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动化的读写能力。南明教育、 全人之美 课程团队二十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本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儿童读写能力要求,系统、全面、科学、专业地提出小学阶段儿童读写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读写课程,助力教师科学地培养儿童的自动化读写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的目的》由怀特海所著,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本书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本书除了第四章外,都是作者在一些教育和科学团体的演讲,它们都是有实践证明的经验之谈,或是教育实践后的反思,还有一些对该主题的批判。
在本书中,全国优秀教师钟杰根据20多年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诊脉青少年的成长困惑与迷茫,对初中生常见的60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书中充满了真实的案例故事、聪明的点子和智慧的人生经验,帮助青少年拆掉思维里的墙,看清楚自己,想清楚人生。
《教育的目的》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所有人细细品读的奇书!怀特海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本书从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节奏、数学课程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这一主题。作者坚决反对填鸭式教学,反对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反对没有激情的让人止步不前的教育理念。 怀特海用他的禀赋与智慧告诉我们:教育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认识树林。教育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既是受教者,也是育人者。教育不但是对人的塑造,也是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本书精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三大主张,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
《给父母的建议》是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家长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阅读所写的经典著作,国内畅销近30万册。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庭教育的专著,他认为 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这种智慧。 这本书就是他长期探求的结果,这是一本精辟、生动的 家庭教育学 。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去做父母的书。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很系统,但是却并没有包括如何去为人父母这一项。我们几乎一直没有任何学习的机会就已经匆匆忙忙地升级做父母了,心里时不时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不踏实的感觉。怎样做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呢?这是一个人生长久的命题。人生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这本书的意义正在
作为一名二十余年来辛勤耕耘在中学教育田园里的教育工作者,本书作者通过对自身在教学实践与生活中所读、所见的不断反思,记录自己对育人这件事的所思所想。 在书中,作者从全面教育、差异化教学、青春期学生辅导、学生品性教育、赏识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的心得,无论是教师、教育管理者还是家长,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关于如何优化教育实践的一些感悟。
全国优秀教师、资深班主任钟杰根据30多年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贴心地体察到青春期孩子的烦恼,她将棘手问题融入生动的案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书中充满了真实的案例故事、聪明的点子和智慧的人生经验,帮助青少年拆掉思维里的墙,看清楚自己,想清楚人生。 钟杰老师还为爸爸妈妈提供了贴心建议,帮助家长从道理上、情感上、精神上、方法上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各,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立志: 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 1923年,他在给妹妹陶文渼的信中讲到他们共同肩负的使命: 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的责任。 他不辱使命,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特别是受教师教育者)的需要,特从四川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的《陶行知全集》(1 12卷)中精选出207篇编成这栖《陶行知全集教育
本书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紧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对历史课程内容的关键问题进行精讲,并呈现相关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同时精选历史材料为载体,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全书从 学习精要 研究动态 史学导读 三个维度,呈现了52个历史主题的教学思考和学习建议。 学习精要:凸显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注重历史问题讲解的拓展性、加深性和实用性,引导师生理解教科书的主旨。 研究动态:梳理相关历史主题的学术动态,了解前沿学术争鸣,凸显 问题论证 的思维逻辑。 史学导读:精选史料和历史记载,突出 史料实证 素养,提升学生阅读、辨析、解释史料的能力。 本书体现了研究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它是一线教师在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思路,帮助他们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 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
本书的作者为当代美国中小学科研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本书为两位作者通力合作积极倡导的 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 (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 它也是 美国视导与课程开发学会 (ASCD)近年来竭力向中小学推介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改革模式。 全书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UbD设计模板,设计标准,练习和过程工具,设计工具,实例及专业术语。具体地描述和演绎了 预期学习结果 (目标) 确定评估办法 规划教学过程 三个阶段的 逆向教学设计 的全流程,同时配有各年级课程的正例和反例(即有缺陷的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不仅让学生理解概念知识,更要掌握技能,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巩固学习的知识。 目前国内介绍UbD理论与模式的书有《让教师学会提问》《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等。而本书主要是通过展示各种教学实例,以期
《童年的王国》是1824年8月的几天时间里,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博士对即将在英国开办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涉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教师本身的德行品质才是影响儿童的关键因素、让孩子学到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工作者等等。对关注儿童身、心、灵整体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做了介绍。
精神内耗的老师,教不出舒展的学生。 当下教学被各种评估检查、特色建设、评优争先等问题所裹挟,教师如何平衡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应对教学的琐碎与专业能力的突围,如何精准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如何舒展地过好教育的一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作者徐杰不参加体制内评选、每天坚持更文用时四年小有成就的经历,无疑为广大迷茫的教师打了一个很好的样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