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回忆录,道尽民国上海艺坛的各种逸事奇闻。丁悚是漫画家丁聪的父亲,他不仅是一位创作颇丰的画家,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艺术活动家,因此他在清末民国时期,在艺术界交识人物之广、阅历之丰富,都是很少有人可比的。1944年至1945年间,他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记述清末民国艺坛轶事掌故甚详。这一组文字从未结集出版,慕琴先生之嫡孙丁夏先生,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研究人员的帮助下,从旧报资料上录出全部文字,并做了精心校订。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它的整理出版极有价值。
《戏剧创作专业音乐剧教学研究论文集》是中央戏剧学院2014级戏剧创作班部分师生的很好论文合集,收录的主要是该班在音乐剧教与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其中教师论文五篇,学生论文二十八篇,是中央戏剧学院首批音乐剧方向的戏剧创作毕业生很好论文集结,对于音乐剧创作和教育相关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戏剧导演和戏剧教育家提奥多罗斯 特佐普罗斯(Theodoros Terzopoulos)四十年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总结,书中呈现了特佐普罗斯近几十年来系统发展的各种教育实践的精髓。他的教学对象不仅包括阿提斯剧院的演员,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各国和各种文化传统的演员。本书是他整个戏剧生涯的结晶。
《舞台上下悲喜录 徐 棻 谈 编 剧》一书是徐 棻老师的收官之作。全书共35万字。分为观念篇、技巧篇和故事篇,是其一生对编剧事业的总结和经验之谈。很多故事反应了戏剧的沉浮荣辱,也是70年曲折前进的故事。此书不但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可以作为教科书,供编剧爱好者借鉴学习。
《中国戏曲》含发展历程、艺术形态、名家名作三编内容。*编探寻戏曲的起源,并提出新见;探讨戏曲到底诞生于何时;对宋元戏曲南北分流、明清传奇杂剧的文人化、清代的花雅争胜、 革命样板戏 进行分析。第二编在比较戏剧学的视野下展开论述,对戏曲的艺术形态、戏曲文体的变化及特征、戏曲舞台传统表现手法及其美学特征等进行论述。第三编对代表性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表演艺术家等进行评说,对经典剧目进行解读。全书力图从专业角度全面展示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和审美品格。既关注戏曲的历史,也关注戏曲的当下;既关注戏曲文学创作,也关注戏曲舞台呈现;既关注汉族戏曲,也关注少数民族戏曲。本书将中国戏曲放在世界戏剧 版图 之中重新概括其特点,寻找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版图中的 准确定位 和 历史坐标 ,视角独到。本书体
由王潞伟*的《上党神庙剧场研究(精)》对上党地区神庙剧场实物及史料遗存予以整理分析,大致分为宋、金元、明、清四个阶段,并总结其各时代神庙剧场之特点,以及各时代之间的传承演变之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党地区民间神灵信仰的多元化与普遍性,以及民间礼乐思想的渗透与普及进行了相关探讨,认为民间神灵信仰的多元化与普遍性以及礼乐思想的民间化渗透与践行是上党地区神庙剧场创建与繁盛的重要缘由。并进一步择取上党现存佛教寺院剧场以及神庙剧场在上党村落中的空间分布两种现象进行相关考证分析。这些无疑对了解上党地区广大城乡村落各种神庙剧场的兴建、修缮以及祭祀礼节、赛社演剧等历史面貌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是一本关于研究舞台灯光的专著。全书从视觉构成出发,将舞台灯光分成造型方式和变化方式,并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舞台灯光构成的视觉效果做了概括性的分析和诠释。并从视觉、戏剧、美学三个层面展开对舞台灯光作用加以论述,认为其作为重要的舞台视觉媒介,不仅在塑造舞台形象以传递视觉信息上有显著效果,在影响观众视觉活动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将美术理论运用于舞台灯光,谈光形、光色、光影,有理论创新。
《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山西是华北抗战的重要战场,戏剧在抗战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但戏剧史上对此缺乏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段俊编写的《山西抗战戏剧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地域文化史与艺术史的双重属性和研究价值。本书在系统地发掘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对山西抗战戏剧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体观照。考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阎锡山管辖区、敌伪占领区等山西不同地域的抗战戏剧,从其发展动因、理论沿革、创作演出活动、戏剧社团、戏剧人和经典剧作等方面,对山西抗战戏剧的发展过程、重要成果、特点、成就、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全面论述和评价,总结其对抗战活动与抗战文艺的影响。本书特别关注了山西抗战戏剧的理论建设和指引作用,关注其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时代特征,论述了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解放的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中山西抗战戏剧的历史贡
本书主要是记录了昆剧武生表演艺术家林为林的代表作 昆剧《界牌关》《吕布试马》《连环计 小宴》及其完整的舞台演出本、舞台调度、身段、表演要点等,不仅是对昆剧艺术,尤其是昆剧武生表演艺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今后昆剧武行表演艺术的研究,留下更多有价值的舞台艺术资料。
《戏剧影视导演表演创作与教学研究》是安怡的一本个人著述,这部书稿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他以导演身份写下的导演阐述、剧本分析,这部分文字充分显示了一个专业素养很高的青年导演的艺术水准。书稿中也有他以研究者身份写下的研究文字 他对西方戏剧中的歌队的研究十分深入细致。
《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史》由电影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怡琳所著。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导向、地域文化等都会对戏曲电影创作的面貌及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电影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 十七年 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 文革 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期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
本书汇集了来自全国著名专业院校的教师、硕博研究生及表演实践者在上海戏剧学院参加迈斯纳方法大师班的感想和思考。对迈斯纳大师对戏剧表演的经验、技巧、方法进行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并加以记录整理。本书可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和戏曲学院的青年教师,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及上海师范大学广大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先生从艺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以计镇华先生代表剧目《浣纱记 寄子》《琵琶记 吃糠遗嘱》《琵琶记 扫松》《长生殿 酒楼》《长生殿 弹词》《千忠戮 搜山打车》《荆钗记 开眼上路》《绣襦记 打子》《烂柯山》《十五贯》为例,叙述他对于学戏、演戏、教戏的体会与思考,展现昆曲传承的源流脉络。书后附有计镇华先生的传承剧目表与艺术大事记。书内附有主编郑培凯先生为本书代表剧目书写的唱词书法。
《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由经学与戏曲之关系入手,揭示考据学渗入戏曲理论的历史事实,阐析清代曲论与考据学之历史渊源、曲论之特征;选择不同时期代表性曲论家与著作进行个体特征辨析,如毛奇龄、孔尚任、焦循、梁廷枏乃至王国维,总结出清代考据学语境下曲论演变之特点与得失,由此而及民国曲论之继承与变化。本书以哲学、历史视野观照,以历时性视角为脉络,通过跨学科研究方式,系统、完整地概括了考据学语境下的清代曲论演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