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普及读物,繁体竖排。《搜神记》是一部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共二十卷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计有近五百则。大部分故事的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内容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经典故事有《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搜神记》原已散佚,后由明代胡应麟从其他书中辑录而成。本书开创了古代志怪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许多神话故事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此次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进行整理。
一部渭河平原的雄奇史诗,一幅中国农村的斑斓画卷。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奇异的命运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由陈忠实著。
《菜根谭》说的是个人修身养性、处世哲学的智慧,其内容共分五部分:“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本书根据光绪十三年(1887)扬州藏经禅院重刻本进行注释、翻译。此重刻本在民国初年有刊印本,并有傅连暲的序,傅序作为附录附后。
《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 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优选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理论体系完善,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称雄清代文坛长达200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遴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主要作家的经典散文,点校整理,略加注释,汇编成册。以展现桐城派散文简明达意、流畅优美、清真雅正的风格。
周本淳《诗词蒙语》共分二十章,包括“‘三言两语’谈平仄”、“对偶和律诗”、“作诗和填词”、“谈练字”、“诗词里的重字”、“数字在诗词中的应用”、“草木禽鱼问题”、“时地问题”、“谈题引”、“谈短篇诗词的结构”、“聚讼问题例析”、“含蓄与痛快”、“承袭与变化”、“谈用典”、“情与理”、“谈博识”、“遮与表”、“梦与诗”、“画与诗”和“新诗与旧诗”等有趣话题。作者精于诗词创作,整理诗话、别集多种,熟稔诗词内在的肌理与创作奥秘,抉奥发微,皆出自家独到的体味和提炼总结,文笔雅驯,学者评价此书是一部“真正成于大家之手的诗词学习向导”。
国学经典。《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以其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和结合史事的解说,为学问之冠冕。《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因此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史书。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中国古代诗、词、曲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华灿烂文化深厚积淀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成熟形式和优选成就集中在唐格律诗(也称近体诗)及歌行体、宋词、元散曲中,以致前人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绝妙诗词曲鉴赏》一书就采撷了上述诗、词、曲作中的优秀篇章。它们语文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有着深厚的人文魅力,是我国古代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
《国学经典: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的一部。《国学经典: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国学经典: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
本书对所选的四十五篇散文小品涉及的人物、用典皆尽力注出,繁难处不厌其详,以免读者再行翻检查阅工具书之劳。作品之后的赏析,力求征引相关材料,希冀能给读者或多或少的一些启发。
南朝齐永明(483―493)以后,诗歌创作中开始实践声律论,逐渐产生了咏物和宫体两大题材,作品声音和谐悦耳,风格更趋清丽圆转,为唐代诗史高峰的出现作了极为关键的铺垫。杨明、杨?撰的《谢?庾信及其他诗人诗文选评》重点介绍了谢?、庾信的生平和创作,并附及了齐、梁、陈诗坛的其他名家名作。
吴自牧著的《梦粱录》的体例和内容明显受到《东京梦华录》的影响,书中多次拿杭州与旧京师汴梁对比,追忆之意分明。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两宋政治、文明的一脉相承,以及南下北人的开发建设,南宋的典章制度基本沿袭北宋,而杭州市井生活方式也与汴京大致相似。对于南宋诸部《临安志》,尤其是《咸淳临安志》,《梦粱录》借鉴颇多,个别地方纯系引用,对此作者也曾直言“按《咸淳志》所载而述之”。但书中对杭州的山川、节序、风俗、杂戏等方面记叙得非常详细,作者应该亲身经历过当时许多的社会活动和重大事件。作者亲承“愚屡见大商贾人,言此甚详悉”,可见书中记叙的大海中航行的技术和预测天气的方法,乃至寄遇商人的善行,都是作者亲耳所闻,真实性颇高。此外,作者在书中还透露他曾亲眼观睹皇帝仪仗,亲口尝过部分食品,这
曾朴编著的《孽海花(插图本)》以苏州状元金汮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本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写他们的虚伪造作,写他们面对西方文明冲突时的庸腐无能。和其他三部谴责小说相比,本书突出的特点是所写大都影射真人真事,书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对应,如金汮指洪钧,傅彩云指赛金花,翁叔平指翁同龢,梁超如指梁启超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这是一本讲解传统诗词写作的大众普及读物。作者久负诗名,深明诗词创作的甘苦,故能将什么是好诗好词,怎样才能写出好诗好词,讲得简明著切,启人至深。书中既有诗词欣赏、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也有进阶的写作技巧。写法上深入透彻,而又浅近明白,适合一切对诗词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作者继《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之后,特针对零基础的诗词爱好者,撰写此书。从诗词的格律、押韵、平仄、属对、粘对、炼句、排布意象、虚实相生、借题发挥等方面,翔实切当地讲解了学写诗词的诸要领。本书还解答了为什么要学写诗词、好诗都被唐人做完了吗、为什么总也写不好诗词等诗词爱好者常有的疑惑。既有诗词理论上的讲解,也有实际的诗词写作指导,堪为初学诗词者指示门径。 本书语言通俗,富含知识性,同时兼顾了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对诗词爱好者
《大学》《中庸》义理精微,修身齐家,性与天道,皆在其中,是古代士子进德修业的必修经典。《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之称,乃是教人从近做起,扩充善德,至于家族、国家,很终平治天下。其中以德治国、以仁化民、亲贤远佞、德本财末之说,至今仍有重大意义。《中庸》开篇虽似玄远,但所论处处落实于一“诚”字。其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也明确提出了君子修身的切实功夫,可谓本末详备。顾迁注释的《大学中庸》二书可以说是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门径。
李商隐诗风绵邈隐约,旨趣难求,给人以伤春悲秋,优柔内向的印象,但作为唐代靠前流的大诗人,他的风格并不有且只有于此,其中也有借古讽今、耿介激烈之吟。 刘学锴、李翰撰的《李商隐诗选评》以李商隐生平履历为经,将其诗歌略分为三大阶段,以期读者论其世而读其诗,读其诗而知其人,知其人而悯其情,悯其情而益知其诗。
《天问》是楚辞中较难解的一篇,内容涉及太多上古神话及先秦史迹,迷离惝恍,后人难以索解。丁晏撰的《楚辞天问笺/楚辞要籍丛刊》在王逸章句基础上,对《天问》中的疑难进行了大量引证,并作笺释。在字义训诂上也力求明晰,不蔓生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