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师是针对人类心灵的工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本书正是秉持这一目标,对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学现象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应对和辅导策略,为教师铺设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桥梁。 文中教育故事鲜活生动,心理效应切实可感,值得教师们细细研读。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了解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质疑文化”。 《学习的本质》运用现实中的例子通俗易懂地讲解学习的发生过程,不仅对教育研究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认识学生学习的机制,改进自己的教学十分实用,也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提供了方法。
每个人长大之后,总会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并用对待成人的标准,去教育自己的小孩,让孩子常被爱的名义伤害。 儿童和成人是不同的, 他们的 理和行为自有 套规律,需要我们去发现,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了解了童年的秘密,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陪伴孩子好好长大。
没有准备的一年级,会使孩子紧张不安,产生无能感。 30年教龄的 班主任、全国德育名师郭文红,解读“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教育重点,梳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生理心理、习惯、社会性培养等特点,讲解学校老师对于一年级的教育教学要求,家校配合建议和具体方案。 从理念到方法,到具体的例子,奉献给家长诚挚的建议,帮助家长和孩子走好小学 步。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教育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教育管理学教程》共分15章。前3章分别为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的历史沿革、教育管理的理论演进,属于“教育管理概论”部分。其他12章属于“教育管理过程或者职能”部分,其中第四章“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第五章“学校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对应于管理的“组织”职能;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章,分别对应于教育领导、计划、决策、沟通、激励等职能;第十三章“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对应于“人事”职能,第十四章“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基本对应于“预算”职能,第十五章“教育评价”对应于“控制”职能。此外,《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教育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教育管理学教程》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管理”和第十二章“学生管理”,突出反映了教育管理的教育特性和行业特征,是教育管
《中国近代大学的现代转型(移植调适与发展)》由周谷平、张雁、孙秀玲、郭晨虹著:中国大学短短百年中完成了西方大学用几百年时间走过的历程。在其迅疾转型中,由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富国强国的时代诉求,工具理性主义在中国大学现代化进程中成为主导力量。西方大学的现代化是从形而上向形而下转移,移出象牙塔而融入社会,中国大学则可以说从没在真正意义上进入过象牙塔,只是在象牙塔周围张望,这是一种从政治实用主义向经济实用主义的转化。中国大学创新之路的艰难不仅是制度层面的,更是理念和文化层面的。对中国大学而言,只有在保持学术本位的价值理念与世俗化需求的互动、平衡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园。如何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相互制衡中坚守大学之道,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中国大学的独具特色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思。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共分五部分:“导论”包括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认识和新世纪专业形象的总体概述;“教师德性论”从追问“教师德性是什么”入手,论述了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以及养成;“教师审美论”由教师职业美的产生、表现和价值三部分构成;“教师发展论”则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历史梳理,对“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结语”以《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所提供的经验为依托,对教师如何实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全书既有历史的考察,也有现实的清理;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例的剖析,以全新的视角、精到的论证使教师发展研究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由林洁、彭春梅、曾建兴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0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用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丛书/梦山书系》属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丛书,丛书中的案例实用、可操作,具示范性,且全部为福建省原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为常见的手段是主题班会,本书精选40例主题班会。每个班会设计从“班会背景、活动对象、班会目的、班会重难点、班会形式、班会准备、班会程序”等栏目入手,完整呈现主题班会的全过程及设计理念。并加入反思和点评环节,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力求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近年来福建省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实践成果。
本书是肯尼斯·S.特朗普的《校园安保实践》以及《课堂杀手》的合集。它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妥当的彻底的指南,来创建并实施一项可行的安全和安保计划。作者覆盖了所有有关制定学校安全以及安保的方面,包括内部校园安保、肉身安保以及缉毒犬的使用,还有金属探测器等的使用。他也提供了一系列实际的、现实的建议,可以使校园更加安全。
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文学教育。 陈平原教授以人文学者的情怀长期关注“可大可小、可雅可俗”的文学教育,这本小书将他在不同时间、场合发表的六篇关于文学教育的演讲与文章集结,集中体现了他对当下文学教育的精辟思考。作者既用高瞻远瞩的视角告诉大家,什么样的文学教育会让人受益一生;又实实在在地谈及文学教育的干货,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经典阅读等,很好地启发了人们去观察与反思当下文学教育的不足之处,促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改进。 对于广大大、中、小学校语文(文学)教师以及关注语文(文学)教育的读者来说,本书轻松易读,更会对教学与工作实践大有裨益。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内容为尼采于1872年在巴塞尔大学发表的五次公开演讲,也是他 一部专门讨论教育的著作。在这本小书里,尼采以人类导师的身份与改良人类的 ,一人分饰四角,在两位心怀抱负的大学生、青年教师与长者间的对话中向世人吟诵着他的教育宣言。 尼采认为,当前的教育机构旨在控制和压迫个人,而不是解放个人;在一个以学术型专家、大众新闻媒介和军事强国三个邪恶联盟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人人被教导要顺应社会的期望,盲目地跟随 ,真正的教育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此,尼采恳切地希望并呼吁 多的天赋优良的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正视、响应他们内心“对真正教育的需要”。
《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汇集了余文森教授近年在各地中小学听课、评课的发言和感悟,关于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对各种教学现象的剖析以及相关访谈。这些文章虽然短小,却鞭辟入里;立足教学实践,富有学术含量,是一本难得的学术普及读物。 新课程实施之后,各种教学流派涌现出来,名词术语满天飞,虽然不乏创新之举,但也是鱼龙混杂,迷雾重重,一些中小学教师往往不知所从。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看待各种教学现象,本书正本清源,帮助教师走出“课程迷雾”,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本书是一位教育学教授对课堂与教学的专业思考,读者可以从中感受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生动场景,感受到教育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阅读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