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以讲述在市井江湖中发生的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的俗世百态,诙谐幽默地道出了世间的酸甜苦辣。颂真颂美、刺贪刺虐皆入木三分。在故事中讲道理,讲人性,讲知识,兼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郭式戏谑风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能够寓教于乐,读者在获得一份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同时,还洞悉了人情世事。
这不仅是一本父母写给孩子的书信集,更是一本送给全天下父母的暖心教养书。 《孩子,愿你成为最好的自己》收录了吴晓波、俞敏洪、余华、贾平凹、刘慈欣、周国平、梁晓声、冰心、陈嘉映、陈志武、李银河、陈年喜等36位名家写给孩子的书信或随笔,有贴心的交流,有温柔的建议,也有深情的祝福。 孩子,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yi无二的存在,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在随波逐流中丧失自己的个性,要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愿你被爱,愿你好运,愿你成为ZUI好的自己。
这是一本梳理鲁迅先生人际交往,研究鲁迅对当代文坛和文化人影响的通俗著作。本书历时十年完成,从知识分子人生和作品文本出发,结合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史料,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书写了鲁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关系,包括鲁迅与周作人、台静农、冯雪峰、 瞿秋白、郭沫若、茅盾、萧军、萧红、巴金、老舍、曹禺、孙犁、赵树理、沈从文等二十多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英俊的关系,尤其是研究了鲁迅对其影响。 如果说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影响人,那鲁迅对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重要部分及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资源,有着重要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值得认真探究、弘扬。鲁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影响一直惠及今天。
"《钥匙》围绕一对中年夫妇各自的私密日记展开情节,交替呈现两人在婚姻中压抑的心理和扭曲的情欲。丈夫安排女婿木村引诱妻子,而妻子则佯装不知,顺势出轨,以激发丈夫的嫉妒心,二人借此为平凡枯燥的婚姻增添乐趣,使其重焕生机。 《卍》讲述了早早嫁为人妇的园子与一起上绘画课的年轻女孩光子相互吸引,她们之间的暧昧关系被园子的丈夫孝太郎和光子的男友棉贯发觉,出于嫉妒和报复,两人也先后介入到园子与光子之间。四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渐渐失控,*终走向毁灭的结局。 《钥匙》和《卍》均为展现谷崎润一郎恶魔美学的代表作。在这两部作品中,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两性之间隐秘、怪异的情爱世界,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性幽微诡谲的一面。"
《捕鼠器》是全球有史以来连续上演时间甚长的舞台剧,是从未间断地上演超过半个世纪的传奇戏码,也是推理小说女王克里斯蒂甚为出色的戏剧作品。打开《捕鼠器》前,关于故事本身,能够泄露的 天机 是:封闭的空间、开放的时间、暧昧错杂的身份。欲盖弥彰的眼神,看不见血腥但听得见心跳。
本书为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的自选集,收入其十一篇文章,从*早的《诸子的黄昏》到*近的《庾信的 记忆宫殿 》,差不多刚好跨越十年。作者立足文本细读与文献考证,探索抄本文化与物质文化对文本解读与文学史视域重建的影响,关注文学的 言说性 ,经验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张力。 本书为《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中的一种。本丛书收辑海外汉学家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性文字,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发表的学术成果,由其本人编纂成集,希望能体现出该学者不同时期的风貌,为读者了解特定作者的整体学术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蕴含天地运化、生命节律,既是古朴深厚的智慧结晶,亦是亘古亘今的美学修行,成为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依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以细腻的笔触、诗性的语言、历史的视野、现代的思考,将关于节气的个性体验娓娓道出,阐发深蕴其中的生命智慧与时间美学,呼唤人们拥抱自然与传统,亲近诗歌与哲学,体悟造化神奇,感怀人间美好。
