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当代 知名作家三毛 的散文集,也是她脍炙人口的 代表作, 收录了23篇散文。 ******** 我们唯愿人长久,却不知是后会无期。 ******** 丈夫荷西骤然离世后,三毛坠入人生低谷。她以沉静幽美、哀而不伤的笔触,书写与ZHI爱之人的相濡以沫与生离死别,坦露从低谷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 每个没有做完的梦里,都落满了花。 《梦里花落知多少》讲述普通人的相知相守、别离生死,堪称一部现代版 浮生六记 。 相伴、告别、失去、孤独、死亡 三毛真诚地敞开心扉,展现出 直面人生变故的勇气 与力量。
真正的优雅是不会害怕任何淫乱的。 它描写了大正元年(1912)的贵族社会中,松枝清显与聪子的恋爱悲剧。清显在对聪子的爱慕中始终孕育着一种不安的情绪,在聪子被天皇敕许给治典亲王后,清显通过友人本多繁邦与聪子保持联系、偷偷幽会,聪子在惶惑中与情显发生关系,并怀了孕。聪子堕胎之后,削发为尼,而心力交瘁的清显*终忧郁死去。 川端康成把《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是作者 绚丽才华的升华 。三岛本人曾总结 《春雪》是王朝式的恋爱小说,即写所谓 柔弱纤细 或 和魂 。
1956年,二十四岁的卡普希钦斯基成为社会主义波兰的一名新闻记者。一年之后,他被 意外地 派往印度,这是他数十年驻外生涯的第一站,在这里他将发现自己一生的志业 前往罕有人至的遥远角落,从那里理解和讲述世界的多样性,并在参差多态的现象中寻找普世真理。 在长达四十余年硝烟弥漫、跌宕起伏的全球之旅中,卡普希钦斯基永恒的旅伴是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两千五百年前,这位被誉为 历史之父 的古希腊作家游历了当时已知的世界,描述其部落和国家的多样性,记录了它们的战争与和平。 卡普希钦斯基视希罗多德为伟大的先驱和导师,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记者和全球主义者。从中国到伊朗,从尼日利亚到刚果,从安哥拉到亚美尼亚,希罗多德教会这位年轻的记者在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故事,并理解他所处的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 在本书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我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优选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
在历时五年的 世界文学史 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返回八十年代,这份 课业 并不是听讲世界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文章 这是先要向读者告白的实情。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其时众人与老师混得忒熟了,不知怎样一来,旧话重提,我们又要他谈谈自己的写作、自己的文章。3月间,木心终于同意了,拟定前半堂课仍讲现代文学,后半堂课,则由大家任选
我为幻想而生,以幻想为目标而行动,也因幻想而受到惩罚 我很希望获得不是幻想的东西。 小说通篇以前一卷主人公松枝清显 转生 饭沼勋为轴心构思故事。 1932年,本多繁邦已38岁,仕途顺遂,距离挚友松枝清显逝去,已经过了19年。 转生少年 19岁的勋是一名日本剑道高手,这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内心深处*仇视当时的日本社会,憎恶由财界巨头组成的资本家集团;醉心于复兴天皇威名,以《神风连史话》为人生理想,欲赴死来拯救日本于 危难
《俗女养成记》是台湾作家江鹅具代表性的散文故事集,以清爽利落的文字写一个台南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与阿嬷的趣味日常、中药房里跟屁虫的生活、学钢琴、午后一个人的科学实验、爱的教育、女性意识初启蒙,还有孩童的内心小剧场等等。在各种可与不可对人言的人生细碎里,写出了一个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慢慢窥见并进入成人的世界,检视那些发生在自身的,关于亲情、爱、婚姻、尊卑伦常、人情世故等诸多教养与束缚,一步步变得自知自明,自如自在,真实而舒展。 生命再怎么难免哭泣,没有一刻不盼望着欢喜。大人与小孩,一起守护家的温暖热闹,也一起应付时代的荒谬。二十八篇轻盈舒展又机趣可爱的散文,不仅召回了记忆中的童年时代,也展现了思想与情感的今昔对比,从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理解在这个时代和环境下成长的女性。《俗女养
