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诗人简 赫斯菲尔德的一本诗学散文集,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书中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 米沃什、艾米莉 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等诗人的创作,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并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这些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 本书就是一张导航图,跟随它的指引,我们既能细细品味好诗所蕴藏的变革之力,也能见证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古诗,有可能回应当下的时代变局、生活处境吗?或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答案。“九诗心”,指九位在时代动荡的阵痛中求索人生方向的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他们的处境和生命之问,每一个后疫情时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通过诗歌,我们得以看见人如何在大的时代纷乱中,转化生命的痛苦,获得个体的从容和内心的稳定;也得以看见,对于人生的根本处境,人可以作出怎样的回答。作者以女性学者的细腻浪漫,挖掘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构建丰满立体的九位诗人;以诗性文笔,带读者跨越古文障碍,直抵千年幽微心事,照见共通的生命处境;以扎实的文献校勘和文史互证,再现诗人心灵与现实冲突的历史现场。
本书共分为六卷,卷一收录了西川20世纪80年代的部分早期作品,卷二至卷五则以诗人中后期的长诗和组诗为代表,卷六多为随笔。全书所收作品创作时间自1985至2022年,横跨近40年,集中体现了西川诗歌风格的转型和成熟。从《致敬》开始,西川的诗歌表达转向了对混杂、异质和偏离式主题的偏爱,他通过新的写作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世界与现实的遭遇产生的荒诞、真实、尴尬,而到《鹰的话语》《小老儿》《开花》《近景和远景》等体积庞大的作品,形式上的创造性、语言的矛盾与缠绕愈加明显。在其多维度的书写和探求中,这些不同元素的交错、现实材料复杂性的呈现,大大扩展了诗歌经验的内涵,并为现代汉语诗歌开拓出新的可能。
《诗话中国历史》按照时间顺序,从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吟咏了商汤革命至近代中国3000多年来的100个历史人物和50件历史大事,以及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50项中国文化、自然遗产。本书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和彪炳千秋的人物,以及文化自然遗产进行凝练和书写。每篇诗歌后面都有数百字的注解,使读者在吟诵诗歌的同时,对吟咏对象的情况有一些基本了解。本书兼具可读性和普及性,可以使广大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在不大的篇幅中初步理清中国历史的脉络,大致掌握中国历史的概貌,了解中国的文化,并能激发读者更深入地探寻中国历史、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
叶舟的《大敦煌》是一部诗文集,为甘肃文化出版社原创 活字 书系之一。二十年前,诗人叶舟用他笔下的文字构建的 大敦煌 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二十年后,我们从天南海北奔赴于此,如同受到召唤,如约而至。 诗文集分为 歌墟 诞生 敦煌的屋宇 抒情歌谣集 呼喊 一座遗址的传奇和重构 大敦煌 七卷,包含短制、长诗、拟民谣体谣曲、诗剧等多种文学样式。叶舟二十年纪念版《大敦煌》,删削1/3,增补1/3.这些诗文以 敦煌 为中心,诗意的文字与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天马行空、狂放不羁,带着西北雄浑的硬气,展现了大敦煌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在叶舟的话语体系中, 敦煌 不止是莫高窟,也包括河西走廊乃至整个丝绸之路。它是 中国文化的边疆 ,多种文化的总枢,也是叶舟写作的 母题 。 在叶舟的想象和书写当中,
