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 中国匠心 。
随着现代年轻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珠宝作为美的象征,正逐渐成为年轻人展现个性和品位的重要媒介。本书通过分析当前珠宝市场的整体趋势,包括消费者群体的变化、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探讨年轻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的心理需求、审美偏好以及预算限制等。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一些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珠宝,包括各种珠宝的款式、设计特点、材质选择、价格定位等,从而提供关于选购珠宝的实用技巧,手把手教年轻消费者如何辨别珠宝的真伪、搭配服装以及珠宝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性等,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格,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图书内容主要分五大板块:1.介绍纸浆材料在传统中的艺术运用;2.介绍纸浆材料在现代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包括材料的选择、制浆程序、制作技法、造型的方式;3.艺术设计中的纸浆材料的运用,包括服装、空间、娱乐等生活中的设计创意手法;4.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5.艺术作品欣赏与分析。本书运用图文,简单易懂的探索了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实践运用,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表现方法和其实现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纸浆造型艺术,在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此书将填补国内的一项空白。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印刷设计的全貌,印刷与设计、传统印刷的具体流程和技术、备料、雕版、印刷、扉页等基本概念都进行了清晰地阐述,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关于印刷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日常知道相关印刷现象,但不明确的印刷专业概念和词语,都做了非常准确地描述,有助于读者进行研究和增长印刷设计方面的知识。
浓缩了中国传承发展千余年的传统印刷美术的历史,并进而点染了中国的印刷文化史,一册在手,可以尽览中国古代图书印刷的概貌。以美术的角度对中国印刷术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印刷技艺进行考察,勾勒出中国印刷美术史的发展轨迹,探索其发展脉络。是印刷美术发展史,也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不断充实的过程。
图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独立欣赏,也可用于装饰;图案之美,自中国五六千年前造型多姿的彩陶到如今体现着文化品位的时尚生活中的应用,一直以来广受大众和专业研究者的重视,而图案设计也体现着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历代图案之美》以时间为线,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清代,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传承、创新,结合各类图案所属的历史文化背景阐释了不同时期图案的发展态势,包括原始社会中彩陶、雕塑、岩画等早期图案,商周时期的鸟纹、动物纹、玉器,秦汉时期人神共娱的西王母、车马纹等。这些图纹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时代特性,比如隋唐时期的图案尽显雍容华贵气质,两宋时期则为典雅秀丽清新风,一直至清代 图必有意 话吉祥的美好寄托,传统与现代结合,全面阐释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黏土是一种非常适合手工艺新手的材料,风格多样,易于掌握。本书将从基础技巧开始,结合版画、油画、拼贴和纹理创作技巧,通过5幅作品的完整创作过程讲解,教你打造出妙趣横生的立体混搭艺术作品。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使用黏土 传授切割、塑形、压印、雕刻等基础技巧; 黏土作品 5个分步骤练习,带你创作5幅全尺寸黏土作品; 收尾技巧 讲解传授上色、润饰等技巧; 创意作品 提供练习模板供你自由创作,大胆发挥创意,玩转不同风格。
本书主要是针对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陶器的研究。伴随海外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对印尼马鲁古香料和其他商品的需求持续增加,这些需求带来进一步的社会分工。那么,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陶器的专业化生产程度是否随着海上香料贸易的兴盛而愈加提升?海上贸易影响下的印尼社会,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的动态进程以及它们与陶器演化的关系如何?本书作者通过科学的陶器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除陶器分析外,本书还采用了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来 脉络化 和推测班达群岛的陶器及社会文化的演化轨迹。本课题显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海上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的内容。
本书是研究宁波市朱金漆木雕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的专著,全书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与传承宁波朱金漆木雕这一核心问题,在论述其生成环境及历史沿革、品类特征与审美追求、用材与工艺技法的基础上,针对其当下传承乏力、日益衰落的困境,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并从文化传播符号、产品开发、品牌形象文化等视角出发,提出促进宁波朱金漆木雕生产性保护的意见、建议。后,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一些探索,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之精华融合创新,期许能够为未来地方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是有关宋代漆艺的研究,围绕《髹饰录》开展。《髹饰录》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得以流传至今关于中国古代漆艺 独特的文本。《髹饰录》以其完整且细致的工艺知识作为表达的载体,在框架安排上便奠基自“天人合一”这一抽象观念,又在此架构下按照所涵盖的技术知识尽可能贴入地编排进各门划分之中。从概念到术语、系统到分支,《髹饰录》稳固地构建起了一座连接漆艺思想与实务之间的桥梁。《髹饰录》对于明代漆艺史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漆艺史研究具有珍贵价值,至今仍不可小窥其贡献和影响。
嘿,最近睡得还好吗? 当初互道晚安的那个人,现在还在身边吗? 小时候你总以为长大是名词,是一个结果。 后来才明白原来长大是动词,是一场过程。 无论此刻的你正走在哪里记得停下来 抬头看看那片星空。 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2020—2021年 365幅作品 精选LOST7十年绘制“Night”系列 记录那些关于你、关于我、关于他们的 温暖、失落、渴望、孤独、幸福…… 经典语录: ☆我在失眠的路上,跟紧了其中一只羊,期待着它带我进入梦乡。 ☆身体的疲惫可能只需一张小小的床就能治愈 ☆要感谢那个陪你走出沙漠的人,即使后来你们没有在一起。 ☆也许失败是我们人生的常态,但所有的努力都会被记住,因为它曾看着你一路前行。 ☆你向生活表白的时候,生活也会用它的方式回应你。
本书对内容的编排除“绪言”外,将从宋代漆器的“研究历程”“主要类型”“设计特色”“剔彩流变”“域外传播”“珍存近况”六个方面来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回顾”主要介绍了20世纪以来 外有关宋代漆器的研究状况,包括其出现和兴起的基本情况;“主要类型”介绍的是关于“雕漆”“戗金”“螺钿”“素髹”等宋代比较突出的漆器类型;“设计特色”在前面“主要类型”的基础上,从“造型”“制胎”“工艺”“装饰”等几个方面介绍宋代漆器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剔彩流变”中的“剔彩”在宋代雕漆中比较特别,此处介绍了该工艺的特色及其在中日间的流传与嬗变;“域外传播”,对通过海上丝路流传的宋代漆器进行了介绍;“珍存近况”对流传至今的重要宋代漆器遗存进行了梳理。
中国是世界上早开始养蚕缫丝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一部稻桑文明史。丝绸薄如蝉翼,轻如云雾,却承载了厚重的五千年文明。 在中国丝绸史上,宋代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代。有宋一代,丝织业工艺成熟,民间丝绸生产空前发达,丝织品产量远胜前朝、种类极大丰富,纱罗、宋锦、缂丝等高端丝织物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宋代审美文化成就辉煌,体现在丝织业上,就是宋代摹仿绘画作品的缂丝与刺绣具有极高艺术水准,丝绸装饰纹样多变。宋代工商业繁荣,除了向辽金输送岁币和开展榷场贸易外,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将丝织品输往海外。 本书以中国两宋时期的丝织业为研究对象,从十个方面对宋代织绣做了全面而简明的论述,考察丝绸承载的文化意义,展现出宋代独有的审美格调和人文特性,力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书画的完美展示与久远的保存,装裱的作用功不可没。 王氏半裱技艺,从第一代王殿俊从事这个行业起历经四代,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通过这《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王氏装裱技艺》,将王氏装裱技艺几代人的从业经验和装裱界同人及业余爱好者的分享。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王氏装裱技艺》的出版能对喜欢装裱的同人有所帮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