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 中国匠心 。
漆器之美,符合东方美学的意向:含蓄、温润、内敛,却精致不失空灵,实用与唯美兼具,不仅很长时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美学特征,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骄傲。本书作者张志纲老师,是从清华美院教授周剑石,其对漆事的真诚与执着,让其成为近年来在漆器上的成就令人瞩目。本书张志纲老师结合自己对漆器教学和实践的思考,对漆器审美的研究撰写,张志纲老师以独特的视角,从五个方面展现了漆器的方方面面,前世今生。作者从漆的认知开始,讲述了漆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语中漆、画中漆、书中漆等等,同时介绍了古今的经典漆器。紧接着,作者从寻找真正的漆着笔,介绍了目前漆器的制作、现存漆器的使用。再讲漆器的制作和工艺演变。第四、五部分,结合茶道,讲述了漆之道,漆器造成、纹样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思考。本书从文字到图
《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印刷设计的全貌,印刷与设计、传统印刷的具体流程和技术、备料、雕版、印刷、扉页等基本概念都进行了清晰地阐述,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关于印刷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日常知道相关印刷现象,但不明确的印刷专业概念和词语,都做了非常准确地描述,有助于读者进行研究和增长印刷设计方面的知识。
浓缩了中国传承发展千余年的传统印刷美术的历史,并进而点染了中国的印刷文化史,一册在手,可以尽览中国古代图书印刷的概貌。以美术的角度对中国印刷术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印刷技艺进行考察,勾勒出中国印刷美术史的发展轨迹,探索其发展脉络。是印刷美术发展史,也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不断充实的过程。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代漆艺专著,本书逐条详细解读《髹饰录》内容,以福州脱胎漆器工艺技术为蓝本,分 乾 坤 两集,通过现代漆器制作工艺工序和漆料使用的配制,详细介绍《髹饰录》里没有记载的古代漆器制作的方法和漆料使用的配制,条目清晰,叙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具体工艺实践,填补了《髹饰录》与福州脱胎漆器工艺之勾连,弥补了《髹饰录》不足之处,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法工艺工序和漆料的配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对传承、弘扬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图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独立欣赏,也可用于装饰;图案之美,自中国五六千年前造型多姿的彩陶到如今体现着文化品位的时尚生活中的应用,一直以来广受大众和专业研究者的重视,而图案设计也体现着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历代图案之美》以时间为线,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清代,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传承、创新,结合各类图案所属的历史文化背景阐释了不同时期图案的发展态势,包括原始社会中彩陶、雕塑、岩画等早期图案,商周时期的鸟纹、动物纹、玉器,秦汉时期人神共娱的西王母、车马纹等。这些图纹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时代特性,比如隋唐时期的图案尽显雍容华贵气质,两宋时期则为典雅秀丽清新风,一直至清代 图必有意 话吉祥的美好寄托,传统与现代结合,全面阐释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除了錾花工艺,还有一些在金属上操作的其他工艺方法同样有着通用性和精细化工艺的特点。有时候,那些作品是具有装饰性图案的浅浮雕,而另一些时候,是艺术家从简单的金属片上反映出一些在人和事物中观察到的抽象图片或故事。金属还可以被加工成轮廓分明的建筑学形状和极好的有机形态(柬埔寨非常出色的槟榔盒子可以证明这个工艺的广泛用途,即便是只运用简单的工具)。维多利亚时期精心制作的餐具、器皿和表壳诠释了当时富有经验的银匠和金匠们运用了同样的工艺技术来展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作品。 Repousse (錾凸)一词出自法语,意思是向上或向前推。从语言学上讲, repousse 是名词 repoussage 的形容词形式,但是由于 repousse 这个词同样通用于英语之中,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词运用在《錾花工艺(古代与现代技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
