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 该书从夏商周的文身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不仅在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 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
在中国艺术长廊中,陈洪绶是极其独特的一位艺术家。前人评论他的人物画“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当代 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 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 人”。本书作者翁万戈先生对陈洪绶的研究,始于1965年,在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中,他曾亲自走访世界各大陈洪绶作品收藏地,目鉴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美国檀香山美术学院、大英国博物馆、苏黎世利特伯格博物馆和众多私人收藏,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他对陈洪绶一生各个时期的艺术、文学、言论、社会活动、心里变化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研究分析,对陈洪绶现存研究资料、作品进行了全方面、多角度分析研究,展示了陈洪绶一生思想言行及其书画创作的演变轨迹。 全书分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 ?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蕞富裕、蕞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 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的 ,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 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Albert E. Dien)教授的代表作。丁爱博先后就读和就职于美国多所 大学,学术兴趣涉及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但以六朝历史与考古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是一位 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该书是他集三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六朝研究力作。 该书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本书从关注战时经济背后的货币和金融策略,拓展至整个近代时期商业、贸易和产业政策背后的 货币金融对抗。通过考察货币金融发展的 因素和内外部力量的交互影响,期待能够对近代中国货币和金融发展史有所贡献。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档案资料的充分发掘,澄清了近代时期中日货币战争的表现、形式、内容、演变及影响等客观历史事实,有助于人们理解政治和军事战争背后的货币和金融的争夺和对抗。在当今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不断 化以及中日之间出现“摩擦”的背景下,对历史时期中日间货币战争的研究,或许对于处理中日关系及人民币的 化也具有一定的镜鉴和启发意义。
《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宋邵雍撰,以元、会、运、世四个概念推演历史演变与兴衰,起于帝尧甲辰终至后周显徳六年己未,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因取法乎 “元亨利贞”之方,故有“易外别传”之称。实际上是我国古典时代的“历史哲学”。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朱熹极为推崇此书,说:“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甚至言:“康节(邵雍)易看了,却看别人的不得。”
这本《古迹寻踪日历》(自助版),脱胎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迹》中文全译本。 《中国文化史迹》(日文初版书名为《 文化史迹》)共十二卷,是一部以图片为主,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百年前有代表性的建筑、宗教、艺术等文化史迹的著作。这部由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编撰的巨著,是日本学界对近代中国系统调查的图像资料中 有影响力的成果。中文全译本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持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17年12月、2018 年11月先后推出“典藏版”和“精装版”。 为了让 多读者能够欣赏到这批珍贵资料,在中文全译本主编李星明研究员的主持下,从《中国文化史迹》所收近 3000 张珍贵历史图片中再次精选出约 400 张图片,包括照片,也包括当时绘制的建筑结构、地形地貌的线描图,编就这部《古迹寻踪日历》(自助版)。 日本学者
沈兼士(1887—1947),爱国学者, 语言文字学家,在明清档案整理、考古调查、民谣风俗资料调查与搜集等方面,多有开创性贡献。历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等职。作者十多年来潜心搜集沈氏兄弟资料,先后赴北京、重庆、南京、上海等地图书馆、档案馆搜集资料,走访其亲友及后代形成了可靠的口述史料,从沈兼士学友日记、回忆录中,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该年谱由谱文正文、引用文献与编者按语三部分组成。依托所搜集的各种资料,从生平情况、治学经历、学术活动、社会活动、世人评价等五个主要方面展示了沈兼士勤于治学、诲人不倦的一生。该年谱不仅为研究沈兼士提供了史料基础,也从侧面反映了谱主所处时代波澜壮阔的画面,对读者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及学术思想状况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藏药志》是一部介绍藏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堪称藏药百科全书。全书分植物药类、动物药类和矿物及其他药类三部分,近600种。分别从考证、原植物、药用部位、采集加工、性味功用几方面科学、系统地对每一种藏药材进行了详细记述;精美、逼真的手绘图和对每种藏药材都有藏医药学经典著作的考证研究,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每个品种都有其藏文名、藏文译音、原植物名(有些还有别称)、拉丁学名。此外,为了方便鉴别,植物药类还有植物检索表。此书编著过程中,在调查研究所获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鉴定分析,并考证了《晶珠本草》《蓝琉璃》《四部医典系列挂图》等名著的有关记载,与藏医共同确认藏药的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分辨 与代用品,力图剔弃讹误,澄清混乱,同时还吸收了 外有关研究成果的精要。
本书共收录文章66篇,共三册: 册收录“伦明生平研究”“《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研究”“《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研究”“藏书事业研究”等文章62篇;第二册收录南昌大学李建权的硕士论文《伦明所撰研究》、中山大学张诗阳的硕士论文《伦明藏书思想研究》等;第三册收录北京大学钱昆的博士论文《伦明文献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伦明研究目录总览》《伦明研究著者索引》。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地方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书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定位于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的研究,这三家机构一为高等美术学府,二为博物馆殿堂,三位专业美术出版社,三家联合出版《名家》,面向的是大众读者及美术爱好者,推介近现代美术 重要的名家大师,展示他们的 作品、今人对他们 的研究成果,以达到力行美育的目的。 书中集结了高世名、陈振濂、洪再新、史明理、杨振宇等名家学者对20世纪书画名家的研究论述,吴昌硕曾孙吴民先等名家后人对名家的回忆,超人气艺术史博主民国画事君搜罗的你不知道的名家逸闻趣事,新锐青年学者的 专业研究成果, 有今年刚现世的名家藏品和 解读。 本书分为“人物”“观点”“拾遗”“回眸”“谈书”“馆事”六大版块,人物版块展现了吴昌硕的生平、艺术等。观点包含了海内外的学者对近
《中国历史读本》是一代史学大师吴晗写给青少年的历史百科全书。包含重要事件、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文化生活、历史人物、成语故事等方面, 全景呈现华夏文明的 普及读物。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提升自我的学识修养,汲取为人处世的经验智慧的 经典。
《南山律在家备览》是弘一大师本着一片悲心,在浩如烟海的南山宗律典中,扼要地择录出适合出家人学习的部分,辑为备览。本书选取其中的精华,且对初学者比较适合的部分来学习。本书共有五篇,分别是:宗体篇、持犯篇、忏悔篇、别行篇、讲义篇。
本书对Linux命令行进行详细的介绍,全书内容包括4个部分, 部分由Shell的介绍开启命令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之旅;第二部分讲述配置文件的编辑,如何通过命令行控制计算机;第三部分探讨常见的任务与 工具;第四部分全面介绍Shell编程,读者可通过动手编写Shell脚本掌握Linux命令的应用,从而实现常见计算任务的自动化。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Linux命令有 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本书适合Linux初学人员、Linux系统管理人员及Linux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