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玄奘(六〇二 六六四)俗姓陈,洛州偃师(今属河南)人。唐太宗时高僧,世称三藏法师。曾于贞观年间游历印度,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长安,译经同时奉敕撰写《大唐西域记》,翌年书成。 正文末有辩机跋记,叙在长安跟随玄奘撰录《西域记》过程。辩机,大揔持寺沙门,曾为玄奘译经场之证文。 该书记述玄奘往印度取经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传闻所知,凡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之山川胜迹、风土人情,乃当时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及我国新疆之真实记载,是研究该地区之珍贵资料。
本书收龙榆生专著三种。《中国韵文史》,是韵文专史,为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 之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8月出版。《宋词讲义》,应是龙氏执教中央大学时的讲义。《词曲概论》为龙榆生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所撰讲义。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鸦片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 本书是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全宗档案中,选取部分满文档案,将其译成蒙古文、汉文,并以这三种文字出版。 ◆ 起止时间为民国八年至民国十七年。内容涉及政务、机构职官、军事、政法、民族、外交、财政金融、宗教、文教、交通等,对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集释(1-10)(套装共10册)》是吕不韦招集一批以反动儒生为主的“食客”编成的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是一部尊儒反法鼓吹复辟奴隶制的反动著作在思想上它鼓吹“天命”论在政治上它发展了孔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路线颂古非今鼓吹复辟分裂和倒退久吕氏春秋》表面上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实际上在“杂家”的幌子下宣扬儒家学说对法家进行攻击它是两千多年前尊儒反法思潮的产物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是一个很有用的反面教材现将许维的《吕氏春秋集释》影印出版供批判用。
本书由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是供明神宗(万历皇帝)幼时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圣哲芳规 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 狂愚覆辙 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
本书是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译、颉德《社会进化》所成,原版于1899年出版。通过对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的录入、校注和导读,作为晚清西学丛书的书目重新出版,对研究清末西学东渐的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提摩太的翻译是概括原著大义的一种重新创作。 大同 这个概念,出自中国经典《礼记》,本书借中国概念来表达西方关于社会进化和秩序的社会学理论,对梁启超思想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 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台州丛书》汇集宋至清代台州人之遗著,为清代全国早的地方性丛书,丛书只刊刻甲、乙两集,共10种,编辑者是清代礼学家、藏书家宋世荦。《台州丛书》的编辑保存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台州乡邦文献,弥补了有些地方史料的不足,对后来者编辑一郡之丛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台州丛书乙集包括赤城志、赤城集、滇考、道南书院录、台学源流五种
这是一本为渴望了解中国历史、开拓眼界的读者所准备的普及读物。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是一幅全景式的宏大画卷,从远古文明的诞生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朝代的更迭演绎了绵长的时代史,镌刻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唐会要一百卷,宋王溥撰。溥字齐物,拌州祁人。漠干佑中,登进士。周广顺初,拜端明殴学士。恭帝嗣位,官右仆射。入宋仍故宫,进司空,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加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卒诠康定。事迹具宋史本传。初,唐苏冕尝次高祖至德宗九朝之事,为会要四十卷。
《国语》是我国*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二十一卷,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七国部分史实。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终于东周定王十六年(前453)晋卿智伯被韩、赵、魏联合所灭,前后共五百三十八年。 《国语》以其历史性、思想性和文学性并重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独树一帜,历来为后人所重视。 《国语》作为各国史料汇编,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及习俗等各方面的历史,勾勒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阶段的时代轮廓,对我们研究上古社会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 从《周易》、《论语》、《四书五经》到《三希堂法帖》,囊括经史子集各类精华,书法碑帖、历代画传等,从国学经典和国学艺术两方面,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 国学类文章精选历代校注正统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传统版画延展文章深远意境,国艺类图集原色印刷,画面清晰、纤毫分明,除个别图集外,都竖行排版,选用古代通行字体,尽可能保留古籍韵味。 期望丛书可成为文化崇尚者的典藏精品。
本书立足于人球历史观的开阔视野,述说了从“生命的诞生”到二十一世纪间的盛衰变幻,涵盖了两千多个世界历史常识,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引领你走进世界历史的天空。
《山右丛书 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集中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点校,并专门成立山右历史文化学院这一机构来统筹安排,耗时近5年。原书为套装,合计12册,为方便读者阅读,特推出单行本。 《续尤西堂拟明史乐府》(外二种):本书原为《山右丛书?初编》的第三册,由《尚书考辨》《顾斋遗集》《续尤西堂拟明史乐府》等三部分组成,是清代山西学者的个人文集汇总,有对旧经学术的研究,也有个人诗文。
吴江从五代置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到底编修过多少志书?这个 家底 有多种说法:l993年10月《江苏旧方志提要》著录:县志15种,乡镇志、专志24种,佚志7种,存目2种,总计48种;l994年7月版《吴江县志》的附录五《吴江县历代方志提要》称 现存各种旧方志42种,其中县志l3种,乡镇志l6种,专志9种,乡土志4种 ,另载有佚志39种,总计81种;2008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江苏旧志收藏整理普查总表》著录吴江各种旧志31种(误收的《震泽编》不计在内)。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个人来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是远去的当下,因此,大到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了解一下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都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述:〔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本书是一本立足于普及历史知识,弘扬国学的书,全书像画卷一样,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历史图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以记载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情况。全书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资治通鉴》史实考信,史论精当,考评历史兴衰,镜鉴后世治道。 该书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
在人类文明史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已经消失殆尽,我们只能从零星的遗迹中去遥想当年时,在中国这块士地上由华夏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地保持着它的生命力。 历代华夏先哲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他们用智慧的双眸洞悉宇宙的纷繁转化。记录着文明的演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便是其中辉煌的一部。他留下的这部巨著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入学士。 《咨治通鉴》的本意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原是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故而历时十九年撰成简述历史兴亡教训的骗年体史书以为当世君主之借鉴。在达部独具匠心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治内攘外的权谋。该书问世后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大规模的战事不断,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据统计,在战国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孟子评价这一时期的战争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战争虽然残酷,但通过战争,诸侯国的数量人为减少,统一的趋势日益增强。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争相变法、延揽人才。于是士作为一种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他们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勾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反映。 《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是现在保存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西汉末年刘向
初唐名臣魏征对经籍曾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大意是: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窥探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进则可以救济世人,退则可以独善其身。读经籍可开启智慧,否则就会落后。成大业者能推崇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百姓能够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看重。统治天下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鼓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的呢!今人因经籍而知古事,后人因经籍可知今事,经籍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二十四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经籍,它记载着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约4000年的中国历史,反映了中国各朝代的兴衰发展,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书中所表现的人和事,演绎了中国人的文韬武略、权谋智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