本书是英国一代文学名家简 莫里斯的思想日记,全书以188天每日一章的日记形式,记录了这位有幸游历全世界、拥有双重性别体验,如今过着隐士般生活的传奇作家在北威尔士家中闲适度日的思考偶得和快乐的暮年生活。简 莫里斯用她特有的私密声音 幽默、敏锐、睿智、感人,*重要的是亲切,写下了她对世界的看法。从猫到车,从旅行到家庭,从音乐到写作,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学人物带来的无穷乐趣,是简 莫里斯迄今为止写下的第四十九本书,也是她的*本思想札记。
《必有人重写爱情》是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精选集,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的创作全貌。“一诗一文”的编排特色,如同中国诗话传统之传续。从“暴风雨的记忆”到“词的流亡”到“大地之书”,三辑诗文作品完整展现诗人自童年至今的人生行旅,映照二十世纪下半叶激荡的时代风景。“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北岛的诗歌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镜像。自我与时代,他乡与故乡,历史与现实,在种种悖论与断裂中,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北岛把词语垒进历史。北岛的散文则简净有妙趣,从艾伦·金斯堡的纽约到卡夫卡的布拉格,从阿拉法特的拉马拉到洛尔迦的西班牙,他在漂泊的世界行旅中与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等相逢相际,所见所闻鲜活亦惊心;也忆少年往事、亲友挚交,浓烈乡愁与尖锐疼痛常不期而至。诗人之笔写作散文,恢复汉语的
“这块弹丸之地,四季交替,雨雪飘落,人如虫蚁疲于奔命,到头来两手空空。”《土广寸木》是作家魏思孝全新长篇力作,书名为“村庄”二字的拆解。村庄,是一个形容词,是每一个面对生活不堪重负的人的处境写照。“辛留村”的芸芸众生与日常生活,如纪录片镜头般徐徐展开。百余人物,年岁时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每一张面孔都有无尽的故事。《土广寸木》在写法上消弭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挑战的是传统对于乡村的想象式书写。上篇“局部”聚焦人、物事、地点与时间,由此勾连出辛留村的人物谱系与世事百态;下篇“一年”则以老付与“我”这对母子的日常生活为主线,记叙村庄一年内的大小事务,涉及农事生产、婚丧嫁娶、基层政治等等,全景式描绘当下乡村的真实景观。《土广寸木》如一部当代乡村的文字纪录片,充满切近的细微观察及深
本书为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自选论文集,精选11篇文章,内容涉及中国文学史的海外书写、海外汉学与本土汉学的差异、物质文化与文本,佛教与唐诗、性别与文体等诸多方面,尤其关注文学史的书写与传统文化在全球主义文化氛围中的命运与走向,对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进行了新颖的解读与反思,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精品著作。田晓菲教授翻译了其中部分选文,并校改全书,译文兼有严谨与典雅的特点。? 本书为《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中的一种。本丛书收辑海外汉学家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性文字,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发表的学术成果,由其本人编纂成集,希望能体现出该学者不同时期的风貌,为读者了解特定作者的整体学术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目前已出版3种,分别为《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赋学与选学
《品味红色经典》是人?日报社文艺部约请文艺大家名家、革命后代和文艺后辈及专家学者,或回忆口述,或权威解读,历经一年而编撰形成的一部红色文艺经典品读著作。这些文章具有共同的主题,即讲述人们记忆中著名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种形式作品的恒久魅力,追溯它们成功诞生的历史细节,重温它们带给人们的经典形象和无尽力量,唤起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的奋斗精神。文章坚持历史的 大叙事 、细节的 微表达 、事件的 深逻辑 、传播的 融思维 ,独家、独到、深入、深刻,在社会各界产生热烈反响,扩大了红色经典的 朋友圈 。一部部红色经典牵系时代脉搏,刻印着百年大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它们如同深邃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族从苦难中奋起、历坎坷而前行的历史,如同
