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方法,比较、分析了汉语小说英译母语译者(母语为英语)与非母语译者(母语为汉语)在词汇使用层面的系统性差异,涵盖语域、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情态动词、介词、连词、以及词汇搭配等多个考察维度,从词汇文体视角为汉语小说走进英语世界提供一定的借鉴。
汇聚作者二十年功力,讲透语文学习的精髓 全景式展现杭州与西湖的人文风貌。 巧妙地结合了语文的要义与杭州的底蕴,将两者完美融合在一起。 既可以作为一部讲解语文学习的指导书,又可以是一部介绍杭州的旅行手册。 本书既一部讲解语文学习真谛的指导书,又是一部带读者细细品味杭州美景的旅行指南。云谷学校的名师杨聪独具匠心,将杭州的美景与语文的真髓结合起来,其以西湖为纲,从一公园始发,经各大景点最后抵达宋城。每一个站点串联起与之相关的教学故事。既突出展现语文浪漫的基因与行走的本质,又能将其20年来的教学片段融合成一个整体,做到藕断丝连的审美效果。本书在内容上又分为四大板块:诗是语文的魂,情是语文的根,读是语文的路,写是语文的光。这四个板块集中呈现了作者在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实例,以非虚构
《英汉对比翻译导论》是“英汉对比翻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汉语对比研究”跨学科方向结合的产物。本研究以作者在这两个领域的长期教学和研究经验为基础,以作者在这两个领域出版的专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邵志洪,1997)和《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邵志洪,2003)以及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的五十多篇论文为依托,专题研究“英汉对比翻译”理论、方法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建立在“英汉对比翻译研究”基础上的翻译理论与应用,旨在建立包括理论与应用在内的“英汉对比翻译研究”体系,并指导“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本研究采取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拟建立从翻译理论到翻译实践,再从翻译实践到翻译理论,即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的双向研究模式。 本书共分九章。章:英汉构词方法对比与翻译;
本书收录了1951年-2005年中国出版物中有关翻译教学的论文和论著的相关信息,并附有作者索引及关键词索引。 本书适用于外语教师、研究生、翻译工作者及对翻译感兴趣的人士。
本书旨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从实证出发,客观描述西方英语读者如何评价许渊冲的中诗英译作品;将许渊冲的翻译观置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对其价值、地位与作用进行评断;进一步认识韵体诗(中诗英译)的利弊,以期对中诗外译主导策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参照;在关照西方读者审美情趣与“期待视野”的基础上,探究多维度译诗模式的可行性。 本书将参照实证调查的结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文本研究及历史考察研究为主线,论证许渊冲“优势竞赛论”及译诗策略的合理性及缺陷,以期在全面梳理许氏译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力求对其作出较客观、全面的论证与价值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