阿米亥是以色列的重量诗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诗人之一。他的诗透明、睿智、幽默,既有私密的体验与个人的生活,也有宏大的命题和集体的记忆。在他的诗里,个人幸福是一切事物的准绳,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上,爱——而非上帝,是专享的避风港。他将现代与传统,个人情感和普世意义巧妙融合,再现了犹太民族的命运,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境遇。 本书从阿米亥一生创作的诗歌中精选出两百余首佳作,囊括了阿米亥创作生涯的各种风格与主题,完整又精炼地呈现了阿米亥贴近生活又富有想象力的诗歌世界。
《每日一诗 2024年卷》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评论家谭五昌主编。全书收入吉狄马加、叶延滨、黄亚洲、汤养宗、路也、胡弦、李少君等365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与诗坛新锐的365首描写风景的精短诗作。全书按照春、夏、秋、冬四大时间板块的排序来呈现一年四季的风景,二十四个节气的风景描写也依序排列其中,这些作品在重点表现自然主题的同时,也展示出其他精神层面的丰富性、深刻性主题,形成自然主题与其他主题交相辉映、复调共鸣的动人局面,同时,入选书中的这些风景性诗篇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审美艺术风格多姿多彩,构成全书的鲜明特色与夺目亮点。
能够恪守从经验实证到理性思辨的方法论原则,以《诗经》礼制类诗歌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诗经》与先秦礼制相融互渗现象的深入考辨,探寻《诗经》的创作、结集、传播历程与先秦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历程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探究华夏 诗礼文化 的历史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及其流变规律,发掘其在当代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 中国传统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与诗礼文化的当代传承 这一重大问题。
臧棣的创作实践和批评活动已然成为现代诗歌不可或缺的独特景观。在20多年的习诗生涯中,这些笔记是对诗的率性的思考。有的片断和深思熟虑有关,但更多的大量的片断,只是一种自觉的针对诗道的语言实践。此书的关键之处不在于引经据典,而是以长期的创作感受来修正文学史的理论。诗不是以道为尊,而是将道作为一种优选的友谊,一种优选的实践。臧棣基于理论和实验的双重学养,其诗学思想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一以贯之的诗歌本体论观念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于焉兴起的新诗的“现代性”与“不纯性”。
《精灵学简史》,是 臧棣诗系 的第四本,精选了200多首诗歌,全书分为五卷,卷一通过描写微小的植物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卷二通过描写具体的动物观测人与生命的关系,卷三通过描写人文景观思考人与历史的关系,卷四通过自然景观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卷五通过描写宇宙万物探索存在与虚无的关系。 快速。高效。焦虑。虚无。社会的急速运转像一架带有强大引力的机器,对准每一个人,而诗人臧棣试图用语言悄悄纠正这一切。他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对日常事物的忽视,意识到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迟钝,他以敏锐的语言、感知与智力,向我们说明一棵草或一只鸟的真相。他用初见式的好奇心,探入事物内部,精心体悟,重塑着这些微小之物,同时重塑着自己,而在对这一过程的思考中,我们得以 重新看清我是谁 。臧棣诗歌的语调温和、平易,又在猝不及
由顾之京、高献红据叶嘉莹先生听顾随课笔记整理编订的《驼庵诗话》问世已历三十载。这部著作是从叶嘉莹先生的笔记中摘录、编排出来的,内容涉及文学理论、诗学理论、对中国诗歌的总体看法,以及对自诗、骚以降迄于王国维等众多历代著名诗词作家的精要的评论,尤以唐诗、宋词部分为重。虽然都是片段性的文字,但其观点却极为精彩扼要,读之令人思旺。以笔者的私见,《驼庵诗话》的分量实已大幅度超越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这些年来,随着顾随先生著作、讲录的不断整理出版,顾随的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驼庵诗话》似乎已成为顾随的 代表作 之一。笔者估计:《驼庵诗话》将来迟早会成为《人间词话》之后的又一经典诗话著作。 《驼庵诗话》虽极精彩,但对于古典文学基础不深,对顾随的著作、学术思想体系缺乏深
