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历史学、文化史、思想史等多维学科视角出发,不仅探讨了传统翻译批评话语框架下的诸多经典命题,而且对当下中外翻译话语场域中的某些前沿话题也进行了深度考察。笔者紧紧围绕“从文本到受众”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相关论述,一方面试图从宏观层面阐释翻译研究在研究范式方面的轮转与更替、演进与交织;另一方面则尝试通过多个研究个案从微观层面揭示翻译行为的文本属性与交际属性,以及这些翻译行为背后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
本书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1842 1948年《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研究语料主要包括郭实腊、卫三畏、梅辉立、阿连壁、翟理斯、乔治 苏利耶 德 莫朗、弗里德里克 赫尔曼 马汀斯、禧在明、卡彭特、邝如丝和林语堂等人的《聊斋志异》译介,其中相当一部分以前未被挖掘。研究表明,虽然这一时期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各具特色,但也具有鲜明的共性:归化是主流译介策略,且译介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操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