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被视为中文现代诗歌第一人,一生留下的诗作仅不到160首; 他有一种灵魂上的痛苦,而这使他最普通的观念都得了一种深重和庄严 。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拜伦、奥登等人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借助翔实的文献,记述了诗人穆旦/翻译家查良铮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激荡起伏的一 生。 像穆旦这样在不长的一生中留下可纪念的甚至值得自豪的足迹的诗人不会很多 学生时代徒步跨越湘、黔、滇三省,沿途随读随撕读完一部英汉辞典,最后到达昆明西南联大;25岁以中国远征军的身份参加滇缅前线的抗日战争,经历了严重的生死考验;1952年欣慰于新中国的成立,在获得美国学位之后毅然回归祖国 何况他还有足够的诗篇呈现着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祖国和民众的赤诚 他的诗歌创作所拥有的创造性,他至少在英文和俄文方面的精湛的修养和实
《西伯利亚一年》是精通俄语的芬兰记者尤西 孔蒂宁记录了他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雅库特共和国生活一年的经历。孔蒂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他们适应雅库特的生活、面对挑战和体验的点点滴滴。他们在原始森林中采越橘,和雅库特人一起打猎和钓鱼,参加埃文基人的骑鹿旅行,在白令海峡看7万头海象与灰鲸,在堪察加观看欧亚大陆最高的火山的喷发,记录现存的萨满文化和通灵仪式,采访集中营的幸存者,探访猛犸象遗骨淘宝客营地,以及,尝试独自一人在极地搭顺风车旅行。 作者开着传奇的俄罗斯越野车 瓦滋旅行者 带着全家穿越了森林、雪原和冰面,体验异国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也给雅库特村落带来冲击。 本书不仅是一部西伯利亚生活的记录,也是对人类适应能力和探险精神的探索。通过孔蒂宁一家的经历,领略到这片永
《必有人重写爱情》是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精选集,46篇经典诗歌与散文作品,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的创作全貌。 一诗一文 的编排特色,如同中国诗话传统之传续。从 暴风雨的记忆 到 词的流亡 到 大地之书 ,三辑诗文作品完整展现诗人自童年至今的人生行旅,映照二十世纪下半叶激荡的时代风景。 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 北岛的诗歌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镜像。自我与时代,他乡与故乡,历史与现实,在种种悖论与断裂中,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北岛把词语垒进历史。北岛的散文则简净有妙趣,从艾伦 金斯堡的纽约到卡夫卡的布拉格,从阿拉法特的拉马拉到洛尔迦的西班牙,他在漂泊的世界行旅中与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等相逢相际,所见所闻鲜活亦惊心;也忆少年往事、亲友挚交,浓烈乡愁与尖锐疼痛常不期而至。诗人之笔写作散文,
《山谷微风》: 本书为余华2024蕞新散文集,创作时间横跨40年,呈现了作家半生的历程与感悟。 小时候,他是顽皮又敏感的田间少年,在贫瘠的生活中寻找珍贵的快乐;成年后,他成了细心又包容的父亲,与儿子斗智斗勇,被幸福的烦恼填满梦境与现实。 余华用他特有的幽默和通透记录下日常的美好点滴,用细腻的感悟和精妙的文字告诉我们,一阵微风,一股海流,一顿美食,一场相遇 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增订版): 本书是余华1989-2024年杂文集。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由外而内深刻反省。在与世界的?s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变迁中的中国。除此之外,他还用特有的幽默记录了自己平日读书、看球、旅行等点滴趣事。
《树犹如此》,白先勇亲自编选的散文集,收入代表作,谈同志,谈师友,谈艾滋,谈亲情。纪念对人生影响深远的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人间悲悯,蕴藏波澜;辗转桂林、上海、南京、台北、纽约,文化乡愁叠加,归于何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篇篇可见白先勇内心最真的大爱大恸。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白先勇作者说: 我想我们一生中都在追求各种理想,尤其是情感方面的理想。对我个人来说,我不是一个肯随便妥协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吧。对于艺术,对于感情,追求至善至美,那么就容易产生幻灭,遭受到幻灭的痛苦,而且我也发觉到很多人如此。
