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出版的《红楼梦》版本虽多,优秀的校注本也有好几种,但大都不收脂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是作者借助互联网集合广大红学爱好者之力,花费十余年时间精心打磨、北京曹雪芹学会聘请红学专家精心审定的优秀脂评汇校本。《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系以系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批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对前人意见有分歧的,略参己意而取舍,力求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标新立异,整理成为一个方便阅读和检索的脂评红楼梦简明读本。
《诗词中国》是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王蒙解读、鉴赏中华古典诗词的普及读物。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经典诗歌一代代吟诵传承,已内化为中国人的情感和认知,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王蒙先生精心选取二百余首经典诗词,纵贯整个中华诗歌史,精妙解读、深入剖析,以诗化、散文化的文学语言解诗论词,对诗境、诗意、诗趣等展开论述,其中注入了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识、细腻的体察、宽阔的想象、饱满的激情,包含着宏阔的历史观、人生观、文学观,语言磅礴,睿智幽默,感染力极强。书中还介绍了诗人词人简况和创作特点,并配有30余幅古典名画,诗画相映,鲜活生动地展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唐宋诗文是古典文学的一座奇峰,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流传至今。从孩提时代咿呀学语,我们就开始诵读“床前明月光”;少年意气,也学李白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外漂泊,便知“每逢佳节倍思亲”;壮志难酬,又可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一首诗、一阙词,为什么能流传千古?诗言志、文载道,诗文隽永、文脉千年,诉说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离合悲欢,茫茫天地间,个体之于历史何其渺小,寥寥数语,诉不尽春风秋月、物转星移,却凝聚了万千气象、百味人生。 在这本书中,依托于23首诗文,以诗画相生,为我们重现了23个历史故事。有少年成名的得意,有怀才不遇的惆怅,有前路未知的迷惘,有漆黑长夜的孤独,有孑然一身的倔强,有国破家亡时的苍凉。跟随作者的讲述,再次走入唐宋600余年的历史长空和诗意宇宙。
古诗,有可能回应当下的时代变局、生活处境吗?或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答案。“九诗心”,指九位在时代动荡的阵痛中求索人生方向的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他们的处境和生命之问,每一个后疫情时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通过诗歌,我们得以看见人如何在大的时代纷乱中,转化生命的痛苦,获得个体的从容和内心的稳定;也得以看见,对于人生的根本处境,人可以作出怎样的回答。作者以女性学者的细腻浪漫,挖掘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构建丰满立体的九位诗人;以诗性文笔,带读者跨越古文障碍,直抵千年幽微心事,照见共通的生命处境;以扎实的文献校勘和文史互证,再现诗人心灵与现实冲突的历史现场。
《庄子(典藏版)(精)》由安继民、高秀昌注译。 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发展演变中很活跃的、不衰的观念因素,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理解、消化异质思想文化的很有力的、积极的理论因素。为什么庄子思想能够如此地活跃且经久不衰?不就是因为庄子所关注的是一类人们永远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基本问题吗?所以,庄子的思想并没有死,她至今仍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也就是说,庄子似乎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因为不管你读不读《庄子》,事实上你总是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去面对庄子曾经深入思考过的人生基本问题。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每个人都“无所逃”的天性。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 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所编,它以时间为经,以列国为纬,描写西周衰亡到秦并六国即春秋战国共五百多年政坛上的风云变化,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东周列国的历史演义。结构庞大,气势宏伟,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在中国古代小说 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以清蔡元放修订评点本为底本,细致校以明冯梦龙刊本,纠正讹误,注释古代地名、职官、名物、年代、典章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编有人物的异名、官职以及亲属关系的人名索引对照表,是《东周列国志》 为完善的读本。此次新版《东周列国志》大字本,以16开大本、大字疏朗的版式呈现,护眼悦目,阅读舒适。同时随时附赠 制作的《简明春秋大事年表》《简明战国大事年表》,图文并茂地展示书中春秋、战国发生的各个大事,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全书主要人物, 好地理解欣赏原著。
《唐宋十大家诗选》由倪进编撰
《封神演义》是《西游记》之后又一部神魔小说力作。《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平话》,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绎》、《昆仑八仙东游记》,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
本书为著名学者陈子展先生对《楚辞》中屈原与宋玉的作品所做的译注和研究。全书分为“直解”和“解题”两大部分,“直解”部分由原文、今译、章指、今按、简注等板块组成。原文、今译左右对照,便于浏览;译文力求贴切愿意,并结合口语方言,近似现代白话新诗;章指对原文各章节之逻辑发展、作品内容、创作时期、作品真伪等做简要解析;今按对各篇的写作主旨、社会背景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简注对原文中的语词、名物、典故等做出简明的疏解。“解题”部分针对《楚辞》各篇在研究目前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针对当时学界普遍争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全书对于普通读者了解《楚辞》以及相关专业学生进入系统的《楚辞》研究均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明清之际,是一个历史大动荡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甲申(一四)三月,丰民军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接着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建立不久的大顺政权迅速瓦解。