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在这本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 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和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在世界很多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许多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他们处理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为了将作者的本意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在语言润色上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书本的后面,还加上了洛克的经典教育格言,以供读者学习。书中对教育力量所持有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在今天还是能带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杜威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系统阐述了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教育对儿童的指导、经验的逻辑方面与心理方面的关系、教材的心理化等课程论的基本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蒋雅俊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此名篇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与解读,重点解决当前教学内容难以纳入儿童的经验结构、儿童难以实现内在的知识建构并在没有效率的学习中慢慢失去兴趣等问题。本书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材与儿童当下经验之间的联系,提升对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认识。
本书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研究素材,详述如何以有效整合和适度拓展,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介绍了设计思路,实施路径,提供了典型课例,可作为一线教师尝试单元整体教学的范本。内容核心包括:(1)从循因到定向:从学生立场和教材分析出发,梳理认知序列,建立主题单元,解决 为什么整 整什么 的问题;再探索怎么教,探究整合方式,研究学材优化,在学材创生的问题驱动中推进学程的结构化,突破 怎么整 整合后做什么 的问题。(2)从整合到拓展:教材二次开发中的实施支点。典型案例为整合教学提供课堂样例;拓展学材为拓展教学提供优质资源。(3)从多点到多面:区域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成效。目的是聚焦儿童教育,打通 深度学习 的有效路径。
本书用小创意的方式,聚焦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呈现具体的做法与思考,涉及开班准备、班干部培养、家校沟通等多个方面。书中关于班级管理的创意,按 班级建设多创意 学生成长有妙招 家校共育讲策略 三个板块阐述,并以精彩的实践案例呈现,细细道出了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每个案例后皆有作者的 锦囊妙计 。作者深谙一线班主任工作中棘手的常规问题,在书中对各类问题做出了有序、系统而有实效的探索,具有创意与实用价值。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是英国大学在校学生和中学高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必不可少的学习指导用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书籍文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对读者把握文本的历史背景和特有语境,正确领悟解读文本,提升读者,特别是广大学生对各类文本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本书行文活泼,没有艰深的术语,注重培育学生各类文本的阅读及创意写作的能力,为此,本版还新增了如何分析电影和网络媒体等各种媒体文本的内容,汇编了大量实例、阅读材料、自我检测题等相关材料,可以帮助读者切实提升阅读与创意写作能力。
每个人长大之后,总会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并用对待成人的标准,去教育自己的小孩,让孩子常被爱的名义伤害。 儿童和成人是不同的, 他们的 理和行为自有 套规律,需要我们去发现,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了解了童年的秘密,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陪伴孩子好好长大。
这是一部小说集,讲述了出生于农村的 80后 、 90后 关于成长、关于自然、关于动物的斑斓多彩、充满趣味的童年故事。在三个分别跟猪、狗、鸟有关的故事中,你会看到主人公阳光、灵动的童年,这些片段构成了主人公真实而又珍贵的生活细节,成为主人公一生深刻的回忆。
《非遗进校园 剪纸大讲堂100讲(初段 上)》为剪纸入门教材,分为6个单元:剪纸的故事,剪纸知识基础,灯笼花、寿花、喜花、财花的剪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科学设计剪纸课程的目标,选取传统民俗剪纸中有吉祥寓意的部分,为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剪纸造型的基本语言:传统剪纹。课程设置中包含知识技法讲解、学生联系、作品展示等各个部分,内容丰富。
本书着重研讨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来促进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教学技术与策略,基于案例重点探讨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情境创设、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与评价、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与评价、师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与评价、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与评价等,对基础教育以及中小学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现代主义前期,学界普遍认为惩罚的根据是一般威慑。与之相反,康德则被认为是彻底的报应主义的代表。对康德以及随后的费希特和黑格尔而言,公正的惩罚尊重内在于罪犯身上的人性,并且不为外在目的服务:只有罪犯该当,才能发动惩罚。在这种追根溯源性的研究中,梅尔通过严密的文本分析揭示出,这些哲学家事实上并不赞成一种报应主义的甚至是综合主义的立场。相反,在他们的作品中,他所查证并逐渐呈现出来的观点是:赞成威慑和再社会化。梅尔也考察了尼采认为的道德栖身于报应被抛弃之处的观点。在该书后一章中,鉴于当代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关注对危害人类罪的惩罚,他对报应主义立场发起了挑战,并为再社会化进行辩护。
本书精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
《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2版)复习指导与习题精编》是国家*规划教材《幼儿教育学基础》(第2版)(*师范教育师组编,李季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前面为复习指导部分,按教材章目顺序编排,共分8章,每章设置学习导航、重中之重、应知应会、范例解析、小试牛刀、参考答案与计分标准六大模块;本书后面为模拟测试部分,编写了5套模拟试卷,试卷按照考试题型、分值比例设置题目,全面覆盖了大纲考点。本书紧扣教学大纲,涵盖教材内容、融合学情教情,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运用知识能力提供全面指导。本书以练为主,使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学会分析方法,明确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提升专业技能。本书是中职学生参加对口升学招生考试的考前复习指导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