1989年,35岁的赖瑞和先生开始了他在中国内地的搭火车旅行计划。自此,直到1993年,作者先后9次独自深入中国内地畅游,抵达除东北三省和西藏、海南外的所有省区市,行程累计4.9万公里,走 五城 , 入剑门 ,访湘西 他既到了西安、北京等繁华都市,也来到青海格尔木、山西三岔等荒寂小镇;他游览了大雁塔、云冈石窟等知名景点,更寻访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冷门景点,如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云南大理的 南诏德化碑 。作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沙河镇乐天知命的老工人、安心赚取车票差价的女列车员、看管研究武梁祠三十年的朱教授、在火车硬座下睡觉的老太婆 作者用海外华人和唐史学者的眼光,以沉静的笔调、简练的语言,配合丰富老照片,记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内地的山川形胜、历史遗迹、市井风俗,呈现改革开放之初巨变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
当代文学大师、观察与内省的天才卡尔 奥韦 克瑙斯高,以四季为基调创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二卷。 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克瑙斯高用一种初见式的新鲜眼光打量着我们的世界,将每日沉思融入写给未出生女儿的书信。他以自己独有的敏锐笔触,细细勾勒关于月亮、水、混乱、猫头鹰、生日诸如此类的主题。他将我们惯有的认知完全抛开一边,为这些耳熟能详的日常事物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生命正要降临,然而大地尚在冬眠中等待天气回暖,万物复苏。 克瑙斯高的写作精确优美又满怀悲悯,他书写我们熟知的世界,却又与我们的日常认知大相径庭,这是世界另一个角度的真实面貌:既庸常又壮丽。
我的第四本书,跟前三本《窗里窗外》《云去云来》和《镜前镜后》有些不同 第四部散文集《青霞小品》,首发了林青霞的多帧照片、绘画作品,均为青霞亲选,汇集各个时期的成长──看见又真又美的青霞。 经历让人成熟,岁月使人感悟。驰骋文坛十八年,加上阅读的滋养,她驾驭文字的能力再度提升,凭借精细而准确的观察力,轻松流畅地写出一篇又一篇细腻的文章。美人美文,率真情深!自如自在,脱俗清新! 著名电影美术指导张叔平再任设计总监。 金耀基校长撰序推荐:青霞悟性高,又肯转益多师,不知不觉间修成了林青霞独有面目的文体 青霞体 爱林泉 的 影迷会 应该扩充为 影文迷林会 了。 林青霞说, 我现在的心态,觉得很有意思,很喜欢看到人家高兴,人家高兴我就高兴,所以我就常常给人惊喜。
镜前动人,镜后真挚。 睽违六年,相遇不一样的青霞。 更真、更善、更美,文情并茂,为读者送上暖心的问候。 白先勇跟金圣华说,青霞现在真是作家了。 作者林青霞说: 我的《镜前镜后》在我今年生日出版,算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也好在疫情中跟大家分享我思、我想和我描写的人物。 《镜前镜后》是林青霞第三部散文作品,在《窗里窗外》和《云去云来》之后,继续娓娓道来她所经历的事、认识的人。书末特别收录几篇 朋友的话 ,他们识于不同时期,也见证着青霞的成长。多年阅读滋养下,也丰富了她的创作灵感,身边的人和事都成了她笔下的主角,随手拈来,轻松流畅。以读书为乐、写作为趣的她,对事物观察入微,写来惟肖惟妙,所思所想,真情流露。 本书还首发了她的生活照片多帧,均为林青霞亲选。
诗人木心,曾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在禁居期间,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 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 。因《中国好歌曲》学员刘胡轶为木心小诗《从前慢》谱曲弹唱,学员导师刘欢在羊年春晚进一步演唱,引热刷屏。 《木心诗选》的诗歌,共七辑(158首),从早期的《阿里山之夜》,到我辈读者所众知的《从前慢》,以及被人称为 天书 的《同袍》四言诗等,精选收入各个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均选自木心生前自订的全部六种诗集 《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伪所罗门书》《巴珑》《诗经演》《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的诗,例外与常态,跳出惯性思维的思维,是空话套话的死敌。诗的品质,嫉俗如仇,不炫耀不喧闹,以 故实 抒情,形成 遐想中低声吟咏的力量 ,和现实生活、历史时空、古典文学、西方文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西方现代小说一直在持续关注一个议题,即在急遽变化的社会中,已婚女性对世俗的社会价值所做的反叛及其后果。本书主要是通过康妮和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康妮的反叛和追求的。克利福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使他成了下肢瘫痪的残废,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时他也失去了正常人的感情生活;《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重要的作品,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成就。小说以厄休拉、古德伦与其各自男友的恋爱故事为发展脉络,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男人与男人的关系、女人与女人的关系探讨独立完整的个性和完满的性关系的本质作用,从生命的精髓和肉体的信仰中寻找永恒的价值;《虹》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在作品中作者以深刻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思
鲁迅日记(三册)收鲁迅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18日全部日记,1922年部分日记因手稿失落付阙。特别收录日记中出现的人物、书刊注释索引及条目。
