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出版的《红楼梦》版本虽多,优秀的校注本也有好几种,但大都不收脂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是作者借助互联网集合广大红学爱好者之力,花费十余年时间精心打磨、北京曹雪芹学会聘请红学专家精心审定的优秀脂评汇校本。《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系以系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批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对前人意见有分歧的,略参己意而取舍,力求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标新立异,整理成为一个方便阅读和检索的脂评红楼梦简明读本。
古诗,有可能回应当下的时代变局、生活处境吗?或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答案。“九诗心”,指九位在时代动荡的阵痛中求索人生方向的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他们的处境和生命之问,每一个后疫情时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通过诗歌,我们得以看见人如何在大的时代纷乱中,转化生命的痛苦,获得个体的从容和内心的稳定;也得以看见,对于人生的根本处境,人可以作出怎样的回答。作者以女性学者的细腻浪漫,挖掘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构建丰满立体的九位诗人;以诗性文笔,带读者跨越古文障碍,直抵千年幽微心事,照见共通的生命处境;以扎实的文献校勘和文史互证,再现诗人心灵与现实冲突的历史现场。
《诗词中国》是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王蒙解读、鉴赏中华古典诗词的普及读物。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经典诗歌一代代吟诵传承,已内化为中国人的情感和认知,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王蒙先生精心选取二百余首经典诗词,纵贯整个中华诗歌史,精妙解读、深入剖析,以诗化、散文化的文学语言解诗论词,对诗境、诗意、诗趣等展开论述,其中注入了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识、细腻的体察、宽阔的想象、饱满的激情,包含着宏阔的历史观、人生观、文学观,语言磅礴,睿智幽默,感染力极强。书中还介绍了诗人词人简况和创作特点,并配有30余幅古典名画,诗画相映,鲜活生动地展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唐宋诗文是古典文学的一座奇峰,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流传至今。从孩提时代咿呀学语,我们就开始诵读“床前明月光”;少年意气,也学李白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外漂泊,便知“每逢佳节倍思亲”;壮志难酬,又可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一首诗、一阙词,为什么能流传千古?诗言志、文载道,诗文隽永、文脉千年,诉说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离合悲欢,茫茫天地间,个体之于历史何其渺小,寥寥数语,诉不尽春风秋月、物转星移,却凝聚了万千气象、百味人生。 在这本书中,依托于23首诗文,以诗画相生,为我们重现了23个历史故事。有少年成名的得意,有怀才不遇的惆怅,有前路未知的迷惘,有漆黑长夜的孤独,有孑然一身的倔强,有国破家亡时的苍凉。跟随作者的讲述,再次走入唐宋600余年的历史长空和诗意宇宙。
《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南宋计有功撰。载录1150位唐代诗人的诗篇,以及与该诗相关的故事、历史事件、品评资料等,以事系诗,以诗系人,以人序时,井然有条,保留了大量的唐代诗人生平资料、创作本事,使阅读唐诗可以充分收到“知人论世”之效。该书也保存了大量唐代诗歌文献,唐人诗集不传于世者,多赖该书以存。并且开创了文学作品“纪事体”著作的先河,后来《宋诗纪事》《宋词纪事》《元曲纪事》等相继涌现。但是计有功在编辑该书时,也存在“搜采不当、抉择不精、编织不善”的问题,王仲镛先生《唐诗纪事校笺》对该书作了全面的校订、笺证工作,尽可能探寻《唐诗纪事》的资料来源,对其错讹缺脱进行校补。对计氏节录太过简略的资料,则在校笺中适当地引证完整,以补足本事。并参考了诸多版本、相关诗文集、总集、笔记等文献,对该书
古诗,有可能回应当下的时代变局、生活处境吗?或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答案。“九诗心”,指九位在时代动荡的阵痛中求索人生方向的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他们的处境和生命之问,每一个后疫情时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通过诗歌,我们得以看见人如何在大的时代纷乱中,转化生命的痛苦,获得个体的从容和内心的稳定;也得以看见,对于人生的根本处境,人可以作出怎样的回答。作者以女性学者的细腻浪漫,挖掘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构建丰满立体的九位诗人;以诗性文笔,带读者跨越古文障碍,直抵千年幽微心事,照见共通的生命处境;以扎实的文献校勘和文史互证,再现诗人心灵与现实冲突的历史现场。
四册均基于古本增补修订真正做到了无删减,且拥有4000+条由国学大师(启功等)进行的注释。 全8册三面书口刷边,两册拼合成《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封面烫金;附赠天地盖函套;工艺用料扎实,方便阅读和收藏。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本书系存世李商隐文之编年校注本。作者在徐树穀、徐炯《李义山文集笺注》,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钱振常《樊南文集补编》三种清人笺注本及近人张采田、岑仲勉二家考订补笺之基础上,合李商隐存世文为一编,又从《后村诗话》中辑出佚赋两篇,进一步作校勘、系年考证和笺注,改分体编次为编年,撰成此书,共收录李商隐各体文三百五十二篇及佚句若干。并附有李商隐文佚篇篇目、分体目录、各本序跋凡例、历代史志书目著录等资料,及作者所撰考证文章。修订本对原版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择优更换了原版选用的部分版本,重新校勘,订补注释,并对个别篇章重作系年、编排,新增附录若干,是作者整理李商隐文集的全新定本。
国学普及读物,繁体竖排。《搜神记》是一部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共二十卷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计有近五百则。大部分故事的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内容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经典故事有《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搜神记》原已散佚,后由明代胡应麟从其他书中辑录而成。本书开创了古代志怪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许多神话故事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此次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进行整理。
《庄子(典藏版)(精)》由安继民、高秀昌注译。 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发展演变中很活跃的、不衰的观念因素,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理解、消化异质思想文化的很有力的、积极的理论因素。为什么庄子思想能够如此地活跃且经久不衰?不就是因为庄子所关注的是一类人们永远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基本问题吗?所以,庄子的思想并没有死,她至今仍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也就是说,庄子似乎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因为不管你读不读《庄子》,事实上你总是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去面对庄子曾经深入思考过的人生基本问题。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每个人都“无所逃”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