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是一个叫人难以忘怀的传说,故事里有爱和冒险,有在天上飞的猴子和在人间行走的神。千百年来,它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珍视。如今,印度古典文学学者阿什娅 萨塔尔以扣人心弦的笔触重述了这部伟大的史诗,读者由此有了一次探索这部经典的全新机会。知名艺术家索纳莉 佐赫拉的精美插画更为本书增色不少。 罗摩是一个被流放的年轻而勇武的王子,他的兄弟罗什曼那和他的妻子 美丽的悉多公主忠诚地追随着他,来到了神秘的丛莽深处,与奇怪而危险的生物们相遇。但没有什么比罗波那更可怕,他是一个十首的魔王,劫走了悉多,将她带到了大洋中央一个被高垒深沟包围的城池之中。为了救出悉多,罗摩招募了成千上万有神力的猴子和熊作为援军,与恶魔的军队展开殊死大战。就连众神也聚集到一处,观看这场叫人心惊的鏖战。罗摩和他的伙伴
本书为精装上下册套装,其底本是日本民俗学家关敬吾编著的《日本の昔ばなし》三卷本。结集在这里的民间故事,如《桃太郎》《浦岛太郎》《摘瘤子的老爷子》《一寸法师》《割了舌头的麻雀》等,都是从古至今在日本流传、为村中老翁老妪们代代传讲的传统民间故事,也就是笔录的口承故事,故事类型多样,天马行空,想象丰富,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读物。 古老的昔话随着岁月流转被口口相传地保留了下来,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作为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的弟子,关敬吾家在搜集整理这些故事的时候,也在探究这些改变,涉及日本古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心理、观念信仰等,跟随民俗学家探究这些改变的发生,也是阅读本书的一大趣味。
地球的公转,使得我们有了季节的往复;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有了昼夜的交替。在每一个晨昏、昼夜、旦夕、早晚,在每一次阴晴,每一轮朔望,在每一个朝朝暮暮,在每一个春宵夏晌,在一日、一旬、一月的光阴流转中,我们走过时间。划分时间的自然序列,经过社会文化的筛选,千淘万滤,最终形成了严谨的二十四节气体系。节气神,不是真的神灵,所谓节气神,只是人们为某个节气创制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希望它能够体现这个节气的气候特质,能够承担这个节气的人文职责,是节气的拟人化表达。几百年来,二十四节气神是散布于民间庙宇之中的对节气的文化习俗、风物特征和气候属性进行视觉刻画的艺术形象,将概念化的天候,具象为人格化的物象。看似没有严谨的形象规制和角色序列,但其实每一个形象都是经过无数人的斟酌、渲染、点化,才有了
民间叙事传统长期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以程式化叙述方式、情境化叙述话语、类型化形象塑造,表现民间观念、审美旨趣,承载民众集体历史记忆。本书对中西民间叙事传统进行比较研究,紧扣民间、民族与文化特性,化繁为简,依据叙述载体的不同,将中西民间叙事划分为口传叙事、文字叙事、非文字叙事三大类型,以其中的神话、占星、仪式、民间故事、私修家谱、陶瓷图绘、俗赋与彩色玻璃窗等为例,力图对中西民间叙事传统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总结其特征和模式,探索其意义和价值。中西民间叙事传统以特有的民族叙事形式表现集体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是地方性知识多样化叙事和民族文化的自证。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是美国著名民俗学家布鲁范德在都市传说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和封山之作,于2001年首次出版后即入围美国IPPY(独立出版商图书奖),2012年的增补版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许多新的词条与参考资料。这是它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是一本体量颇大但绝对有趣的学术著作,它以仿词典的形式,按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分列传说条目,系统并简明地介绍了数百种在全球流传的都市传说(如“男友之死”“钩子”“丢失的奶奶”)及其异文,考察了传说的历史、演变、深层主题(如暴行、婴儿、同性恋)等,展示了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方法,还在文末附上了对学术界影响深远的“布氏类型索引”,是民俗学学者与相关专业学生的宝贵资源和绝对权威的参考书。同时,生动幽默的文风,和都
本书以《山海经》为蓝本,整合了有关神话的各种古籍资料,对中国神话故事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构上,作者以《史记》的写法来写神明的故事,可以说是为中国神话故事搭建了一个有趣的体系。同时,作者的语言风格轻松明快,幽默有趣,能让人在快乐的阅读中,愈加地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油然而生文化的自豪和自信。书中的神明犹如现实世界的众生,上演着一出又一出战胜与和平的大戏,西王母、神农氏、祝融、共工、后土、东王公……你方唱罢我登场,或大义,或狡诈,或慈悲,或呆萌,或粗鲁,悲欢离合,世事纷扰,格外精彩。读者像戴了放大镜一样,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一个个神明,神话中的人物靠前地鲜活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本论文集收录的是2017年度民间文学领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包括神话、史诗、长诗、传说、故嘴、歌谣、说唱、小戏、谜语、俗语的 研究成果。这些论文运用前沿的理论和方法阐释了各领域的民间文学生活现象,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方法论实践水平的集中体现。其中既有对热点问题的新认识,也有对研究薄弱领域的探索尝试;既有从田野调查中得到的鲜活资料,也有通过文本分析得出的真知灼见,呈现多元化的学术诉求与 为开拓的学术视域。论文集中的问题意识、叩问方式及解答路向,再现了2017年度民间文学研究的整体面貌。
......
《梅葛》是一部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巨著,是彝族重要的创世史诗。其内容包括创世、造物、婚事与恋歌,丧葬等。反映了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生产生活,阐释了彝族与其他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上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书主要是对不同类型乡村影像研究分析。除绪论外,关于乡村影像的论述分六章,分别是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等传统影像形式与综艺节目、网络短视频、参与式影像等乡村影像新样态,每章以时间维度为逻辑起点,结合具体影像文本的视听内容、形象塑造、文化符号、叙事手法等对乡村影像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在历时性的分析中探寻共时性的对比,试图从交流、话语赋权、文化想象和社会资本动员能力等角度挖掘乡村影像深层次的内涵意义。 本书旨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影像保持关注,依据“影像—话语—社会现实—增强话语—优化形象”的思考路径,以乡村影像为切入点,研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乡村问题,指导乡村发展,以期社会现实的改变再次投射到乡村影像表达之中, 终实现“美丽中国”宏大愿景。
由徐高潮、罗杨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滕州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