本书所收书信主要包括:王国维致王潜明信98封,梁启超、胡适、沈兼士、马衡、马裕藻、蒋汝藻、张尔田、黄节、吴昌绶、陈邦怀、蒋祖诒、劳乃宣、恽毓珂、王秉恩、应奎、唐兰、顾颉刚、高梦旦、王允、商承祚、杨钟义、明义士、容庚、沈曾植、朱汝珍、内藤湖南、神田喜一郎、狩野直喜、藤田丰八等64人致王国维的信超过300封。这些书信,反映了王国维以及近现代一大批著名人物的学术与思想,可以推进对王国维等人的学术研究,也可以丰富对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状况、人文状况的认知。
《老舍选集》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老舍中短篇小说、散文综合选集。选集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中册为小说卷,下册为散文卷。邀请首师大傅光明教授编选并撰写万字前言。选集收入老舍的代表作品,包括《微神》《月牙儿》《断魂枪》《我这一辈子》等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也有《想北平》《大明湖之春》《五月的青岛》《考而不死是为神》等经典散文名篇。较为全面、丰富、多维的展示了老舍的创作特色。适合教师及中小学生阅读。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都是我56岁到58岁这个期间写的。这个年龄段虽不是 老夫 ,但也绝不是 少年 了。相当于四季之中的初秋吧! 集子分为日出日落、修身养性、生老病死、寤寐之间、游弋人海、经世济民、人文历史、 走南闯北等篇章。有些是周末写的,有些是在旅途之中写的,其中的感受与苏东坡密州狩猎时的心理年龄和人生感悟很相似。 我十分欣赏苏东坡、毛泽东等先辈的人生态度。既看到人生苍凉、无奈的一面,更看到其美好、积极、可为的一面。 鬓微霜,又何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雄心犹在,初心不改。
《枕边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经典专栏合辑,收录了《纽约时报》书评总编帕梅拉 保罗与65位全球知名作家与名人的访谈,深入展示他们的阅读、生活和写作。 尼尔 盖曼、约翰 欧文、伊丽莎白 吉尔伯特、乔伊斯 卡罗尔 欧茨、迈克尔 夏邦、J.K.罗琳、伊恩 麦克尤恩、阿兰 德波顿、希拉里 曼特尔、丹 布朗、乔纳森 弗兰岑、唐娜 塔特、詹姆斯 帕特森、阿诺 施瓦辛格 他们是备受欢迎的创作者,也是有深度的阅读者。在《枕边书》里,这些作家、名人们真诚、严肃而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的文学偏好、写作习惯、灵感来源、私人书单、八卦趣事和罪恶趣味。在呈现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同时,也与读者分享着一件从不曾改变的事:是阅读,成就了如今的他们。
城市书写是在20世纪后期 空间转向 背景下产生的,城市书写关注城市空间在小说叙事和主题阐释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作者在小说中对城市的多维社会的文化解读,其中融入了作者的城市理念、创作方法以及主题思想。英国小说中的城市书写聚焦空间景观中的文化叙事、权力机制、精神表征以及民族认同等社会文化建构,分析英国社会文化在小说文本中的多维再现。本书稿旨在阐释城市书写如何成为英国小说中重要的人物刻画和主题阐释手段。本书稿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结合国内外最新资料对城市空间研究进行了梳理及总结,并系统分析了文学的城市书写理论及其发展述评。第二章主要阐释了英国小说的城市书写方法和策略,重点阐释英国小说的城市书写特征及其城市书写的多维文化建构意义。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城市运行机制、文化再现、精神
对妈妈,最好的怀念,是什么? 十年前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想为天下受苦受难的母亲建筑一座朴实无华的博物馆,也是为了纪念我受难而死的母亲,她很早的时候就离我而去。 为了采集素材,我走遍中国很多的乡村,所以,忠实地纪录了许许多多普通母亲真实的影像。 只有弯腰谦卑才能拍到她们,我决不会忘记这点,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件荣幸的事。 十年后,寻找爱和答案的旅程,成就了纸上的 母亲博物馆 黑白系列,联袂奉上两种图书。 《妈妈,我》是一本散文集,对早逝母亲回忆的书写。 《母亲集》是一本摄影集,超过400幅黑白人像。 两本书的书写者,大地上的人子,钱小华。
鲁迅书信曾由许多广平陆续收集,并于 1937 年 6 月由三闲书屋出版影印本《鲁迅书简》 1 册,收书信 69 封;后又于 1946 年 10 月由鲁迅全集出版行铅印本《鲁迅书简》 1 册,收书信 850 多封和断片三则。 1958 年我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九、十两卷中,共收书信 334 封; 1976 年出版的《鲁迅书信集》则收 1381 封(其中包括致日本人士 96 封),附录 18 则。 1998 年版《鲁迅全集》共收入书信 1333 封,另致外国人士 112 封,附录 12 件。除已见于鲁迅自编文集及《集外集拾遗》的书信不再编入外,当时所发现的鲁迅书信都已收入。 2005 年版以 1998 年版为基础,删去其中重收的 2 封和误收的 1 封,增补新发现的佚信 18 封,并收入鲁迅《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 1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