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册,且附上了多张丁家收藏的珍贵照片。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是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本书是就202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基础上的的典藏本,增补16篇文章、丁悚年表、数十帧珍贵照片,并公开与周璇的12封信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丁悚的生活迹象以及民国艺坛面貌。
本书以中国古代戏剧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古典戏剧理论的历史分期为 史 的线索,以 曲学 叙事理论 和 剧学 为三大体系,从横向角度清理古代戏剧理论的独特思想内涵,探索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功能,进而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民族性格。此次修订再版,结合十余年专业研究新成果,精益求精。此书历来为中文系推荐之参考书目,也适合推荐给广大古典戏曲爱好者,可对中国戏曲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本书研究对象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大众群体:个体说书艺人。他们在各 书码头 之间流动说书,业内称之为 走码头 ,是传统说书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说书艺人在改造与生计之间寻求平衡。1960年评弹组织化改造完成,大部分说书艺人进入国家文艺团体,成为团体艺人,但在市场之中依然存在一批个体艺人,又名 飞兄 ,他们有特殊的生存空间、生存方式、生存特点与生存策略。20世纪80年代起,一方面,受国家文艺体制改革的影响,个体艺人又恢复了合法演出的身份;另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冲击,评弹市场出现明显萎缩,个体艺人的生计依然艰难。他们的生存状况与时代发是展紧密结合的,因此,通过对个体艺人的探讨,揭示了一个群体、一个曲种、一个时代的变迁,亦可为当下评弹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考。
《剧本写作训练》是一部教学参考用书,既可以满 足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学生 学习剧本创作的需求,也可 以供有志于戏剧、影视剧本 创作的爱好者学习剧本创作 ,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央戏剧学 院戏剧文学系在培养编剧人 才时的教学理念,其中的两 个关键词是:融通理念和阶 梯式训练。本书的第二章 散文写作 、第三章 小品与 短剧 、第四章 多幕剧写作 、第五章 影视剧本写作 四个章节对应了戏剧文学系 戏剧创作专业 的 写作课 教学训练进程。第六章 文 献剧创作 是近年来教学改 革中 创新性 写作教学实践 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英文词汇语法比较的专著。全书以英国学者迈克尔 霍伊( Michael Hoey) 2005 年提出的词汇触发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比方法研究中文语法,旨在论证该理论在中文及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对该理论进行扩展和改进。借助英文词汇 word 和汉语词汇 世界 以及其所在词串通过自建平行语料库、大型英汉语料库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提出中文语法描述的新思路以及英汉对比的新方向。全书采用全面对比的方法,展示英汉词、句互构形式的全貌。
《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以 宴飨礼乐 为观照视角,通过对历史上宴飨礼乐制度的勾勒、宴飨礼仪和宴飨用乐的梳理以及宴飨礼乐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的分析,发现并挖掘出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的融汇点、交叉点,进而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鉴于中国古代戏剧的综合性特征和宴飨礼乐的复杂化表现,全书主要运用戏剧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形式特征和发展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系统梳理,以此揭示戏剧发展演变背后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动因。
《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 戏改 的波动,有 *革 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汉剧,这个具有民族性格和浓郁地方特色,并首创了皮黄板腔体合流的艺术形式,足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里程碑,是研究我国地方戏曲板腔体系与戏曲音乐结构发生、发展的重要创新资源。我们期盼着这个古老的戏曲样式能以获得国家保扩项目为契机,拂尘去垢,磨砺生色,矗立于世文化艺术之体。
《二人转本体论》从二人转的历史、文学、音 乐、表演四个方面剖析二人转本体的成因、本体的 构成、本体的形态、本体的特色及本体的性质。提 出了二人转艺人以演出方式维系个人生存,从而追 随观众流动演出、迎合观众而进行创作是二人转本 体形态的基本成因;二人转的本体是多元化的演艺 结构,即包含歌舞成份、戏剧成份、曲艺成份、杂 技成份等,其中 核心的成份是戏剧成份;对外来 文化进行地域转化从而形成了二人转的关东文学、 音乐、表演风格等理论创建。在二人转的理论研究 史中,《二人转本体论》是 次全面涉及到了二 人转的历史、文学、音乐、表演层
