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本书是日本著名染色师吉冈幸雄作为家族的第五代染色技艺的传人,记录了关于日本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和其历史发展,作者毕生专注于植物染色这一日本传统工艺的研究,书中追溯了昔日日本传统染色技术的光辉历史。
济公是中国民间为人们熟悉的形象之一,有关他的故事自南末以来即在民间广泛流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方外志踪》中就有关于济公的记载。刻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是现存描写济公的早小说。民间说书人开始以济公为主题演说,至清朝时,已集成《济公全传》一书。济公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具有广泛的亲和力,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济公戏、济公图、济公型,使济公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既深且广。
本书稿为明式家具入门读物,重点考察其和文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精神内涵、造物思想、设计形式、外观追求、色泽纹理、榫卯技艺、人文家具、民间家具使用、才子佳人与精工良作等各个方面。书稿行文通畅又考据严谨,是一部趣味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
《瓷夫人:瓷上画意欣赏》是一部艺术文论专集。 《瓷夫人:瓷上画意欣赏》作者积数十年美术创作研究之实践与理论经验,以大量的古瓷器为标本,以瓷本绘画特别是晚清的浅绛彩瓷为研究载体,进行深入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概括,以较高的美学趣味及笔致优雅的文字,深刻地揭示了纸绢绘画与瓷本绘画的传承关系,精到地论述与归纳了瓷本绘画的源流及其高卓的艺术成就和名家大师们的风格水平。是品画、论画、赏瓷、鉴瓷、博古、通今的一部艺术专著,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也是提升当代读者艺术水平与生活情趣的一本好书。其思想品格不可低估。 瓷本绘画尤其是晚清浅绛彩瓷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是近些年美术界及收藏界极为关注的话题。浅绛彩瓷的出现也是瓷上绘画由工艺而艺术的分野,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及理论意义。作者以资深画家身份,得
刺绣是古老而典雅的手工工艺,在传统的手工刺绣中,一般都是针与线的古典式搭配,而本书作者别出心裁,摆脱了以往缎带的老套死板风格,推陈出新地将缎带和刺绣结合起来,诞生了这本《缎带小日记》。 这本充盈着少女情怀的手作书,氤氲着浓浓的粉红色调,主要介绍了两种“日记”:一是小物日记,二是衣饰日记。书中既有生活中常用物品的缝制方法和所搭配图案的刺绣方法介绍,又有一些直接在主材上DIY的作品;既有森系小清新的书签、手机壳、发绳、胸针、口金包,又有给人温暖的抗雾霾口罩、月事包、杯垫等。从物件制作时所需工具、材料及品种数量,到具体制作步骤,再到成品效果展示,手工达人带你玩转小物新玩法。
《现代系统论与世界体系:火技术与陶冶体系》是一本关于史前文化分期的学术论文集, 通过对考古遗址、考古文物以及考古文献的比较发现和深入思考,在 修正史前史三分期体系 木-石复合工具体系、火技术陶-铜体系(火技术与陶冶体系)、木-铁体系的框架下着重讨论 火技术与陶冶体系 ,详细阐述了火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对制陶冶铁业的推动和促进,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西部秦汉漆器艺术》以中国西部秦汉漆器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秦汉漆器艺术的宏观叙事与微观考察,着力勾勒出秦汉漆器艺术的历史渊源、生产与管理、种类、胎骨构成、装饰技法与设计思想等知识序列图景,以期复兴秦汉西部漆器艺术的生命及其文化身份。
这本《250个陶瓷创意设计秘籍》(作者贾克奎 阿特金)将从创作思路和操作技法等方面(包括一些假定的细节)作介绍,书中的内容会令你的创作事半功倍,引导你去构思一些更加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你可以依照书中的图例及文字说明一步步地进行操作,尝试各类技法。每一个章节都按照特定的次序进行编排:如何成型、如何在一个标准的器型上进行创造性的改变、遇到问题时如何处理。《250陶瓷创意设计秘籍》鼓励大家尝试并开发新型泥料、工具和器械,向你介绍如何有选择地将日常生活用品加以改造并巧妙地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做到既省钱又实用。
本书是在对高校版画进行长期研究、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并借鉴参考了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是关于高校版画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成果。本书综合探讨版画的内涵、版画的发展沿革,以及铜版画、石版画、木版画、丝网版画、拼贴版画、综合材料版画创作的内容展开研究,*后对版画教学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版画创作中的诸多内容进行分析。
毛猴,老北京的儿话音叫“毛猴儿”,又俗称之为“药材猴儿”、“猴戏”、“知了猴”,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是几味中草药,料质天然,就地取材,再辅以往往被人们丢弃的诸如硬纸壳、包装袋、冰棍棍儿、果核、空药盒等,经巧妙加工施艺,变废为宝,制作出模仿人间百态精灵活现的小猢狲。这是一门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很适宜普及又充满情趣的手工技艺。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丰富的内涵,不仅充分表现出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统一性,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特点。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即使是在多次的政治纷乱、社会动荡中,都未曾被分裂和瓦解过;它的民族性则表现在中国广袤疆域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华文化又吸收了许多外来的优秀文化。它的辉煌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里,它的魅力体现在中医、饮食、民俗、建筑中。数千年来,它不仅滋养着炎黄子孙,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国家兴起了学汉语热,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也以每年近万人的速度递
手艺之于生活也是一样,平均地分散在整个生活中。当我们将它分剥出来谈时,就像看到一捧精心搭配的鲜切花,光鲜亮丽却已不是它在土壤当中的样子。但扎根土壤中的鲜花,那种原生的对于手工的热爱,才是 为鲜活的,有源源不断生命力的,能够让手艺 加自然地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