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对我国行业组织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广东会馆、商会,以及现时代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广东行业协会,指出它们不仅承担了内部的协调功能,促进了成员的认同和参与,也推动了组织以外的区域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印证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现实中如何看待行业协会的角色、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路。
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魏遐、周倩雯、肖旭雨、林枫主编的《浙江省新农村发展致富新模式(共3册)》包括《生态环保的样本——滕头村》《共同致富的楷模——湾底村》《乡村旅游的典范——顾渚村》三个分册,分别从村庄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穷村发展致富、农家乐自主发展三个角度,探讨农村从贫穷、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结合。我们选择浙江省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村,对其发展变迁历程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可见农村与农民发展的迫切愿望、发展致富的历程及实现的路径。 本丛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为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矛盾提供参考,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建成富裕、环保、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这些出版物能够输送到农村及广大农民朋友手中,既让他们看到农村
廉军伟*的《都市圈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根据协同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从都市圈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构建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包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经济主体、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从自身在都市圈角色定位出发,通过施加某些作用力,对都市圈协同发展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也有反面的制约作用。每个维度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都有其运行规律。三个维度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
书中对如何加快改革开放进程,构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优势、管理优势和开放优势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就如何实施发展战略达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新型城镇化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编著 者葛宝琴。 《新型城镇化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系 统观为指导,研究开放状态下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以 及 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长江三角洲实现不连续 点经济协调发展 的成功经验中找到规律,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的必然 性,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集聚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的内在关联 机理,多目标、多视角地探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的有效路径。
本书作者范恒山、孙久文、陈宣庆)包括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评价;区域协调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就业、分配等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社会在转型,经济在转型,国家治理也在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够将*前沿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形成研究合力,我们特别策划了“区域经济热点系列·中国”,希望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由李双元所*的《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优化与促进政策研究)/区域经济热点系列》一书从理论上首次阐释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经济学逻辑,给出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成功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对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现有模式的优化路径;首次构建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合作社绩效提
由吴晓波、陈凌、李建华等著的《2014全球浙商发展报告——国际化发展的浙商》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13—2014年浙商发展,梳理了全球浙商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阶段,对浙商境外融资、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做了专题研究,系统阐述了国际化和创新关系。特别地,本报告提供了研发国际化、新创国际企业等主题上的新发现。
本书分析和总结世界城市新能源发展的国际经验,构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的评价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研究,评价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程度,提炼北京市新能源发展模式、途径和策略,提出加强北京市北京市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建议。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利用海洋经济的新时代。福建省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特殊区位条件,决定了未来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海洋;未来5-10年是福建省面向海洋拓展发展空间,面向海洋要资源,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福建省委、省政府已作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决策,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包括泉州、莆田、漳州等福建沿海港口的东南沿海港口群,已列入全国五大港口群发展体系。 本书以福建省海洋产业、沿海区域研究为主线,结合各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以加快培育、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对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进行相应研究。 愿本书能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研究提供有益的
梁华锋编写的《澳门服务产业集聚及相关政策研究》对服务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一些前沿性和开创性的探索研讨,并以澳门为实证研究对象,拓宽了服务产业集聚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澳门经济和“一国两制”理论的研究。《澳门服务产业集聚及相关政策研究》通过运用服务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结合澳门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测算出澳门服务产业的区域集聚和结构集聚均同处于较高水平,验证了澳门服务产业区域集聚效应大于结构集聚效应,检验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产业空间基尼系数等4个与澳门服务产业集聚正相关的指标,以及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等3个与澳门服务产业集聚负相关的指标。书中还特别借鉴了美国拉斯维加斯产业结构演变的成功模式,新加坡积极吸引海外游客的有效措施,以及卢森堡善用外来人才的宝贵经验,就澳门如何
该书紧紧围绕中共重庆市委、涪陵区委四届三次全会的精神,从“三区一城、幸福涪陵”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总体思路、对策举措以及围绕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幸福涪陵等目标的实现,从科学内涵、现有基础、面临的问题、存在的挑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和解读。
本书是南京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在各个城市积极准备编制“十二五”规划前探讨现代服务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江苏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700美元。江苏处在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主动推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产业升级包括现代服务业升级。
长期以来,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却积累了诸如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处在尴尬的“富饶的贫困”之中。近年来,学术界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掀起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转型的研究热潮。这些研究对资源型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因地制宜提出了转型思路和对策,不仅丰富了区域经济理论体系,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需要指出,资源开发地区要走出“富饶的贫困”的“怪圈”,首先要研究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资源开发为什么没有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资源开发怎样才能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志强同志作为
由范祚军编著的《区域开发与金融支撑——以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例》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支撑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金融支持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在对当前经济区金融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分析资金瓶颈的产生主要在于资金积累的不足、金融规模总量不足、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创业投资发展缓慢等原因,关键在于各种财政、金融支持方式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而产生应有的合力。继而,以金融功能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梯度演进理论为基础,分别从“需求跟随”和“供给领先”的视角,阐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针对金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提出以差异化的金融结构
湖南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拟建成中国 第四极 , 一带一部 战略将显著优化湖南的空间格局。本书结合各方面的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阐述湖南应实行非均衡式发展战略,选择投入产出效益理想的地区与部门,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尽快获取良好的经济收益,再去滚动开发相关地区和部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本书还提出湖南区域发展,应突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线路,形成点轴结合、覆盖全省的网络开发系统。除长株潭、岳阳、郴州、怀化外,湖南还要培育地区级和县级次中心城镇,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的增长极体系。湖南应充分依托高铁和高速公路,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搞活,实现区域的整体提升。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涉及区域内的高新技术获取与转化、高新技术商品化与产业化、科技园与孵化器、投融资体系与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支撑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书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视为一个系统,建立了完整的系统模型;对目前研究比较欠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支撑体系等三个子系统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建立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各地区进行了实证评价。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经济、管理、科技领域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