自然的,因为它们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并被世人接受。为了解在当代背景下的历史表演风格,戏剧理论
《中国的易卜生:从易卜生到易卜生主义》一书,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的视野,主要研究了挪威剧作家亨利克 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 1906)及其作品了的作品在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接受情况,并基于挪威本土女性学者的视野来审视易卜生及其剧作中存在的女性主义思想,为我们研究易卜生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接受以及中国话剧初期的发展提供了开阔的思路,为当下的中国话剧研究者提供了学术基础和新的方向。
近年来,甲丰师被老年性精神抑郁症长期困扰,以致他的一些言行被朋友们善意地引为笑谈。他坦然自嘲:“我得了一个奇怪的病,叫作‘怕死病”。不过,他不似常人那么惧怕精神 病院一他很平静很爽快地接受了我有些冒失的建议,到安定医院去看精神分析科。在那里,他用英文与医生探讨精神分析学,用汉语告诉医生:一定要治好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我常自问:如果我这个比吴先生年轻四十六岁的青年人遇上类似问题,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得了精神病?是否有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配合医生治疗顽症? 吴先生的“许多事情”之一,即是整理文稿。大约在1993年春,他指定我做他的助手协助他精选出十六篇文稿结集。其中以著名的《印象派的再认识》为首篇,以为翟罨、王端廷编《世界现代艺术精品大观》所作长篇后记《现代主义的再
本书内容通过 音乐篇 曲艺篇 粤剧篇 理论篇 文学篇 演艺篇 教育篇 活动篇 摄影篇 等九个章节阐述卢国尧从艺 5O 周年的艺术人生。作者通过卢国尧在长期文化工作中的不同角度和亮点,反映了他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在从事广东音乐、粤剧、粤曲及相关领域的经历,发扬了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的精神,马不停蹄地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岭南的传统民间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各种文章的话题丰富,题材新颖,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 )是同代女性艺术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把自己作为模特,使用化妆、假体和道具去演绎许多不同的角色——改变她在戏剧性的语境中所设立的自我去暗示电影、电视和媒体的视觉传统。 这本书介绍了舍曼艺术生涯的主要成就,包括从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黑白系列作品《无题电影剧照》到2012年的《史诗般的风景》。这本书还讲述了舍曼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投身彩色摄影的冒险和充满争议的《杂志插页》系列作品。本书还记录了在系列作品《灾难》和《性》这些作品中舍曼是如何通过让人造的工具和环境成为作品中心,从而使她自己的形象从场景中完全抹除的。 《历史肖像》系列被称为舍曼最“后现代”的艺术创造,因为它们和古典世界名画俏皮的联系了起来。我们还可以同样看到,伴随着《小丑》系列的诞生,舍曼使用的数字化的背景
这套丛书借助当代中国和世界 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艺术学者的广阔视野和独特视角,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读图方式,深入探讨了他们的艺术人生、他们对于艺术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他们的想象与渴望,以及种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史命题。图书以艺术现象为切入点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验,辅以艺术家自身经历的一手资料,多角度描写, 展示,观点新颖,论述精辟。 尹吉男主编的《 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囊括了现今艺术圈一批 名家的自述文章以及他们的精彩作品。他们中有不少人除了拥有艺术家的头衔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们的自述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生平创作的回忆录,还是给广大艺术学生的启示录。
傩(nuo),是一种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傩礼是熔多元宗教礼仪、民俗、艺术、面具于一炉的复合文化体。据古文献和考古发现,傩礼从三千年前的周代开始成为国家宗法制宗教,影响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尔后通过傩仪、傩舞、傩戏、傩俗、傩艺(技)的不断发展,形成庞大的傩文化丛系,经历三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顽强地残存于许多省、区的广大农村。早在汉、唐时期,它先后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与其各自民族的本土宗教、民俗、艺术相融合,创造出自己的傩文化特征。迟到宋代已形成东亚傩文化圈。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以崭新的学术思维对傩文化的论与史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东亚傩文化圈进行力所能及的介绍,特别是同欧美“类傩”进行具象的比较研究。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傩文化学科的空白,更把这个学科研究扩展到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