真正的美是使人沉默的。 一部对传统观念 挑战与复仇 的小说。本书创作于1951年,奠定了三岛在日本战后文学中屹立不摇的地位。 年过花甲的老作家桧俊辅藐视道德和凡俗,崇尚*的唯美主义。因生来貌丑,在恋爱和婚姻中受尽了挫折,后来他遇到志趣相投的美丽青年悠一之后,决定脱离婚姻家庭的束缚,将悠一塑造成艺术品,从此走上了追求艺术家式纯粹审美生活的人生之路。三岛自述写作《禁色》,是试图让自己内在矛盾对立的两个 我 进行对话。
《东海岸,西海岸》是简安与孙赛赛两位作者相识十年的书信往来及生活感触的精选合集。27组、80000字书信,简安分享着旅居生活的惬意和舒适,孙赛赛讲述自己飞往世界各地工作的充实与忙碌。温和细腻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珍贵美好的生活片段。 通信中讨论了很多话题,关于爱情、亲情、友情、自我、事业、选择、孤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等,让读者从旁观者的视角,通过作者极具代入感的描写一起看世界,并得到身心的治愈。明白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追求自由自在的惬意,保持内心的淡泊和平静,乐观、潇洒而不沉沦。即使面对种种猝不及防,也能轻松释然;即使岁月慌乱,也不能磨灭心中对一切美好的向往。看似淡然松弛却充满能量的文字,能够给精神疲惫的读者们以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内心的安顿。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依据木心晚年定稿,甲辑收入《大心情》《火车中的情诗》《永井荷风的日本国》《而我辈也曾有过青春》《安息吧,仇敌们》《知堂诗素录》等(特别收有《从前慢》原汁原味的小诗),乙辑收入俳句集,并配有作家影像、创作手迹等。诗集首次出版时,木心已八十二岁。 这一百余首意境深远、金句纷披的诗篇,逾百行木心式的精彩箴言,至今仍为读者津津乐道。甲辑中,诗人在时空中,漫游伏尔加河、西西里岛、伊斯坦布尔、爪哇国、古希腊 异域人情,中国地貌,跃然纸上。下辑全为短句,多为偶感而作,异彩纷呈。这些句子又似俳句又似格言,诚如木心所言:俳句结集,大有火树银花之感。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木心散文小说系列之《素履之往》,依据木心晚年定稿,一辑收入《庖鱼及宾》《白马翰如》《亨于西山》《十朋之龟》《舍车而徒》等,二辑收入《一饮一啄》,三辑收入《亡文学者》《晚祷》《媚俗讼》等,并配有作家影像、创作手迹。 素履之往 ,源自《易经 履卦》: 初九,素履,往无咎。 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以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
丰饶之海 系列第三部 充溢异国情调的无常感 轮回转生的准备贯穿人的漫长的一生,并非死后才开始进行。世界一瞬一瞬刷新,同时一瞬一瞬废弃。 1941年,47岁的本多见到泰国幼小的月光公主,相信她是由勋转世而生,在返回日本后他开始研究轮回转世以及唯识论。面对化为废墟的东京,本多崩溃更加深化。10年后,本多已是初老男人,对长大成人的月光公主陷入一种不可自拔的隐秘感情中,却在偷窥中发现了月光公主的秘密。20岁的月光公主返国后因遭蛇咬而身亡,新一轮轮回似乎又将开始
向鱼问水,向马问路 向神佛打听我一生的出处 而我呀 我是疼在谁心头的一抔尘土 一尊佛祖,两世糊涂 来世的你呀 如何把今生的我一眼认出 在这个世界里,他一定和你我一样饮食男女烦恼执着柴米油盐,或苦或难,但安于这场现世存在,受苦受难。 写诗,于他而言,不是找寻,不是逃避或寄托,他应该是打通了两个世界。所以,他的诗,我爱。
萨瓦托在暮年之时写下这本小书,虽说是回忆录,却并没有完整地呈现他从天才物理学家到拉美文学巨擘的一生,而更像是对年轻后辈的言传身教。我们可以从中体味,一位真正的人文学者的思想脉络 体察 存在 等哲学命题时的艰难,对苦难大众之真诚深切的同情。尽管展示了诸多苦难,但萨瓦托的笔调是激昂的,他希望我们无论在如何绝境中,都能够行动起来,和同样张开双臂的人一起,等待新的历史浪潮。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群国家被统一在同一个身份之下 疆域横跨十一个时区的苏联。本书是卡普希钦斯基关于这个超级大国的私人报告和回忆录,从1939 年苏军挺进他的家乡平斯克(当时属于波兰),到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穿越荒凉的西伯利亚、南方的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各共和国的旅程,再到八九十年代穿越整个苏联的广袤地域,走遍十五个加盟国 从阿塞拜疆的油田到土库曼斯坦的沙漠,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到巴什基尔的山区,从北极圈的雅库茨克到咸海附近的定居点 在本书中,卡普希钦斯基行走数万公里,见证事件发生的现场,与上百名苏联公民交谈,呈现他们人生故事与命运的瞬间,并将来自路上的思考、洞见与历史叙事编织在一起。
