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结合建筑学、图像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是一种以艺术史为主轴的跨学科研究。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在建筑学、图像学和社会学所搭建的跨学科构架中,以不同学科的认知角度挖掘欧洲建筑形态变化的内在成因,疏理建筑图像学的根系。
本书共分为七章。 章《世纪大师 现代主义的贝聿铭 》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奖项和荣耀,整理归纳了他的作品。 第二章《建筑志业 贝聿铭的职业历程与人格特质》讲述了贝聿铭求学与发现自我、成长与历练、声名远扬与铸就品牌的职业历程,总结了大师的设计理念、人格特质和成功要素。 第三章《空间时间 贝聿铭建筑空间的现在完成时态》从空间与时间的视角,广征博引,解析了贝聿铭建筑作品的风格与价值。 第四章《高端现代 贝聿铭、格罗皮乌斯与建筑师合作社》聚焦于贝聿铭与格罗皮乌斯的建筑师合作社之间的往事,通过东海大学的建设,展现了现代性的移植和再造。 第五章《立体造型 贝聿铭早期作品与混凝土构筑探讨》从混凝土材质角度,评析了贝聿铭的重要作品,系统的论述了混凝土构筑物的高峰与式微。 第六章《晶莹空间 贝聿铭的现代玻
当一个10岁的小男孩见到由丹下健三设计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代代木国家体育馆时,不禁被眼前的建筑所折服。也许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未来将成为2021年东京奥运会国立体育馆的建筑设计师。 这个小男孩就是隈研吾。 作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师,隈研吾在这本温馨的小书中,带领读者畅游那些对他影响颇深的东京建筑,其中包括由他和他的团队设计的杰作。这些建筑,既是他事业理想的结晶,是他追梦路上的坐标,也是他对建筑初心不改的热爱之情。
《建筑空间的魅力 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 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和 人生体验记 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本书是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 的分册之一。宋王朝开明的政策、高度发展的经济、繁盛的文化与灿烂的艺术促生了成就极高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发展成熟的重要代表,宋代建筑营造技艺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积淀了丰富的建筑思想与营造经验,在我国传统建筑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对宋代建筑营造技艺的相关内容进行记录与梳理,介绍宋代传统建筑的现状与特点、选址布局、形制结构、做法和工序、工具的选取与材料的加工、与营造活动相关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等内容。
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十章的内容。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主要介绍大屋顶、斗拱等;第二章四合院和紫禁城,主要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等;第三章祭祀与坛庙,主要介绍北京天坛、祖先祭祀等;第四章陵墓,主要秦汉陵墓、唐宋陵墓、明十三陵等;第五章佛教建筑,主要介绍佛寺与佛殿、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等;第六章佛塔,主要介绍多姿多态的佛塔;第七章皇家园林,主要园林分类与特征、实列等;第八章私家园林主要介绍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等;第九章住宅,主要介绍窑洞 、吊脚楼 、干栏房等;第十章小品建筑,主要介绍牌楼、狮子、影壁。
方塔园是一座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 与古为新 式的园林(公园),被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王澍誉为 近几十年来,中国好的现代建筑。 本书是根据冯纪忠先生晚年有关设计建造方塔园的口述回忆整理而成,从初建造背景、设计理念、总体思路、构思布局、色彩运用,再到具体的每一处景致(塔院、北门、水岸、湖沼、堑道),尤其是园中的点睛之笔 何陋轩,都做了详细而深入浅出的说明和介绍,可谓是把自己心中的 方塔园 和盘托出。不难想见,未来本书出版后,读者手拿这本书,犹如跟随冯纪忠先生走进方塔园,轻松自然中,聆听他娓娓道来,欣赏方塔园这座中国建筑的 无上妙品 。
融入和风匠心的优美西洋建筑、厚实优美的都铎式庭园、洋溢大正浪漫的宅邸、令人联想起哈利波特世界的优雅大堂 以江户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所建造的西式建筑为对象的东京复古建筑,如同一扇大门,通往不同于现在的另一个世界。 知名建筑研究学者仓方俊辅执笔书写,专业摄影下村忍捕捉建筑特色,抓住建筑大师的设计特色与精华,以特写镜头看见每一个设计细节 曲折的阶梯、美丽的磁砖、豪华的灯饰、优美的彩绘玻璃、如画的天花板 带领您深入探索建筑与时代的链接,打造这一本视觉丰富的东京复古建筑导览书。 从江户末、明治到大正,让《东京复古建筑寻影》带您走进日本建筑史上那些激荡而华丽的时代,了解建筑如何为历史留下细腻而深刻的诠释。
这是一本关于门的书。关于史前圣所、埃及、希腊和罗马神庙、中世纪教堂、要塞、宫殿和别墅的入口,关于它们的特殊之处以及我们人类如何赋予它们意义和象征意义。 门槛是一种混合体,是两个现实之间的一个瞬间,是两个世界和两种存在状态之间的边界。门是与变化和进化相联系的,它们可以是联结梦与暮色、光与影的纽带,也可以是从生到死、从无知到智慧的通道。 本书也是一篇篇叙事性文章,它们打开了许多门,通过文化和艺术,历史和秘密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旅程。
《建筑与文化人类学 遗产新知文丛》一书是一项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十章,第二章至第五章选择了文化人类学若干典型的理论流派,对这些理论流派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空间、建筑与聚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六章至第九章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身体、建筑、城市、遗产等话题,讨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有可能对它们进行怎样的解读。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较为广泛,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院校的建筑学、人类学相应课程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也可供对建筑与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王受之专著的《朝上的城市》是建筑文化随笔集。从对杭州历史沉淀的感怀,探讨了世界城市的发展:从横向蔓延(郊区化城市发展),到后来西方所做的探索包括“第十小组”和“建筑电讯”;再到城市的竖向发展,并详细阐述了对城市新陈代谢派的思考,并剖析了六本木丘、东京中城。再把目光自世界、从历史,转向今天的杭州以及百大绿城的西子国际项目。从项目的意义、项目的设计、项目老总的思考,解析了慢城慢客的生活理念,对西子国际项目赋予了“建造新杭州的轨迹”这一历史使命。后以对城市发展未来的思考作为本书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