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共三册。分别是《白族语言文化释义丛书 日常用语》《白族语言文化释义丛书 谚语熟语》《白族语言文化释义丛书 话语材料》。本丛书通过国际音标注音的方式记录白语发音,辅白语朗读的音频二维码,利用在纸质图书为载体,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系统整理白族的语言体系和词汇构成,对白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和挖掘,将词汇和发音以故事的形式释义语言的内涵和来源,配以音频发音,将白族的文化和历史、生产及生活、风俗与民情等综合地、立体地对年轻一代白族同胞进行白语传承教育,同时也向正在使用白语的白族同胞展现本民族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魅力,让白族同胞带着文化好奇和民族自豪,自觉地发掘本民族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本民族语言的文化魅力,同时以白族语言文字为基础和抓手,进一步促进白族的文化发展,在全球化、
本书是大型丛书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基诺族卷。全书 基于 大设计 视角,从设计学范畴, 甄选基诺族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餐饮、传统生活用具、传统生产工具、传统手工艺、传统民俗和宗教造像等方面的传统造物设计案例,对其设计形式、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进行专业阐释和评述,并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专业设计图片。 为读者全面展示了基诺族传统造物设计成就与文化, 从而体现了基诺族的民族文化特点 。该书 是对基诺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记录、保护与深入、新颖解读。
本书旨在说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着独特的科学技术文化传统;梳理出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特点;通过选取对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发展的研究,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具有怎样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取向;揭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考察中外文化交流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这些方面研究可以进一步昭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对我们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与草原天空大地与自然接近的民族,其民族历史的血与火演变,令人感慨。本书从手工艺设计的视角,诠释柯尔克孜族传统民间文化与造物艺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展现与释读,将抽象的文化研究落实到具体的事象中。全书涉及内容,包括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食具、传统生活用具、传统生产工具、传统手工艺、传统民俗图案等,基本囊括了这个粗犷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书稿通过对这些传统器物的形态与功能的呈现与文化内质的剖析,全面展现柯尔克孜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在体现文化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中展示了民族的人文精神。
廖名缙曾著有《百槲溪堂文集》《百槲溪堂诗词集》《秋湖集》《西山枕石集》《香山浏览吟》等及日文军事译作数种,后皆散佚。为程度抢救地方先贤散存的珍贵文献,为后人留下研究地方历史人物的手原始材料,整理者耗三年之功,从浩瀚的古籍、方志、史料、旧报、旧刊、谱牒及作者后人手中,收集到各种佚稿、手稿及友人唱酬之作近400篇(首),经整理、点校、注释,共计45万字。
王赓武教授的文集《天下华人》主要对“华侨”一词的起源、历史著作中的华侨、中国革命与海外华人、“华人散居者”、海外华人的过去与未来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该书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且参考资料详实、研究方法独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海外华人的学术文集,是读者了解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天下华人》为“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中的一种。 “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汇集了全世界华文学术、文学、艺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选集,也有新完成的专著。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展现当今华文世界的历史、文学、艺术的全新气象。所选的作者都是文化界的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
本书为我社重点基金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一,书稿约5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藏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造像等,是对藏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藏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大国工匠》丛书作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是为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而策划的,共编写10卷,分别为《文》《艺》《彩》《织》《绣》《器》《雕》《金》《复》《新》。本丛书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为参考,由采编人员深入匠人工作地,经实地调研、采访、拍摄,以图文记录的形式,将上百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故事分别编入其中,让那些湮没于民间,甚至于几近失传的非遗技艺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娓娓道来的传承人故事,介绍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匠人气质、匠人风范,宣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读者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保护。 《复》介绍了与文物修复有关的10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包括古书画修
本书在梳理基础理论、选取学术素材、构建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分析法基础上,对东巴仪式舞蹈与原始体育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进而以东巴仪式舞蹈发展变异为轴心,通过原始文化遗存器物造型及纹饰、东巴舞谱、东巴仪式舞蹈等多重证据相互印证的类比实证,重构中华民族原始体育萌生演进的基本脉络及素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