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一座古城,闽江缓缓流过,江水浇灌着两岸的花果,也孕育着悠久的文明。城内有山,有塔,有寺庙,古韵悠长,这就是福州。本书从江城福地、 海丝 枢纽、海滨邹鲁、海国先声、闽都风物、闽都新颜等几个方面,写出了闽都开放融通的襟怀,记录了福州在丝路百城中的风姿卓然。
本书围绕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凉山彝族地区(大凉山)开展的社会变革展开。全书分为四章,按照时间顺序对社会变革前凉山彝族社会的简况、中共在凉山社会变革准备期开展的工作、中共在凉山社会变革进行期开展的工作和社会变革后的复查补课 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凉山开展社会变革的历史全景。由此中共实现对凉山的直接治理,也使凉山从经济贫困走向快速发展。
《江西通史6:南宋卷》是《江西通史》第6卷。在江西这块土地上,人类的活动已有数万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古代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江西通史,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大量可供参考的文献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江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这为编纂《江西通史》提供了自由的学术气氛和比较充裕的财力保证。作者将其作为一件挖掘和弘扬江西历史文化传统的千秋事业,也要将其视为自己学术生涯中的重大事业,把《江西通史》编纂成一部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创新,内容上有鲜明特色,文字风格上活泼统一,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著。
本卷主要考察民国时期兰州地区的历史。作者认为,民国时期兰州的发展是整个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传统与现代交织、救亡与建设并存,进步与落后共生,发展因时、因人、因事的影响较大,缺乏制度治理和长期规划。由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自身的制度局限性和战争环境的影响,民国时期兰州开发建设带有很强的军事性、政府主导性和短暂性特征。当战事吃紧之时,政府将兰州看作战略重点,着力加以经营,强力推行其政策和措施,成效显著。而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企业东返,后方大量人员回迁,兰州建设就陷入困境。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一直活跃在兰州地区,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等宣达于兰州,对激发兰州人民的爱国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兰州终回到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基础。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四明八百里,物色甲东南。该书在文化学语境下研究宁波作为典型宋韵文化的民俗表现,及其在景观、生活、文学、思想等领域的映射;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学科视角,以及实地案例和历史故闻衬托,展现宁波宋韵文化魅力,形成区域民俗渊源研究的生动表达;从全域宏观到句里微观,还原宋朝宁波生活百态图景,呈现出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全书浓缩32个故事,约120000字。全书分河海之城、贤达辈出、东南邹鲁、雅俗交融、俗世繁华、精工巧作六个篇章,每章由诗话导言、历史回眸、岁月留痕、理论探索、时代价值等部分组成,部分文章后附有小贴士、延伸阅读、链接等,以方便读者全方位、立体式了解宁波宋韵文化。
本书收录王之祥先生1931年至1939年在宁波各地拍摄的约200帧照片,内容涉及城市景观、历史事件、市政建设、人物古迹等。王之祥当时在鄞县建设科任职,又爱好摄影,他的这些作品对于20世纪30年代宁波城市影像的保存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书所选作品是以王之祥先生留存的大底片重新扫描制作而成。作品层次清晰、细节生动,读者不仅可认识其历史内涵,也可感知其艺术韵味。
《江西通史4:隋唐五代卷》是多卷本《江西通史》中的第4卷,叙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江西历史。 书中对这一时期江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社会状况做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介绍。
成都历史悠久,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周代已为古蜀政治中心。此书稿是在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基础上的增补、修订本。该书叙事起于古蜀,终于国民政府结束在大陆的统治。全书稿分为四编,围绕成都城市起源与变化、城市经济、建设、交通、文化、生活与习俗等展开论述;修订过程中收集了新的考古发现、整理了更丰富的典藏文献资料,更具参阅与借鉴价值。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山西民初散记》由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茂盛先生主编,主要收录 清末民初之际山西当时的历史文献,就现在来看,其 内容似乎庞杂,但《山西民初散记》这些文章确确实 实反映了当时山西的历史面貌。这些文章,包括劝诫 社会改良(禁烟、禁缠足、儿童教育)的文章、清末 新选议员的演说、阳泉保矿纪闻、卢永祥乱晋见闻、 民初电文、晋祠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以及 景梅九的《罪案》。
本书为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三位学术大家主编之14卷《陕西通史》(1997年出版)中秦晖所撰写的部分内容,也即《宋元卷》全卷(秦晖为作者)、《明清卷》明代半卷、明清文化一章、清初抗清运动一节(秦晖为该卷作者),现将此两卷中秦晖所撰写的内容合为一本,并由秦晖重新撰写序言而成。 宋元明的陕西,处于辽宋夏金元百年战争的*前线,犹如装满的火药桶,兵戈不断,也因此,这一时期的陕西史,实则辽宋夏金元各政权间的关系史和战争史,当然,更是一部各王朝的政治史。正如秦晖自己所说, 我写宋元明的陕西,其实也是把陕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的,其内容表达了我的不少自有观点,和我同时期发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园诗与狂想曲》等)也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
本书是一部内蒙古地区历史文献合辑,包括《河套新编》《调查河套情形记》《绥远河套治要》《后套农垦调查记》《绥远省河套调查记》五种,对促进河套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