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2星以上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折扣力度:
0折-5折
筛选:
    • 通鉴纪事本末选译 凤凰出版社
    •   ( 57 条评论 )
    • 著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通鉴纪事本末(修订版)》由南宋史家袁枢编撰,弥补了《资治通鉴》的不足,可以清楚理清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创造了一种新的纪事本末体的史学体裁。《通鉴纪事本末选译(修订版)》在选译时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 ¥10.5 ¥21 折扣:5折
    • 历代纪事本末丛书(全56册)
    •   ( 2 条评论 )
    • 袁闾琨 主编 /2006-05-01/
    • 纪事本未作为史书的一种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在此以前,史书已有编年、纪传、典志(政书)三种体裁——即编年体有《春秋》、《左传》等;纪传体有《史记》、《汉书》等;典志体有《通典》等,以这三种体裁记录了中国历史事实。 编年体史书的长处,在于按年代编纂史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顺序;其缺点是一事常常隔开若干年后再接续叙述,记事前后割裂,即“或一事而远隔数卷,首尾难稽”,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很不方便。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能兼顾时间、事类,实为一种综合性的史书体裁;其缺点是各部分之间相互重复或脱节,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典志体史书强调典章制及同类史实的统一性,其缺点是从纵的方面分裂了历史的完整性。 纪传本末体史的编纂方法,眉目清楚,旨趣明白,读者

    • ¥603.2 ¥1508 折扣:4折
    • 清通鉴【皮面】(全六册)
    •   ( 33 条评论 )
    • 邹博 /2009-11-01/ 线装书局
    • 《清通鉴》清代300年历史的详细记载 《清通鉴》是按照《资治通鉴》的体例写作的部编年体清史,也是我国历史上部编年体清史,使我国古代的“通鉴体”编年史终成完璧。按照我国的史学传统,往往是后继的政权为前朝修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国政府在短暂的38年间,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清史的编纂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新中国要完成“隔代修史”的任务。 《清通鉴》用浅易文言书写,文风力求简明扼要。所谓简明,即文字简练,干净,不艰涩,不枝蔓,眉目清楚,尽可能生动;所谓扼要,即分清主次,抓住要害,不东拉西扯,让人读后不知所云。全书文字风格虽大体定位在“浅易文言”,由于时代不同、史料不同以及作者主观条件不同,可能会有,也允许存在文风上稍许差异,特别是鸦片

    • ¥840 ¥1680 折扣:5折
    • 东周列国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2 条评论 )
    • [明]冯梦龙改编 [清]蔡元放修订 陈先行李梦生校点 /2011-06-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东周列国志》是继《三国演义》之后成就、影响最深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由清人蔡元放在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新列国志》基础上略加删改而成。该书讲述了西周末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由纷争趋向统一的历史进程,结构严谨合理,行文流畅自然,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人物之多,都是靠前的。作者综合剪裁《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书,旁参诸子百家,“凡国家之废兴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新列国志叙》),堪称一部小说化的春秋战国史,具有以史为鉴的认知功用。此次出版《东周列国志》,用清乾隆间书成山房本为底本,参校金阊叶敬池《新列国志》及乾隆间其他刻本,改正错讹,以臻完善。

    • ¥18.3 ¥39 折扣:4.7折
    • 东周列国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11 条评论 )
    • [明]冯梦龙改编 [清]蔡元放修订 陈先行李梦生校点 /2011-06-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东周列国志》是继《三国演义》之后成就、影响最深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由清人蔡元放在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新列国志》基础上略加删改而成。该书讲述了西周末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由纷争趋向统一的历史进程,结构严谨合理,行文流畅自然,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人物之多,都是靠前的。作者综合剪裁《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书,旁参诸子百家,“凡国家之废兴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新列国志叙》),堪称一部小说化的春秋战国史,具有以史为鉴的认知功用。此次出版《东周列国志》,用清乾隆间书成山房本为底本,参校金阊叶敬池《新列国志》及乾隆间其他刻本,改正错讹,以臻完善。

    • ¥19.5 ¥39 折扣:5折
    • 史通选译 修订版 江苏凤凰出版社
    •   ( 5 条评论 )
    • 著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很早、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对上古器物图识研究的很新成果证明,早在公元前二千三四百年之间,我国就有了文字。据《史记》记载,公元前十六世纪的成汤时代,就有了史官的设置,出现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典册,可惜没有留传下来。直至公元前十五世纪的盘庚时代,才留下了真实可靠的历史文献,从此我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继殷商之后建立起来的周朝,典章制度更趋完美,史官设置更为周备,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推动了文化学术的繁荣。

    • ¥8 ¥16 折扣:5折
    • 明通鉴【皮面】(全八册)
    •   ( 7 条评论 )
    • (清)夏燮 /2009-09-01/ 线装书局
    • 《明通鉴》是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之后的明代编年史。作者清人夏燮,字甫,别号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人,道光年间曾任直隶省(今河北)临城县训导,咸丰十年(1860)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后又任过永宁知县。《明通鉴》共一百卷,其中前编四卷,纪明大祖末即位时之史世,始自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止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编九十卷,始于明太袒洪武元年(1368),止于庄烈帝崇祯十七年(1644),年(1644);附编六卷,始于崇锁十七年五月明福王在南京称帝,止于清康熙三年(1664)。前后总计三百一十二年。

    • ¥1090 ¥2180 折扣:5折
    • 通鉴纪事本末选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   ( 307 条评论 )
    •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通鉴纪事本末》由南宋史家袁枢编撰,弥补了《资治通鉴》的不足,可以清楚理清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创造了一种新的纪事本末体的史学体裁。本书在选译时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 ¥10.5 ¥21 折扣:5折
    • 朝野佥载 隋唐嘉话
    •   ( 3 条评论 )
    • (唐)张鷟,刘(食束) 撰,袁宪 校注 /2004-05-01/ 三秦出版社
    •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 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早就是见于今本隋

    • ¥6 ¥12 折扣:5折
    • 纲鉴易知录【皮面】(全八册)
    •   ( 26 条评论 )
    • (清)吴乘权 /2009-11-01/ 线装书局
    •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选本中流行广的《古文观止》,就是他选注的。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他们三人为此工作了六个寒暑。吴乘权在自序中说了此书的编辑方法和编辑思想:“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他们编辑的依据,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战国,主要依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和“目”分列的体例也仿照此书;宋元两朝据明代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鉴

    • ¥1090 ¥2180 折扣:5折
    • 史记(全四册)
    •   ( 397 条评论 )
    • 司马迁 /2010-06-01/ 线装书局
    • 《史记》是我国部记传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具有和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影响甚为深远。《史记》的写作意图,司马迁概括为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际上也概括了《史记》的思想内容。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究自然现象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自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著作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社会理想。在这方面,司马迁继承了古代良吏"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史记》既是史学经典,又是文学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传记文学的开山力作,更因为它为后世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 ¥490 ¥980 折扣:5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