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卫星》: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 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 在这片处于世界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认为,此书 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血与蜜之地》:继《失落的卫星》后,刘子超硬核游记力作,跃入东西文明的交汇地带从北到南,由冬入春 ,穿越流淌着血与蜜的巴尔干半岛。8个国家,23个城镇,再度见证世界的细碎与广阔。游荡在旧梦与新愁之间,徘徊在过去与未来,刘子超沿着现代历史开始的道路,穿越火线,经历那些浓烈的爱恨与自我挣扎。酷儿与诗人,难民和毒贩,凶手和受害者,信徒与商人,悉数登场。一本四处漫游的旅行文学,却讲了一个个寻找家园的故事。 《沿着季风的方向
《猫鱼》是电影人陈冲的自传性散文作品。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一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激情与柔情的私语。
在《皮囊》里看见自己,成长自己,和解自己。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抵御风雨的盔甲。 皮囊之下,是在生活重压下翻腾不休的心,柔软与坚硬并存。 一本 从骨头里抠出来的书 ,14段经历,讲述少年变为青年所要经历的一切人和事。 在《皮囊》里看见自己,成长自己,和解自己。 《命运》是蔡崇达继《皮囊》之后,时隔八年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皮囊》里的那句 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正是出自《命运》的主人公,阿太之口。《命运》以九十九岁的她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 全书以阿太的五段回忆,切入时间长河中人们不得不直面的一个个本质命题: 层层浪:你们就此没有过去,只有将来 当原本稳固的活法被打碎,给人
鲁孙赋性开朗,虚衷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 (高阳) 他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 (逯耀东) 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 静水深流,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 (陈晓卿) 他用他一生的际遇,写出了人生中种种的回不去,却成就了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 (王家卫) 1973年至1985年间,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刊杂志的邀请之下,唐鲁孙笔耕逾百万字,按发表顺序先后结集为十二册,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公开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对话中依旧有谈不完的艺术与文学,还有他从事《局部》与木心美术馆工作以来的不少文案。面对当下流量时代的浮躁,他问道,观看,被观看,传播,被传播,你身在哪一端?《除非我们亲历》收录过去十年间陈丹青为亡故师友写的十篇纪念文章。他说,他的写作都是受人所托,这十篇,却是闻知噩耗,便坐下来写。当感慨前辈的身世与受难,他说,要懂得过去的记忆,除非我们亲历。 《目光与心事》收录陈丹青过去十年 的艺术评论文章,跨越戏剧、小说、音乐、摄影,以及素人的绘画。作者自嘲这些皆为“轻佻”的评论,却能看到其中对“真”的赞美,对“灵”的惊异,对“艺术家命运”的慨叹……
鲁孙赋性开朗,虚衷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 (高阳) 他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 (逯耀东) 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 静水深流,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 (陈晓卿) 他用他一生的际遇,写出了人生中种种的回不去,却成就了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 (王家卫) 1973年至1985年间,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刊杂志的邀请之下,唐鲁孙笔耕逾百万字,按发表顺序先后结集为十二册,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公开
周作人的散文,笔势飘逸洒脱,表情达意平和恬淡、庄谐杂出、舒徐自在,同时又不乏文化批判的力度,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于一炉,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是中国散文史上一座高峰。 由著名出版家、周作人研究专家锺叔河先生全新整理编订的《周作人散文全集》(修订版),共15卷,690万字。采用编年体形式,辑录周作人1898 1966年创作的全部散文及部分日记、诗歌、书信、序跋、译文。修订版尽可能弥补了初版的一些缺失:修订了100余处注释,增加了近200处注文,改正了若干错讹,增补了几篇近些年新发现的周作人散文,在第14卷末尾增加20世纪30-40年代《周作人自编集》33种原版书的封面和版权页,同时将原版索引卷纳入全集作为第15卷。
《活着》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1989-1994 文学回忆录(全2册)》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
本系列为毕淑敏作品精装函套版,独家定制心灵处方,温暖灵魂的读物。包括《心理医生附耳细说》《教养的关系花园》《我喜欢辽阔的地方》《写下你的墓志铭》四本佳作,分为四个主题:心理与健康、教养与关系、经历与成长、生命与死亡。书中的故事大都是作家毕淑敏亲历的人生,多元的知识和敏锐感知写出的文字,常常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本书是资深媒体人、杂文家徐迅雷 慈行三部曲 的第三部,以 公益慈善,护生保障 为主题,分 公益一湛天 耄耋一柱弦 护生一苇行 群己一鹗鸣 四辑展开,聚焦公益、老龄、医疗、社会,说慈善、说老年、说健康、说权益。作者结合社会实事,发出自己的论述和感悟,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与人文的关怀,传达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的精神力量。
松风画会是上世纪20至30年代,由著名国画宗师溥雪斋牵头成立的书画团体,其核心成员有溥雪斋、溥心畬、关松房、启功等十余位画家,松风画会集合了当时京城较高文化和绘画水平的文人,他们有别于张大千、齐白石等现代名人,他们受到的*好的传统教育且并不以创新和开派为目的,而是遵循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和书画理念,是*正宗*纯粹的中国传统艺术。本书收集了松风画会全部画家在1949年前的作品并整理出所有画家的个人资料,是一本*为详细介绍中国民国时期京城书画界的书籍,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傅雷先生笔耕三十余载,译书六百万言。当今社会,已非十九世纪那个阅读世纪,故仅遴选其中*有价值的二百万言,编成《傅译精华》五册。 罗曼 罗兰《约翰 克利斯朵夫》(第1 3卷),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 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这是影响全世界和中国几代人的著名小说之一,是一部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它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世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 巴尔扎克卷(第4卷),收录了《夏
忆念朱自清先生的文集。全书约110万字,共分三卷。收录1948年朱自清逝世以来、迄于21世纪前十年各报刊杂志所发表的全部有关纪念、回忆朱自清的文章约290篇,并按照文章发表面世时间系日、系年。书前加编者总论性的《前言》一篇,以及朱自清生活照、手迹照、悼念场景照、登载忆念文字的旧报刊照等图片共计20幅,书后附朱自清生前各报刊发表的采访、报道若干篇。
本书汇集徐志摩生前所留墨迹二种,一为《府中日记》共228页(筒子页),是徐志摩早年在杭州府中学读书时所留墨迹;二为《旅美日记》共176页(筒子页),是徐志摩留美期间写下的日记。 原稿由浙江海宁张幼仪之侄陈从周提供,影印出版。本书拟编为一、二两卷一函。为便于读者辨识,各影印件附有排印的释文
本套书意在概要地论述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本套书为*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丛书攻关项目 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文论建设 的结项成果之一,基本任务是以分卷本形式展示中国现代文论史概貌。 以文化涵濡为主要视角,在中外互动的复杂语境下探索中国现代诗学制序的构型,以及中国诗学新传统的形成与流布。*,梳理共同作用与中国现代文论生成的文化压力和应对这些压力的文化思潮,及其对现代文论知识型的构成所起的作用;第二,描绘现代中国文论知识型通过主要批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批评观念所表现出来的话语系统特征、表述系统特征、操作系统特征和价值系统特征;第三,通过思潮与知识形态的流布和变易,呈现中国文论现代性品格生成的多种可能性,而把诗学体系摹制所宣告的现代文论历史呈现为 可能性状况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