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毛猴,老北京的儿话音叫“毛猴儿”,又俗称之为“药材猴儿”、“猴戏”、“知了猴”,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是几味中草药,料质天然,就地取材,再辅以往往被人们丢弃的诸如硬纸壳、包装袋、冰棍棍儿、果核、空药盒等,经巧妙加工施艺,变废为宝,制作出模仿人间百态精灵活现的小猢狲。这是一门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很适宜普及又充满情趣的手工技艺。
隋唐五代的历史大约400年,其核心是唐。这不仅因为有唐一代时间居中,且绵延近300年。更重要的是,从工艺美术考察,唐代的成就辉煌、影响更深远,而隋可视为唐前期的酝酿,五代该看作唐后期的延续。因此,本书的讨论将以唐代为中心。 所谓唐前期是指初唐和盛唐,唐后期则指中唐和晚唐。风云变幻的大唐史事历来引人关注,为做出更加细致地解说,将唐代分为初、盛、中、晚已成史家通例,不过,如何界说却因关注对象的区别、认识评价的差异而人言人殊。前期,所指为隋和初唐、盛唐,后期,所指为中唐、晚唐和五代。 同前期与后期的工艺美术差异相比,初唐与盛唐、中唐与晚唐的区别无疑有些模糊,不过,依然可以辨识。它们的划分均以君王统治的起讫为界断,主流工艺美术也是封建政治的物质体现,而君王则是封建政治的代表,他们的好恶总
本书是在对高校版画进行长期研究、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并借鉴参考了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是关于高校版画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成果。本书综合探讨版画的内涵、版画的发展沿革,以及铜版画、石版画、木版画、丝网版画、拼贴版画、综合材料版画创作的内容展开研究,*后对版画教学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版画创作中的诸多内容进行分析。
济公是中国民间为人们熟悉的形象之一,有关他的故事自南末以来即在民间广泛流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方外志踪》中就有关于济公的记载。刻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是现存描写济公的早小说。民间说书人开始以济公为主题演说,至清朝时,已集成《济公全传》一书。济公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具有广泛的亲和力,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济公戏、济公图、济公型,使济公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既深且广。
《纹样物语》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回顾了日本纹样的历史。选题的 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每一个纹样的含义与使用实例。同时,还将为大家讲解纹样的制作方式与结构。第二部分会带着大家一起去游览日本各地能看到纹样的地方。西方文化对日本现代生活的影响十分浓厚,因此见到日本传统纹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只要悉心观察便不难发现,许多建筑和食物上仍点缀着日本的传统纹样。通过解读这些纹样的含义与历史,还能了解到制作者们希望可以热情招待来访者与食客的心情。具美学价值、文化内涵,是细致解读日本文化的华丽剖面,也是探究东方审美意识的经典著作。
本书稿为明式家具入门读物,重点考察其和文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精神内涵、造物思想、设计形式、外观追求、色泽纹理、榫卯技艺、人文家具、民间家具使用、才子佳人与精工良作等各个方面。书稿行文通畅又考据严谨,是一部趣味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
本书稿为明式家具入门读物,重点考察其和文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精神内涵、造物思想、设计形式、外观追求、色泽纹理、榫卯技艺、人文家具、民间家具使用、才子佳人与精工良作等各个方面。书稿行文通畅又考据严谨,是一部趣味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成就非凡。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帜。他的创作以鲁迅小说插图为多,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也*为突出的艺术家。 考察赵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是曲曲折折的。1940年,他从上海奔赴广东曲江,投身抗战木刻运动。那时,他血气方刚,豪情满怀,刻了许多作品,与朱鸣冈、梁永泰、荒烟、黄永玉等人的木刻在广东、江西、福建一带巡展,宣传抗日,鼓舞民众。这一时期的作品,爱国和抗日的主题十分鲜明。抗战胜利后,赵先生在上海的报社和书局担任美编,并被选为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 理事。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许多木刻,其《江南三月》和《弃婴》,堪称为代表作。
摩梭民间美术是以氏族部落残留的巫术文化为载体的原始视觉艺术。 是人类原始艺术的活化石。在摩梭民间美术还无前人整理和研究的情况下,笔者刘遂海,李发斌通过大量的考察,把搜集的文献资料归类整理,试图从中找到其艺术创造的渊源和影响其创造的深层原因,把摩梭民间美术介绍给广大读者,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摩梭的素材和视觉参考资源,从而让人们感受到摩梭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从视觉艺术方面来重新审视摩梭文化。《摩梭民间美术》以大量的图片作依据,从宗教、建筑、服饰、工艺、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方面入手,研究、介绍摩梭民间美术,包括她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实用价值以及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等,并以此来揭示摩梭人的审美观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