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之上绝无尺规,毁坏大地就是毁坏我们自己,对中国的拯救*终将来自大地。今天,在钢筋水泥和马赛克的挤压下,人们心中的故乡之火正在大面积熄灭,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唤回一片野云,让更多的人在日月临身的感恩中,亲近脚下的大地。 《山河万朵》(北方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了中国北方燕赵、齐鲁、西北、中原、三秦五大区域的历史地理文化,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中国北方沉稳、厚重的文化特色。
该书是以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为主的文集,收入了作者近些年发表的数十篇相关文章。 作者多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评论,同时是国家级文学期刊的办刊人,《文学经验:探索与言说》一书呈现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经验的探索与言说。书中的观察与讨论对象涵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理论评论等门类,既有对具体作品的细致分析,亦有对文学流派的理论探讨;既有对名家的品评,也有对新人的论议。在学术上追求接地气的风格,力求贴近创作实际,准确分析创作经验,客观指出缺憾与不足。作者面对当代文学现场展开的关于现实主义的新变、时代精神与当代作家创作的密切关联等方面的思考,对读者是十分有益的参考和启迪。
詹姆斯 鲍德温是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善用毫不妥协的笔触批判美国种族政治的扭曲和阴暗。在 二战 后的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进程中,鲍德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 真正必不可少 的作家。 《村子里的陌生人》是鲍德温重要的散文集,在20世纪美国爆发的戏剧性社会变革中,他以敏锐的眼光审视一切,以自身经历提喻千万人陷入的怪诞困境:失落的身份、盲目的司法体制、病态的时代精神 冷静的语调与尖锐的话题对撞,鲍德温以独特的写作方式融合人生、文学和政治,为所有 人群中的他者与弱者 提供了一幅连贯的素描,也展示了一种审视世界与自身的可能性。
吴组缃全集 (《山洪》《短篇小说卷》《诗歌散文卷》《宋元文学史稿》《古代文学评论卷》《现代文学评论卷》《书信日记序跋卷》)全面反映了著名作家吴组缃创作成果,涵盖了小说、散文、文学史研究、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评论等众多领域。全集收录的多幅照片和书信影印件弥足珍贵,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吴组缃的创作成就与精神境界。
本书精选了陈忠实多篇经典散文,如《火晶柿子》《原下的日子》《汽笛 布鞋 红腰带》《晶莹的泪珠》等,主要展示了作者的故乡原貌以及个人奋斗历程,都是其真实生活的记录。读者透过这些文字,能真切地感受到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体会到作者几十年来成长、求学、写作等经历的艰辛,以及其文学成就的来之不易。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为著名 先锋派 作家孙甘露的文艺评论和诗集,收录孙甘露历年创作的书评、艺评和诗歌。本书*的特点是关注孙甘露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以及在书评、艺评中流露出的诗意气氛。他的语言是先锋的,也是诗化的,仿若梦境。在书中,他感怀逝去的阅读黄金时代,一次次为普鲁斯特、塞林格、卡佛、奈保尔、埃科等作家的语言所迷醉,在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李安、姜文等导演的电影中追寻影像、音乐和文学的复调。他写道:我怀念写下这些文字的年代。那有力的双手,召唤着我的热情,那些工具,令丑陋的世界获得形态,使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令不可能的事情发生。*终,使我走上求知之路。
屈原的理想国满溢着草木清芬。草木可为服饰,可为香料,可为建筑材料,还可馈赠远人 他似要在笔下建造一个芬芳馥郁的香草芳木之国,与天下人共处其中。他用草木之名编织出复杂而精巧的隐喻系统。香草比君子,恶草喻小人;引类譬喻,托物抒情。他独立江畔,将对楚君的眷恋、对小人的愤恨,都寄托在眼前的草木之上了。这些草木虽名字高古,却并非虚造的仙葩、罕见的奇卉。它们就生长在荒野中、水泽畔、深山里,看似平凡无奇,却寄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美好向往。 屈原开启了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草木是《楚辞》的重要意象。隋唐以前的植物名与现在的植物名往往存在名实不一的现象,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这一现象又更为复杂。本书即采撷书中芳草,加以辨析,并详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植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