本书是荣获 中国*美的书 中国好书 桂版好书 等多项荣誉的畅销作品《水墨戏剧》的精装典藏版本。 典藏版《水墨戏剧》将这本荣获多个奖项的图文书以更经典的面目呈现给读者,通过新的封面装帧设计, 精装四色, 既保留之前的精华,又增添新的亮点, 满足读者阅读、收藏审美需要。 《水墨戏剧》是戏剧专家洛地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入门导读书,是一本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一本戏剧艺术普及读物。作者以 观众是戏剧的上帝 这一传统戏剧的根本出发点为核心,从点戏、说破、虚假、团圆四个方面着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完整、深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行文既言简意赅、透彻精辟,又生动诙谐、令人捧腹,读来妙趣横生、启发无穷,完全能激发起普通读者对我国传统戏剧的好奇与热情。锦上添花的是,本
一部家族史就是一部缩编的京剧史,以此来评介北京大外廊营胡同一号的“英秀堂”谭家,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追溯京剧的根本,实乃源于湖北汉调的京化,而京剧谭门的老祖宗志道公则是湖北武昌有名的汉剧演员,并在汉剧京化的关头从湖北武昌的江夏辗转进京,与早些进京的湖北同乡、汉调演员余三胜,湖北汉调前辈米应先的弟子程长庚等,以乡音演唱正趋于“京化”的汉调,从而确立了京剧以中州韵、湖广音为其演唱音韵,并全面继承了汉剧的表演、唱腔、演出剧目和艺术风格。今天,京剧形成凡160余年,京剧谭门七代薪传至今,英材渊薮,堪称人间奇迹。 从当年谭鑫培拜师余三胜,到今天谭正岩就读于全国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从古老的皇宫大内担任“内廷供奉“,侍奉”太后老佛爷”,到现身中央电视台京剧大赛荧屏:从慈禧太后赏赐翡翠
本书稿收录了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的新剧作10部。包括昆剧《国风》《汉宫秋》,京剧《换人间》,淮剧《寒梅》,扬剧《阿莲渡江》,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大河之源》《AI妈妈》,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杜丽娘》等。这十个剧比较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在戏曲创作方面的成就,富有特色。
《穆桂英挂帅》收集了《穆桂英挂帅》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穆桂英挂帅》剧本的编剧,有的是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穆桂英挂帅》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梅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梅派的唱腔艺术,以及梅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本书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木偶艺术家黄奕缺所回顾的一生从艺经历。黄奕缺生前是著名木偶雕刻家和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他精湛的技术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在木偶界内驰名中外,很多国际上有名望的艺术家也慕名来访,并得到了文化部*荣誉,表演奖和舞台美术奖,是非遗木偶艺术的传承人称号,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木偶皮影戏汇演中荣获特别奖和戏曲表演金奖。他在出国演出、两岸文化交流和传授培养学生技艺方面均有起到了重要作用。
百卷本《中国全史》是二十世纪末由学术大师季羡林、张岱年领衔主持、数十位专家指导、百多位杰出学者倾力撰著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全史”。 全书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教育、宗教、习俗、科技、文学、艺术十个方面展开论列,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远自上古、下迄近世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华五千余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制度流变、风云人物、思想贡献、科技发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均作了详尽的描述、精到的剖析、中肯的评断,并以现代的、前瞻的历史视野对万千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给予了多层丽、多侧面的总结,提供了治史、治政、治国以及修身齐家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启迪。 全书架构恢弘,结构谨严,史料翔实,文字流畅,是一部极富特色的中国通史著述,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全书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典范。从风流倜傥的贵公子,到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他始终站在时代风潮之端,引领着百年精神风范。正逢浙江美术馆刚刚举办过弘一法师书法文献展,我们组织了一批文字文献与图片文献,再请研究有素的学者专家撰文以张其事,形成一个《西泠印社(总第37辑)·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李叔同:弘一法师研究专辑》,旨在呼唤社中诸公对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的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