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大部分建筑和景观设计因为不起眼而游离于日常的视线之外,却处处都有门道 这就是这部非典型城市漫游指南的主题。 本书将带你饱览城市建筑背后的秘密:为什么电线杆总是一撞就断?为什么有些垃圾箱带锁?想让超速的汽车主动减速有哪些方法?公园和机场的座椅为什么让人难受?这些看似平凡之物之中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想象,守护着城市的平和与活力。它们是留给城市漫步者的彩蛋,是让设计细节控会心一笑的暗号,也是写给人文爱好者的谜语。 让我们跟随 99%视线之外 播客的创始人罗曼 马尔斯,开启这场大开眼界的city walk!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 艺术与社会 现代性之争 包豪斯的双重政治 ,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 包豪斯十四年 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
这是一本关于门的书。关于史前圣所、埃及、希腊和罗马神庙、中世纪教堂、要塞、宫殿和别墅的入口,关于它们的特殊之处以及我们人类如何赋予它们意义和象征意义。 门槛是一种混合体,是两个现实之间的一个瞬间,是两个世界和两种存在状态之间的边界。门是与变化和进化相联系的,它们可以是联结梦与暮色、光与影的纽带,也可以是从生到死、从无知到智慧的通道。 本书也是一篇篇叙事性文章,它们打开了许多门,通过文化和艺术,历史和秘密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旅程。
本书是1901 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搭配、分类建筑的不同色彩使用和整体建筑的色彩搭配,分析了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以700余幅精美的手绘图片完整地呈现了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风貌。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本书精选的这400座建筑,绵延华夏5000年文明史,横亘中国万里疆域,王城宫殿、寺庙、陵墓、园林、民居等建筑类型中的经典之作都无一遗漏,极具历史、艺术价值,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精髓和文化内涵。精当的赏析文字,从各个侧面剖析了建筑本身及其与历史、文化、习俗等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方方面面。这400座至今仍然巍然屹立的伟大作品,汇聚了中国历史漫长岁月中的文明精华,足以带给你无限的遐想与启迪。其中每一座建筑,都是中华民族为宝贵和值得珍视的财富。 全面收录:中国建筑史卜经典作品无一缺漏,更有大量鲜有所闻的卓然建筑。 编年式排列:清晰呈现中国建筑发展脉络。 专家级赏析:每座建筑后都附有简洁精当的点评及赏析,深入浅出地
本书分成宗教建筑、城堡与宫殿建筑以及民宅与公共建筑三类建筑群来介绍,是根据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内容增加约32页的“城市发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张图片,针对近的建筑风格发展重新编撰并补充许多的说明。书中的建筑风格分布图皆经过修订,部分甚至重新绘制。 本书提供必要的参照阅读指引,同页的图片以*标示,不同页的图片以页数*标示。参阅图片辞典则以R标示。本书以一致性却不僵化的方式,尽可能将各种多元的内容编排在相同的位置,阅读时可一目了然,例如读者根据各个风格时代的导论介即可掌握建筑形式;体例上通常将平面图编排在中间的栏位。标题式的探讨风格特征,则可让读者易于掌握原则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段落的区分清楚,读者无需具备前文的知识即可明了,也因此在必要的地方,会出现重复的说明。
随着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西方设计思想对我国环境设计以及其他各门学科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如何从传统的形式、民族化的内容里提取出新的设计含义,创造出新的设计思维,成为了一门必修且重要的功课。本书正是立足于这两点,在对欧洲进行了多次考察后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并从艺术环境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并弥补围内现有有关欧洲建筑与环境类资料不够全面的缺陷。 本书共分人口、窗、局部装饰、建筑立面、现代建筑、雕塑、壁画、园艺绿化、水景、环境小品、店面橱窗、铺地十二个部分,着重介绍了建筑内、外部的空间和细部装饰,阐述了环境空间的塑造方法及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建筑学、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室
本书是作者近10年来在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工程方面技术理论的研究与方法总结,包括其先后主持、参与过的上海外滩1号、2号、3号、14号、18号、19号、20号、23号、圣三一教堂、河南路桥、东海大楼、大光明影剧院、复旦子彬院、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等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技术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保留、保护建筑保护方案策划、技术工艺研究;保护建筑文化符号的确认、记录及恢复与复制;结构安全性的检测;结构拆除、加固方法等方面有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同时,书中还包括部分作者关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考察历史建筑保护的报告和思考。
本书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尤其是琉璃等构件——的代表作,初版于1927年,收录240余张照片、9万余字考察报告。全书共分七章,作者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陶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各地 的建筑陶艺中心,以及建筑陶艺装饰的制作与安装工艺。在第五章和第七章中,作者结合自己拍摄的照片,按照不同的建筑类型,详细介绍了陶艺装饰在大门、碑楼、牌楼、影壁、浮雕、印度风格建筑、屋顶装饰和脊兽、宝塔等建筑元素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建筑及其陶艺装饰已经不复存在,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复制的经典著作。
在1971年、1972年左右出生的一批人气建筑师,正在成为中青年一代建筑师的代表性人物而备受关注。本书的主人公是两位中年建筑师。两位均以1995年参加的同一个专业性比赛为契机,立志从事建筑设计行业。恰巧两位又是在2005年同一年里创业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本书重点介绍了两位建筑师2005年以后的作品,并以互相采访的新颖形式,让两位建筑师将自己的成长历程、设计理念等娓娓道来。另外,本书还有幸收录了两位建筑师与他们的恩师、著名建筑家伊东丰雄和古谷诚章的对谈记录,更清晰完整地展现了两位中年建筑师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