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毛猴,老北京的儿话音叫“毛猴儿”,又俗称之为“药材猴儿”、“猴戏”、“知了猴”,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是几味中草药,料质天然,就地取材,再辅以往往被人们丢弃的诸如硬纸壳、包装袋、冰棍棍儿、果核、空药盒等,经巧妙加工施艺,变废为宝,制作出模仿人间百态精灵活现的小猢狲。这是一门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很适宜普及又充满情趣的手工技艺。
《现代系统论与世界体系:火技术与陶冶体系》是一本关于史前文化分期的学术论文集, 通过对考古遗址、考古文物以及考古文献的比较发现和深入思考,在 修正史前史三分期体系 木-石复合工具体系、火技术陶-铜体系(火技术与陶冶体系)、木-铁体系的框架下着重讨论 火技术与陶冶体系 ,详细阐述了火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对制陶冶铁业的推动和促进,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刺绣是古老而典雅的手工工艺,在传统的手工刺绣中,一般都是针与线的古典式搭配,而本书作者别出心裁,摆脱了以往缎带的老套死板风格,推陈出新地将缎带和刺绣结合起来,诞生了这本《缎带小日记》。 这本充盈着少女情怀的手作书,氤氲着浓浓的粉红色调,主要介绍了两种“日记”:一是小物日记,二是衣饰日记。书中既有生活中常用物品的缝制方法和所搭配图案的刺绣方法介绍,又有一些直接在主材上DIY的作品;既有森系小清新的书签、手机壳、发绳、胸针、口金包,又有给人温暖的抗雾霾口罩、月事包、杯垫等。从物件制作时所需工具、材料及品种数量,到具体制作步骤,再到成品效果展示,手工达人带你玩转小物新玩法。
本书是在对高校版画进行长期研究、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并借鉴参考了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是关于高校版画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成果。本书综合探讨版画的内涵、版画的发展沿革,以及铜版画、石版画、木版画、丝网版画、拼贴版画、综合材料版画创作的内容展开研究,*后对版画教学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版画创作中的诸多内容进行分析。
本书稿为明式家具入门读物,重点考察其和文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精神内涵、造物思想、设计形式、外观追求、色泽纹理、榫卯技艺、人文家具、民间家具使用、才子佳人与精工良作等各个方面。书稿行文通畅又考据严谨,是一部趣味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
本书将广州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的毕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导向实施操作过程等以全程记录的方式展示出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专业选择,学生与老师在不同阶段的配合与沟通,使整个毕业作品的创作水准得以提升。学生从中锻炼了自身的设计思辨和应变实施能力,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如何与他人在工作中达成很好协作,也完成了许多在课堂上也许无法完成的想法,全面考验了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书中所精选的个案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个人动手记录的创作笔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不断变化的设计思维,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全书内容涉及到包装、网页、编辑、插图、商业广告等多种设计,均由美院专业教师负责点评和编写。
手艺之于生活也是一样,平均地分散在整个生活中。当我们将它分剥出来谈时,就像看到一捧精心搭配的鲜切花,光鲜亮丽却已不是它在土壤当中的样子。但扎根土壤中的鲜花,那种原生的对于手工的热爱,才是 为鲜活的,有源源不断生命力的,能够让手艺 加自然地传承下去的。
剪纸,作为民间艺术随着纸张的出现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剪纸艺人,有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剪纸,被人们称为剪纸之乡。中国的民问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各地的剪纸也都各具风格、各有特色。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问艺术中分布广泛,*有民族特色、民问色彩、地域特点的民间美术作品。剪纸的艺术语言贴近生活,它的题材丰富、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剪纸所用的材料价廉、简单,其操作方式简便易学,所以剪纸艺术广泛地植根于中国民间。
济公是中国民间为人们熟悉的形象之一,有关他的故事自南末以来即在民间广泛流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方外志踪》中就有关于济公的记载。刻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是现存描写济公的早小说。民间说书人开始以济公为主题演说,至清朝时,已集成《济公全传》一书。济公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具有广泛的亲和力,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济公戏、济公图、济公型,使济公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既深且广。
首饰一直是女性乐于享受和执着追求的物件,首饰 DIY 则代表了现代时尚的一种慢生活的品味和态度。 本书作者将世界各地收集的各色古趣首饰配件进行原创的再设计,精选了 86 款不同形式的设计作品,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多元的时尚元素,作品传递出浓厚的人文复古气息,设计迎合了当下 DIY 流行风潮,很好地诠释了女性复古风格首饰的个性设计理念。 书稿拟采用轻松、感性、幽默、浪漫且具有生活气息的文风编写,内容的形式与一般的手工创作书籍拉开差距,以较为独特的形式包装成一本较有文艺风格兼具实用的手工创作技法的生活时尚类图书,面向 25 - 40 岁年龄、具有较高审美格调与情趣的女性读者,在可读性较强的文字中让人能更多地感受到手工的快乐与享受,同时能通过这本书激发读者的手工参与与创作热情。
摩梭民间美术是以氏族部落残留的巫术文化为载体的原始视觉艺术。 是人类原始艺术的活化石。在摩梭民间美术还无前人整理和研究的情况下,笔者刘遂海,李发斌通过大量的考察,把搜集的文献资料归类整理,试图从中找到其艺术创造的渊源和影响其创造的深层原因,把摩梭民间美术介绍给广大读者,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摩梭的素材和视觉参考资源,从而让人们感受到摩梭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从视觉艺术方面来重新审视摩梭文化。《摩梭民间美术》以大量的图片作依据,从宗教、建筑、服饰、工艺、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方面入手,研究、介绍摩梭民间美术,包括她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实用价值以及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等,并以此来揭示摩梭人的审美观和艺术特色。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成就非凡。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帜。他的创作以鲁迅小说插图为多,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也*为突出的艺术家。 考察赵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是曲曲折折的。1940年,他从上海奔赴广东曲江,投身抗战木刻运动。那时,他血气方刚,豪情满怀,刻了许多作品,与朱鸣冈、梁永泰、荒烟、黄永玉等人的木刻在广东、江西、福建一带巡展,宣传抗日,鼓舞民众。这一时期的作品,爱国和抗日的主题十分鲜明。抗战胜利后,赵先生在上海的报社和书局担任美编,并被选为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 理事。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许多木刻,其《江南三月》和《弃婴》,堪称为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