《当代诗词十二家》收录了叶嘉莹、林峰、丘成桐、蔡瑞义、李晓明、胡成彪、段维、鲁平辉、何明生、何其三、唐琳、卫一帆等12位当代诗家词人创作的360首诗词作品。特别是叶嘉莹、丘成桐的许多作品,都是首次公开发表,极具阅读价值与珍藏价值。这部作品集的出版,基本上反映了当代中华诗词创作的现状,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崔健三十五年歌词创作首度结集出版:五十六首带着体温的摇滚诗歌;一代人的青春胎印与时代预言。自从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第一次吼出“一无所有”,三十多年来,一首首犀利如刀的“摇滚诗”始终在我们心头激荡。而崔健的诗歌结集成书,“让‘一无所有’的主题与变奏,铭刻在历史记忆中”。王朔说:“听崔健的歌,仿佛自己的心灵存在于他的音乐中,像烟只能通过火来点燃。”循着这些诗歌,我们得以进入一个汹涌年代的心灵,进入与当下仍在密切共振的青春呐喊、反叛能量和天真的勇气。“只要这种声音还响着,理想就在,希望也还在。”
黄永玉先生这一生,真正做到了明确地爱、真诚地喜欢、直接地厌恶,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人生状态啊。他乘着自己的小船划过众多深邃的河流,用双脚丈量过无数奇 的高山,与那么多有趣的灵魂相伴而行,种种都可以在文字中寻到踪迹。现在,他将饱藏着自己近一个世纪生命体验的150余首诗篇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里面有让人心醉神往的爱情,有如骨肉如兄弟的友情,有对正义的无畏捍卫,有对丑恶的厉声呵责……文风不拘一格,肆意洒脱,达观睿智,热忱坦诚。无需在这里刻意寻找什么哲理和意义,这就是一部纯粹的、诚恳的、朴素的、坦荡的、坚定的人生剖白。黄先生走过的路让我们相信,人无论在顺境、逆境还是 境,都可以选择正义和善良。
《我,雪豹……:献给乔治·夏勒》是诗人吉狄马加献给在中国青海致力于研究和保护珍稀物种雪豹的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作家乔治·夏勒的一组长诗。夏勒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也是被世界所公认的杰出的雪豹研究专家。长诗以人文主义的态度,雪豹的视角,纯净充沛和激情饱满的文字,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态文明保护的呼吁。全书收录这一长诗的汉文、彝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共六种语言的版本,既是诗人彝族身份的本真体现,是中国少数民族诗人的声音在国际天空中的传递,同时也是立体而生动地向生态文明这一国际性的永恒主题致敬。
闻一多是当代著名诗人和古代文学研究者,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他于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造成影响全国的 李闻惨案 ,其为国家、为民主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国人。 本书作者为闻一多先生长女闻名。闻一多殉难时,她年仅14岁,亲身经历了那血染的一刻,又与家中老保姆一起将父亲送到医院,经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伤痛。 1950年以后,她曾长期与母亲同住,从母亲那里更深入细致完整地了解了父亲,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他那心灵的光芒。她说:这本书的取材,首先和主要的自然是母亲的炉边漫忆及她平日的一些散忆,个别地方也采用了一些家人和亲朋历年来的回忆,贯穿其间的是我自己的亲历及感受。
《千首宋人绝句校注(套装上下册)》是精选历代绝句佳作,加以注释和赏析的古诗鉴赏读物。绝句历代繁荣昌盛,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举凡社会动乱,世事沧桑、亲友离别、爱情悲欢,功名失意,仕路坎坷,以至江山胜景,隐逸情怀,几乎都能在绝句这种短小的艺术形式中得到表现。《千首宋人绝句校注(套装上下册)》为宋代部分,精选宋人绝句千首。
一个孩子,300多首诗,从6岁到17岁,11年。 一部诗歌史,记录一个孩子的少年时代; 一部成长史,记录95后一代人共同的时代; 一部教育史,记录一个独特的人酸甜苦辣的十年?? 你将从中看见命运,看见你自己,看见你的孩子,看见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拥有更美好的少年时代,作者倾情奉献出自己的"少年时代",将它作为礼物,给孩子,给父母,给老师,送给这个世界。愿世界,对每一个孩子,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