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可能回应当下的时代变局、生活处境吗?或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答案。 九诗心 ,指九位在时代动荡的阵痛中求索人生方向的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他们的处境和生命之问,每一个后疫情时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通过诗歌,我们得以看见人如何在大的时代纷乱中,转化生命的痛苦,获得个体的从容和内心的稳定;也得以看见,对于人生的根本处境,人可以作出怎样的回答。 作者以女性学者的细腻浪漫,挖掘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构建丰满立体的九位诗人;以诗性文笔,带读者跨越古文障碍,直抵千年幽微心事,照见共通的生命处境;以扎实的文献校勘和文史互证,再现诗人心灵与现实冲突的历史现场。
本书是一本诗歌赏析书,也是一本中国诗歌史。从神话、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诗跨越七个时代,解读47位诗人,涵盖20个主题,旁征博引200余首诗歌。帮我们厘清文学史对部分诗歌的误读和偏见: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吗?日本为什么称为 扶桑国 ?杨贵妃真的终老日本吗?除了 窈窕淑女 ,我们还能怎样称颂美人?织女竟然出轨,移情于通西域的张骞? 充满人性温暖的诗歌鉴赏方法:《古诗十九首》中感悟生命的短暂,及时行乐的畅快;从《上邪》中感悟爱到世界末日的浪漫;或与孟浩然一起渡过求之不得的中年危机 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充分感受到台大优秀教授的独特魅力。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一部杜诗研究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史。本书作者张忠纲先生,专治杜甫诗学研究,上下搜求,辑录宋代以来的《诸家老杜诗评》《杜工部草堂诗话》《杜工部诗话》《养一斋李杜诗话》《续杜工部诗话》《新编渔洋杜诗话》等珍贵杜甫诗话专集六种,其中诸家评论杜诗之语九百二十余条,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杜甫其人、其诗的各个方面,对研究杜诗颇有参考价值。本次增订,作者在1994年、2002年前两版的基础之上,根据新发见的版本予以修订完善,使这部杜甫诗话研究著作臻于至善。
《唐诗百话》是我国蜚声中外的作家、翻译家和编辑家施蛰存先生研究唐诗的经典著作。本书收入讲解唐诗的文章100余篇、唐诗近300首,按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编排。施先生结合作者情况和相关社会背景、历史知识的介绍,分别对每首诗歌进行分析、考据和讲解。 《唐诗百话》自面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热烈赞誉,耶鲁大学等名校也将本书作为汉学研究课程的教材。本次重版,将施先生原先考虑拟作十余次修改的记录,得以按先生之意在清样上逐一予以修订,又蒙先生*为信任的台湾著名诗词研究学者林玫仪教授,惠寄经施先生和她均详予审读过的繁体版《唐诗百话》,于是以上述两种版本再次予以全面严谨详尽的审校,从而完成了更为完善的《唐诗百话》*版本。
本书为沈祖棻赏析诗词之作,合《宋词赏析》和《诵诗偶记》为一册。前者释读宋词名作,《唐五代词批语残存》列为附录,收入白居易、温庭筠、韩偓等唐五代人词作及对其的精妙批语;后者为论文集。作者沉潜唐宋诗词研究多年,更兼积累丰厚的诗词创作实践经验,擅长由创作背景入手,比照同题材、同风格作品以较其优劣,诠释古人深蕴的诗心、词心,深刻精当且言人所未言,普及性和学术性兼具。论文部分评析苏轼词、姜夔词、《窦娥冤》等作品,举列多家说法而加以去取剖析,皆有独到见地。
楹联是体现和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是中华文明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也是名胜古迹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北京地区的楹联数量多,类型齐全,艺术性高,具有鲜明的古都特色。本书立足于北京文化内涵挖掘,分为宫殿坛庙楹联、名胜园林楹联、寺观庵堂楹联、名人古迹楹联、五行八作楹联,以及其他楹联六大类,力图增加读者的审美趣味,留住老北京的乡韵乡愁。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开阔的文学视野,陪同读者亲临或神游长江上下南北,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描绘这大好河山的诗词歌赋,享受自然的、艺术的审美愉悦;它引导读者认识作者或神交历代诗人,了解他们的创作语境,通过读其诗而识其人,直至知其世而悉其事,从而得到思想的拓展和启迪。
宋菲君先生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的大外孙。他从小和外公一起生活,是和丰子恺相处久的孙辈,也是受丰子恺影响大的儿孙之一。本书详细记录了宋菲君儿时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外公丰子恺具有特色的家庭教育 课儿 (私塾课),丰子恺先生亲自为儿孙讲解中国古典文学,辅导他们学习外语。 课儿 的特点是 养成教育 ,旨在提高孩子们的素质和修养。书中除了回忆场景外,还配有丰子恺先生的插画以及古诗词注释,在纸本上真实还原当年丰家的私塾课。一首诗词,一幅漫画;一段轶事,一片真情;一个年代,一种人生。让我们在诗词和漫画中领略那尘封的丰家私塾课。
本书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研究中心,结合王氏手稿原貌风格,并旁涉其他文论著作,尝试提出这册词话的诗学史的原初结构,即风人深致、盛唐气象及境界的华夏诗学三界。王国维在诗学方面是以文学三书名世的,而三者之间又是以《人间词话》为机枢。本书认为,王氏不得不首先完成对词之品格的学理升级,那就是五代两宋之词确实具有与两周风雅、大唐歌诗并肩而立的风光与壮怀,并对近世评论家的一些比附失据之说进行辨析。作者持论公允,发覆细节,尤善于对王国维 诗心 进行解读,使得本书具有诗性的灵光。
本书从记忆研究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结合目前在各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文化记忆理论,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记忆问题的讨论,以自然记忆与人工记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文学内部与外部记忆三对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围绕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意象、不朽、诗史、互文性、经典、回忆等核心论题,探讨诗作为记忆媒介具有的优势、如何实现记忆功能和发挥作用等。诗学记忆研究不仅为诗学领域中诸多核心论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尚未构建起研究范式的记忆研究提供了实践性探索。
