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为了将作者的本意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在语言润色上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书本的后面,还加上了洛克的经典教育格言,以供读者学习。书中对教育力量所持有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在今天还是能带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是英国大学在校学生和中学高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必不可少的学习指导用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书籍文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对读者把握文本的历史背景和特有语境,正确领悟解读文本,提升读者,特别是广大学生对各类文本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本书行文活泼,没有艰深的术语,注重培育学生各类文本的阅读及创意写作的能力,为此,本版还新增了如何分析电影和网络媒体等各种媒体文本的内容,汇编了大量实例、阅读材料、自我检测题等相关材料,可以帮助读者切实提升阅读与创意写作能力。
本书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研究素材,详述如何以有效整合和适度拓展,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介绍了设计思路,实施路径,提供了典型课例,可作为一线教师尝试单元整体教学的范本。内容核心包括:(1)从循因到定向:从学生立场和教材分析出发,梳理认知序列,建立主题单元,解决 为什么整 整什么 的问题;再探索怎么教,探究整合方式,研究学材优化,在学材创生的问题驱动中推进学程的结构化,突破 怎么整 整合后做什么 的问题。(2)从整合到拓展:教材二次开发中的实施支点。典型案例为整合教学提供课堂样例;拓展学材为拓展教学提供优质资源。(3)从多点到多面:区域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成效。目的是聚焦儿童教育,打通 深度学习 的有效路径。
杜威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系统阐述了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教育对儿童的指导、经验的逻辑方面与心理方面的关系、教材的心理化等课程论的基本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蒋雅俊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此名篇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与解读,重点解决当前教学内容难以纳入儿童的经验结构、儿童难以实现内在的知识建构并在没有效率的学习中慢慢失去兴趣等问题。本书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材与儿童当下经验之间的联系,提升对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认识。
本书共收录作者在大学任教期间回应大学生关于专业学习、读书范围、读书方法、读书习惯及学养风范等问题的书信75篇。全书图文并茂,共20余万字。循序渐进地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过程。书稿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问题;在形式上,以书信体的形式交流,体现了平等的视角,以案例引入、用案例说事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参考。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社会情感学习(SEL)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行为,也可以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就产生积极影响。 社会情感学习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在校内外形成 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 的人际关系与积极氛围,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负责任的决策和关系技巧,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焦虑和行为问题,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书介绍了泉州市机关幼儿园 宝宝博物馆 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为读者开辟了一条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新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阐述了 宝宝博物馆 建设的特点、意义和思路,然后在实践层面分别呈现了小班、中班、大班 宝宝博物馆 的建设实录,实录依照主题由来、主题目标、主题实施途径的设想、主题实施网络图、主题活动实施实录、主题小结的顺序完整、全面地呈现了相关主题课程从生成到实施再到反思的过程。 0pt;"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婴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本书是关于婴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书籍,整体分为 知 情 行 三个维度,即社会性发展的 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情绪情感 社会性行为 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从 概述 发展特征 教育活动 三个方面具体展开。不仅有理论的学习,还有大量具体的活动过程。
《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关于教育现象的一些思考,涉及教育、教学、理念、管理、课堂、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全书处处流淌着教育热情,对教育的热爱和理性思考无处不在,从中,读者可以读到一个基层教育局长对教育全心全意的投入和迎难而上积极面对教育问题的努力。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与阅读,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关注教育的人士阅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本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
本书是世界杰出生物学家、 20 世纪重要的科学思想家之一 爱德华· O · 威尔逊 对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年学者的教诲 。 威尔逊用一系列信件的形式讲述了他从一个对蚂蚁感兴趣的懵懂少年成长为科学家的传奇故事,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 描绘出科学生涯的各个阶段将会遇到的挑战以及应该采取的应对方法。 本书在如何 选择研究领域、寻找导师 、寻求突破 以及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科学理论 等方面给出了实用 的建议。威尔逊认为,科学上的成功并不 在于是否拥有很高的智商,也不 取决于数学能力,而是取决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他 告诫 21 世纪的青年学者: 要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 激发 自己的热情和 与创造力 ,勇往直前, 解决 前人留下的问
中美两国在对待数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上有什么差异? 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有何不同? 课堂教育是强调学生对于课本的深入理解还是侧重学生本身的独立思考? 两国教育对勤奋和天赋的强调有何差异? 学业和考试压力的不同在哪里? 两国语言对学习的潜在影响是什么? 教学环境与纪律的设定有何不同? 大学入学的竞争差异在哪里? 。。。。。。 作为资深教育专家,作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往来中美之间数十次,走访旁听了两国各地多所学校的课堂教育,与老师、教育者、家长、孩子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在本书中,她忠实记录了自己在两国课堂旁听的所观所感,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描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差异比较中尽量保持了客观与公正,尽可能全面和深入地分析了中美两国的教育者、决策人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