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战国时期韩国公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所著的《韩非子》,不仅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而且汲取了先秦各种思想成果,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复杂诡谲的社会道德,是我国古代无与伦比的政治学巨著。本书以嘉庆二十三年(1818)吴鼒所刊《乾道本韩非子廿卷》为底本,以他本校勘核定,简注通俗易懂,译文流畅准确,每篇之前有精彩提要,每一小节有深刻评析,有利于读者领会原文的内涵。
民国时期,随着法相唯识学的复兴,产生了围绕唯识义理的几场大争论,本书集中展示的就是其中*重要的五场争论: 1. 法相唯识二宗辨:欧阳竟无大师判法相与唯识为二宗;太虚大师论法相必宗唯识;印顺法师论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 2. 相宗新旧两译辨:1931年梅光羲发表《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一文,太虚法师随即提出批评,而守培法师对梅光羲文和太虚法师文都提出了批评。另收正果法师一文。 3. 见相同种别种辨:1923年景昌极发表《见相别种辨》一文,取安慧之说,主张见分与相分同种;此后,唐大圆与景昌极反复辩论,太虚大师亦对景昌极文予以驳难。 4. 《起信论》与唯识:欧阳竟无师生等据唯识义判《大乘起信论》为中土人士伪撰;太虚大师 乃从《成唯识论》寻得此论立说之依据点 ,以唯识释《起信论》。 5. 唯识与佛法:1922
王恩洋先生(1897 1964)的唯识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数量都很可观:1. 概论性的著作,2. 专门问题的研究论文,3. 注疏性的著作。其中概论性和专论性的论著,我们已经选编出版《王恩洋唯识论著集》一书,今出版其注疏性的著作《唯识二十论疏》。作者在本书末提到,本疏乃 1937年7月,应华岩寺主钟镜和尚请,疏于华岩佛学院 。1939年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78年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二十九卷,2000年收于《王恩洋先生论著集》(全十册,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二卷。 周叔迦先生(1899 1970)可以说是一位 佛教百科全书 式的人物,其在中印佛教史、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学与因明、佛教制度与仪轨、佛典考证与注疏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其唯识学与因明的著作,主要收于《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中华书局)第二册,其中的《
《安徽古籍丛书:无为集校笺》是北宋文学家、佛学家、礼学家安徽无为人杨杰的诗文集。《无为集校笺》即是对《无为集》(凡267篇)及新辑录的集外文字(凡119篇,另残句6条)进行的校笺。校勘工作以南宋刻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宋人集本等数十种典籍;正文保存宋刻原貌,异文及宋刻讹误之处,于“校记”中体现。
《贞观政要译注》是现存记载贞观年间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且保存了较多贞观年间的重要史实;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较为详细,为我们研究太宗李世民以及唐初政治提供了不少重要资料。《贞观政要》流传的版本不多,较为通行的是上海涵芬楼影印的元代戈直集各古本加以校释刊行、明成化元年重刻的,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此 戈本 点校刊行。《贞观政要译注》即是在此基础上整理的普及型读物,并参考王泽应点校《贞观政要》(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骈宇骞、齐立洁、李欣著《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9年版)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