《人间词话》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的一部词论名著,被誉为词论界的圭臬,是一部深具影响力的文艺美学著作。作者提出境界说,这不仅是其创作原则,亦是其评价词作优劣的标准。《人间词话(古典诗词中的美与妙畅销5年修订版)》精心汇集了王国维亲手删改后的六十四则《人间词话》原本,并收录了其剔除掉的四十九则,对原作进行注解、赏析,辅以多幅唯美古典画作,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 叶嘉莹著的《古诗词课》共三十六课:上编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下编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最早的花间词人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读者通过这三十六课,可以掌握到中国诗词演进和发展的一些重要的线索,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和作用。 每堂课后,均附有叶嘉莹亲自注释、简析的 诗
语法,这里特指使用诗歌语言的方法,主要涵盖韵律、句法、结构三大方面;诗境,则是这三者互动结合而产生的审美体验,其中 上乘者被认为可呈现主、客观世界之实相,称为“意境”“意象”“境界”。 全书分十二章,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相互交错,相得益彰,力图将每种诗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以及不同诗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路径一一梳理清楚,从而揭示为何各种诗体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能焕发出迥然不同的诗境,即独特的时空或超时空之审美经验。
词话是中国古代诗学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词话史》运用历史学的观点与方法,对中国历代词话作出了历史化的阐述,对词话文献具体内容进行介绍、梳理、评点、总结,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乃至还原词话历史发展的面貌,以期描述评论历代词话产生、发展、繁荣直至衰落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晚唐五代词话的开端、北宋词话的成立、北宋苏轼及其门生幕吏、南渡前后词话的繁荣、南宋中后期词话、金元词话、明代词话、清前期词话、近代词话等。
本书是知名学者张宏生教授多年研究姜夔诗词的成果总结。作者从江湖诗擘、晋宋风致、范式法度、白石新声、接受策略等多角度切入,将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对姜夔诗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与研究,厘清姜夔诗词创作传播接受之脉络,发掘姜夔诗词之特性与成就,考索其生活模式及文化品格,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姜夔其人其作的神韵风姿,创见颇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以三百多年来*经典唐诗选本 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为蓝本, 由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费振刚教授主诗注评今译 完美诠释唐诗之美 愿你在此中读到 灵魂的香气 内在的优雅 空灵的心境 深邃的内敛 赤诚的热爱 放下的释然 睿智的哲理 从容的生活
《东亚唐诗选本丛刊 第一辑》是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 东亚唐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2018)的阶段性成果。第一册为熊谷立闲所撰《三体诗备考大成》中的中卷。《三體詩備考大成》为熊谷立闲晚年讲学之余作,是《三體詩》注本中体量最大、注解最详细之本。熊谷立闲编撰该书之初衷乃是为解释《三体诗》中隐晦不明之事实典故。 此次成果以御茶水女子大学(お茶の水女子大学)藏日本延寳乙卯年(1675)《三体诗备考大成》二十卷本为底本,以国内元刻本(《故宫珍本丛刊》元刻二十卷本《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笺注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吴舂刻二十卷本《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四库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清高士奇辑注六卷本《三体唐诗》)和日本明应本(明应甲寅(1494)三卷本《增注唐贤三体诗法》)、详解
明清两代词谱迭出,成为词学领域的专门学问。清代舒梦兰的《白香词谱》自嘉庆年间编刻以来,一直广为流行,于词林沾溉甚多,嗣后的学词者往往由此入门。因其便于初学,是以成为近代以来填词教育的通行 教科书 ,至今仍是倚声填词者的重要工具书。有 词学入门第一书 、 填词家铋读之书 、 词学之三字经 等诸多美誉,声名几与蘅塘退士所选之《唐诗三百首》相埒,民国二十五年世界书局甚至将《白香词谱》与《唐诗三百首》合刊印行,称 二书所选择诗词,精彩纷呈,珠玉联篇,为初学诗词者入门之阶,不论音韵结构,呈无上之佳范 ,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故其刊刻次数之多,笺注种类之繁,远非前代、同代乃至后代的词谱所能及,实为罕见。
本书属于古籍整理和带有考证性质的作品。书稿选择东莞历史上明朝以后的女性诗人,对其生平和社会影响、诗作进行了集中展示。通过对四十多名女诗人的考察,本书的目标在于了解东莞历代女诗人的生活和文化水平、著作等概况。本书通过考察发现,东莞女诗人的创作热情甚高,组织或者参与诗社、往来酬唱、研讨诗艺,一切创作行为,与男性诗坛几无二致。体例方面,本书收女诗人以该作者于一九四九年已成年为下限。如其人于新中国成立后仍存,然作品大部分完成于新中国成立前,亦予收录。否则,纵系华章丽句,亦不入,以严其例。所选女诗人,略依其生卒年为序排列,然大多女诗人生卒年无考,只能依据其生活年代,略为推断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