还是每天去散步,琼美卡夏季*好 木心散文小说系列之《琼美卡随想录》,依据木心晚年定稿,*辑收入《如意》《我友》《王者》《圆满》《将醒》《呼唤》《无关》等,第二辑收入《嗻语》《俳句》《风言》等,第三辑收入《上当》《但愿》《真的》《再说》《很好》《智蛙》《不绝》《新呀》等,并配有作家影像、创作手迹。木心定稿时,做了不少 减法 ,略去关于 我 的解释性语句,含而不露。书中的各篇标题都是两个字的,如《剑柄》《缀之》《邪念》《卒岁》等等 奇思妙想,终篇不绝。 写作本书时,木心住在纽约东部琼美卡,此书遂名为《琼美卡随想录》。
厄休拉 勒古恩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传奇人物,也是人文精神当仁不让的守门人,《我以文字为业》是勒古恩的非虚构选集,收录了她从2000年到2016年一系列关于人生和文学的文章,共67篇短文加1篇手记,主要分为演讲、散文与评论文章。 诚如勒古恩所说, 我以文字为业 ,在本书中,她畅谈自己的文学观念,深度关切文学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以及我们时代的阅读状况,具体剖析阿特伍德、波拉尼奥、卡尔维诺、萨拉马戈等前辈作家及当代大家的代表作品,展现当代小说的深度与广度,将自己的阅读与经验、写作与思考和盘托出,呈现了一幅极为珍贵的思想画像与文学自传,同时一部无与伦比的私人科幻文学史与女性文学史。与此同时,她也通过文学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周围世界的可能视角。
豪尔赫 路易斯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 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 、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精选文集励志辑。康辉、白岩松、毕淑敏、赖声川、卢思浩等作者书写亲身故事,讲述热血人生。多篇《夜读》原创经典文章及精选读者留言,记录蓬勃的时代精神,给每位读者向前跋涉的搀扶和力量。在山高路远处,绽放无悔之青春;于惊涛骇浪间,打捞生命的意义。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阅读的故事》是专业读书人唐诺谈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一部诚恳实用的阅读辞海。以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开启每一章的话题,探讨书籍和阅读的本质困境与种种迷思。十四篇文章涉及阅读的各种面向 阅读的时间、开始、代价、方式、记忆、限制、意义、困惑,等等。唐诺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把自己的思考和因应解决之道提供给读者,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途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并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本雅明、格雷厄姆 格林等大家共同分享探讨阅读的欣悦与困惑,以及阅读所能唤起的千般感触。唐诺以专业读书人的深度体验、博学者的广阔视野、诗性而绵密的思维路径,为读者打开阅读这个寻常行为下所未曾见的极其宽广而深邃的世界,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意义之海。 阅读,让我们成为移民。在书籍铺成的永
本书精选《人民日报》副刊2022年发表的散文、随笔近百篇结集而成。 共分为如下几辑: 我与一座城 以人称视角,讲述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相遇、相伴、相知、相依的情缘故事; 匠心故事 体现传统手工艺人 择一事,终一生 的工匠精神; 成长与磨砺 讲述年轻人在各自岗位上不断收获成长的故事; 十年奋进路 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梦想与奋斗 展现人们不负伟大时代,勇敢追梦的奋斗精神; 自然与生态 将广阔中国的壮丽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2年散文选荟萃近百位作家散文佳作,除传统文坛作家如金波、肖复兴、高洪波、刘庆邦、何建明等人的作品外,还不乏文坛新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蕴含天地运化、生命节律,既是古朴深厚的智慧结晶,亦是亘古亘今的美学修行,成为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依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以细腻的笔触、诗性的语言、历史的视野、现代的思考,将关于节气的个性体验娓娓道出,阐发深蕴其中的生命智慧与时间美学,呼唤人们拥抱自然与传统,亲近诗歌与哲学,体悟造化神奇,感怀人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