遇热即热,遇冷即冷。 尽管是金属,锡的反应却能散发出生命的味道 ------------------------------------------------------------------- 清课堂是日本现今仅存的一家老字号锡器作坊,延续至今已有180年。 《清课堂一百八十年》由清课堂第七代山中源兵卫所著,于立业180周年之际回顾清课堂的历史,传达金属工艺的魅力,同时将金属工艺的技术与知识、当今时代的匠人的所思所想也记录其中。 通过本书,不仅可以欣赏以锡器为首的金属工艺品的魅力、熟悉金属工艺的传统技艺与基础知识,还能窥视百年老店的历史浮沉与经营之道。
中国是世界上早开始养蚕缫丝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一部稻桑文明史。丝绸薄如蝉翼,轻如云雾,却承载了厚重的五千年文明。 在中国丝绸史上,宋代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代。有宋一代,丝织业工艺成熟,民间丝绸生产空前发达,丝织品产量远胜前朝、种类极大丰富,纱罗、宋锦、缂丝等高端丝织物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宋代审美文化成就辉煌,体现在丝织业上,就是宋代摹仿绘画作品的缂丝与刺绣具有极高艺术水准,丝绸装饰纹样多变。宋代工商业繁荣,除了向辽金输送岁币和开展榷场贸易外,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将丝织品输往海外。 本书以中国两宋时期的丝织业为研究对象,从十个方面对宋代织绣做了全面而简明的论述,考察丝绸承载的文化意义,展现出宋代独有的审美格调和人文特性,力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黏土是一种非常适合手工艺新手的材料,风格多样,易于掌握。本书将从基础技巧开始,结合版画、油画、拼贴和纹理创作技巧,通过5幅作品的完整创作过程讲解,教你打造出妙趣横生的立体混搭艺术作品。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使用黏土 传授切割、塑形、压印、雕刻等基础技巧; 黏土作品 5个分步骤练习,带你创作5幅全尺寸黏土作品; 收尾技巧 讲解传授上色、润饰等技巧; 创意作品 提供练习模板供你自由创作,大胆发挥创意,玩转不同风格。
本书是研究宁波市朱金漆木雕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的专著,全书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与传承宁波朱金漆木雕这一核心问题,在论述其生成环境及历史沿革、品类特征与审美追求、用材与工艺技法的基础上,针对其当下传承乏力、日益衰落的困境,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并从文化传播符号、产品开发、品牌形象文化等视角出发,提出促进宁波朱金漆木雕生产性保护的意见、建议。后,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一些探索,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之精华融合创新,期许能够为未来地方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设计改变世界》系列丛书整体简介: 如果回溯现代设计,顺着设计变革的洪流逆势而上,必定会在尽头依次相遇三股气势磅礴的源头,暨工艺美术运动(Arts Crafts Movement)、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而这三大运动是美术设计史上非常独特且相互渗透的伟大探索,可以说它们对于当今世界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堪称现代设计的鼻祖。 作为设计改变世界系列丛书的结语,《帝国大厦之光》一书对装饰艺术运动做了很好的补充,它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系统地介绍了39位装饰艺术运动大师生平及其重要的杰出作品。 美作为概念是永恒的,但其本质是运动的,是不断前进的。 大师格罗皮乌斯的表达也许很好地概括了装饰艺术运动对于一切前缘艺术的吸收和利用。
本书从编排设计的本质出发,首先阐明编排应因循的艺术及技术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编排设计训练的基础方法,重视编排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技巧性和针对性。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有递进规律的编排训练方式,形成具有引导性的教学流程和模式。
工艺是什么?它与美术或设计有何不同?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将手工陶瓷、玻璃、金属制品、编织品和家具与绘画、雕塑、摄影作品以及从包豪斯到孟菲斯集团的机械设计进行比较,探讨了以上这些问题。作者把工艺描述成 的混合功能,它 深刻地表达了 文化、时间和空间的人类价值。作者认为,工艺必须明确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否则,它就会被美术或设计所吸收,那么它理解世界的独特方法就会消失。在如今大量称颂艺术而漠视工艺的氛围下,作者大胆地为工艺发声,重构人们对工艺的认识,并致力于提升工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