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
科普作家萨拉维茨生于一个美国犹太中产家庭,她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不幸对药物成瘾,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美国戒瘾制度的阴暗面,此后2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改变成瘾治疗的困局。在讲述自己人生轨迹的同时,她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药物学等角度,对成瘾的本质、原理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她发现,成瘾是一种学习障碍,每个人成瘾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根本不存在一种 一刀切 的戒瘾方式。与其说上瘾是一种堕落或心理疾病,倒不如它说是多种不同疾病的统称。只有了解每个人成瘾背后的不同因素和机制,才能深入成瘾的核心,终解开上瘾之谜。
《荣格心理学》收录了荣格的经典之作《心理类型》与《荣格自传》。《心理类型》是人格类型理论的源头,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发展出了社会人格学、威尔莱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科尔斯人格气质量表、艾森克个性分类、NEO-PI-R等多种人格理论;《荣格自传》中,荣格毫无保留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一起探讨他那精彩的一生和他毕生研究的精神世界。阅读本书后,读者能够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读懂他人,更好地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为什么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像自己? 为什么你常常做出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举动? 为什么你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梦 知道答案! 《预见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承袭心理学大师的经典理论,通过解梦的方式,结合生活实例,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和隐秘欲望,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焦虑、恐惧、孤独的根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技巧,教我们如何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梦进行科学解释,从而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本书收录了黄希庭教授多年来探究时间认知(时间的无意识加工、时间知觉、时间估计、时间记忆、时间推理及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和时间人格共七个专题的学术成果,很多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书不仅有翔实的具体操作流程,还包括作者对该领域有关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前景的治学感悟,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价值。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门专业课程。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心理的发展与起源,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性等心理现象与规律,心理学研究方法等知识。
人格研究中国化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这要求研究者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社会文化上来解释人格研究所遇到的问题,这个立足点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书主要是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中华优秀人格的特质研究、时间人格研究,并尝试构建中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中国的社区心理学。力图通过不断摸索,逐步建立起属于中国特色人格心理学的话语体系、研究视角和方法,为普世的人格心理学贡献我们中国学者的智慧。
本选题通过对美学史的考察和对现代美学的批判,在重建存在论和现象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首先,本书区分了审美本质的发现方法和证明方法,前者是现象学,后者是存在论。其次,对现象学作了新的规定,认为现象即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有缺席现象学和充实的现象学之分,缺席现象学通过存在缺席的生存体验而建立推定存在论,充实的现象学是审美现象学,可以发现美的本质进而领会存在的意义。再次,对存在的性质作了规定,认为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同一性;是生存的根据,具有本真性。然后,运用存在论证明审美是自由的是生存方式和的体验方式,具有主体间性(存在同一性的体现)和性(存在本真性的体现),从而回归存在,显现存在的意义。复次,审美以性和主体间性了现实生存,沟通了我与世界,从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回归了
本书介绍了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OHP)领域中当前的热点问题及其*观点和实践的技术方法。职业健康心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并快速成长的研究领域, 从事职业健康心理学工作的研究者都希望能够跟踪该学科各领域的*进展。本书不仅介绍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也介绍了具体的研究建议, 本书既可以帮助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学者们来提升他们的研究工作, 也有助于对未来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者的学习。
威廉·詹姆斯著的《心理学原理/科学元典丛书/科学素养文库》是西方重要的哲学、心理学经典文献之一,在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詹姆士从将心理学当作一门自然科学的基本前提出发,研究了心理活动与大脑神经生理活动的关系,考察了关于人的心理现象的内省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意识、记忆、想象、情绪、推理等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特别是提出了思想之流(或意识流)的思想,在哲学史和心理学 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随着医学科学的持续进步,康复心理学也随之发展起来。罗伯特·弗兰克、米歇尔·罗森塔尔、布鲁斯·卡普兰编著的《康复心理学手册(第2版)/21世纪心理学专业前沿丛书》将讲述康复心理学常见的临床疾病(脊髓损伤、截肢、颅脑损伤、中风等)、评估和临床干预、神经影像、酒精和物质滥用、职业康复、认知障碍的残疾人患者的相关技术、伦理学、精神和家庭护理人员的问题。由于本书的覆盖范围很广,康复心理学手册将会满足心理学家、内科医师、护士、精神病医师、康复治疗医师、很多其他的卫生保健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也包括这些领域的研究生们。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讲述了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