清兵南下时,江南人民抵抗之激烈,为史所仅见,致使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江南各地义师纷纷兴起,许多爱国志士奋身参加抗清鬬争。明清易代之际,陈子龙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成为当时爱国文人之代表。其诗歌风格雄深豪迈、沉郁苍劲,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吴伟业称其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王士禛评其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陈子龙诗集》原为本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此次重印,分平、精装印出,内容、版式均保持不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内容比林语堂《苏东坡传》更加信实的苏轼传;内容重新修订,设计全面升级,含有苏轼本人书画真迹等高清插图。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戴建业的普通话有着一种独特的“麻城”口音,这总让他担**生们能否听懂他上课所讲述的内容,不过随着他古诗词课的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戴老师的唐诗课”得到了许多学生、家长以及古诗词爱好者们的一致好评,他机智巧妙、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让原本枯燥的古代诗词课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而这“麻城”普通话也成了戴老师的一大特色。 戴建业在华中师范大学被评为“很受欢迎的老师”。在课堂上,他经常巧妙地引用“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等风趣诙谐的桥段,将唐代的诗词给讲“活”了。 本书还原了戴建业老师在课堂上对唐代诗词的生动讲述。他以深厚而专业的古代文学功底配以独到的个人见解,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通过诗词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戴建业》 “国民教授”戴建业2022开年新
本书是我国 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张友鹤先生校注本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世界繁华报本为底本,参考光绪三十年粤东书局石印本、宣统元年(1909)崇本堂石印本,加以校订的;注释言简意赅,严谨准确。此次新版《官场现形记》大字本,以16开大本、大字疏朗的版式呈现,护眼悦目,阅读舒适。且随书附赠 制作的《清代官员品级服饰表》以供读者参考,将带来 好的阅读体验。
卢照邻,字昇之,号幽忧子。以诗文名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现存最早的卢照邻诗文合集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张燮辑《初唐四子集》所收《幽忧子集》七卷、附录一卷。四部丛刊本据此影印。 本书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除唐五十家诗集本、唐十二家诗本外,还参校搜玉小集、文苑英华、唐文粹、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等。笺注以征明事典为要务,亦作文意串讲。附录含传记、著录、评论及年谱。
该书是有关古文字方面的入门读物和推荐书。涉及古文字的起源发展,古文字学习的理论方法,古文字字形的发展演变,字形结构解析,又将形与韵、义相结合,全面阐释古文字学习的要义。另有“甲骨”“金文”“简帛”“玺印”“货币”“陶文”等分章概说和选释。自2015年出版后,广受学界好评。 此次改成精装,做了以下修改: 一、有些图片(甲骨、楚简等)原图不甚清楚,此次全部重新扫描原图(300dpi,灰度)并替换。部分本来拓片就不好的找了更清晰的拓片替换上去,原来没有缀合的也重新拼合。 二、有些图片不清楚是因为直接在计算机上截屏保存,作者重新根据原来像素剪裁替换。 三、材料选读部分的释文和注释吸收了一些较新成果做了改动。 四、材料宣读部分的释文和注释格式之前不甚统一,而且不便使用,现在统一加注码,方便读者准确查找。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家喻户晓、饮誉中外。蒲松龄用凝练生动的文笔和浪漫恣肆的想象,亦幻亦真,记录神鬼狐魅的离奇故事;画皮画骨,抒发社会人生的深沉孤愤。《聊斋志异》版本众多,朱其铠先生主编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共收494篇,以手稿本、铸雪斋抄本、山东博物馆藏抄本、二十四卷抄本为底本,搜辑完备,校订精审,注释详实 ,对重大历史事件、地名、典章制度均加以注明,对原作中用典用事之处征引疏证,发掘其深层内涵, 有益于读者对于原著的理解。 此次新版《全本新本聊斋志异》大字本,以16开大本、大字疏朗的版式呈现,护眼悦目,阅读舒适。且随书附赠 制作的《聊斋志异主要人物分类表》以供读者参考,将带来 好的阅读体验。
中国古代“小说”文类与史部之“正史”“传记”“杂史”、集部之“传记文”等周边叙事文类存在着相互混杂、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等种种关联与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文本性质、书写类型、叙事旨趣的相通相连,成书编纂的相互取材,文本内容的相互渗透掺杂,官私书目的相互混杂著录,著述体例混杂而兼有多种文类特征等等,是古代文类体系发展演化中一种突出的文类、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以周边文类为背景并相互联系、分流、交叉、互动而发生起源、发展演化的,将“小说”与周边文类的关联与互动作为一种文类和文化现象充分揭示出来,可进一步深化中国传统叙事文类研究,大大拓展文言小说的学术研究视域,填补文言小说与其他文类关系研究领域的多处空白。本书力求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文类、文体体系及
唐宋诗文是古典文学的一座奇峰,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流传至今。从孩提时代咿呀学语,我们就开始诵读“床前明月光”;少年意气,也学李白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外漂泊,便知“每逢佳节倍思亲”;壮志难酬,又可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一首诗、一阙词,为什么能流传千古?诗言志、文载道,诗文隽永、文脉千年,诉说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离合悲欢,茫茫天地间,个体之于历史何其渺小,寥寥数语,诉不尽春风秋月、物转星移,却凝聚了万千气象、百味人生。 在这本书中,依托于23首诗文,以诗画相生,为我们重现了23个历史故事。有少年成名的得意,有怀才不遇的惆怅,有前路未知的迷惘,有漆黑长夜的孤独,有孑然一身的倔强,有国破家亡时的苍凉。跟随作者的讲述,再次走入唐宋600余年的历史长空和诗意宇宙。
《唐宋词谱校正》重新唐宋词调今存八百余调,常用约两百调。 《唐宋词谱校正(修订本)》选取四百九十七调,以供研究词体和填词者之用。 按小令、中调、长调分类,每调选取唐宋词中之始词、名篇或合格律之优秀作品以为格律标准之谱,采取图谱合一方式,标注平仄。于每调下注明体制,于谱后附板于调名来源、官调,以及声情与体制特点之简要说明。力求从每调中确立典范而通行之正体,以为格律之标准。 《唐宋词谱校正(修订本)》亦强词谱之文学性质,故于谱后选录此调此体典范之作或不同风格之作,以供填词之艺术借监。书末附录复原之宋人词韵。 对唐宋词调进行增补、考订和辨析,收入词调400余个,为词学研究和填词提供了一部格律规范的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