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引进自德国的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战刚结束时,世界尚未从混乱中恢复,人们的内心惶惑不安,不知该如何与自由相处。克林索尔,这位在光阴流转中努力把握生命意义的画家,借由黑塞之手,成为了求索者的化身。在这个由战争撕扯然后被重重抛下的世界,克林索尔与他的朋友们 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等人,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伙伴,一起寻找内心的安宁,并试图通过艺术来解答生活的疑问。透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见证赫尔曼 黑塞对生命、艺术和自由的终极探索,更能看到他如何用一部中篇小说,将个人经历与时代洪流融为一体,展现独特视角下的精神世界。这是一部值得在现今这个时代重新审视和深思的杰作。
本书是一部引进自俄国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孤女涅朵奇卡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童年的不幸造就了她歇斯底里的性格,并使她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通过三段迥异的生活经历,涅朵奇卡从畸恋、虐恋中摆脱出来,实现了自我觉醒,逐渐成为一个思考深刻、性格独立的人。虽然这部小说因妥氏的流放而中断,但其所蕴含的人性探索与心灵救赎历程是完整的。陀氏以其独具匠心的文学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受困于家庭和社会桎梏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灵魂如何在苦难中寻求自我的救赎。这部作品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女性在破碎中追求完整的勇敢历程。
豪尔赫 路易斯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他以诗立名,诗名远播。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 帕斯说过: 博尔赫斯的创作涉及三类体裁,散文、诗歌和小说。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像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是散文。 《另一个,同一个》是博尔赫斯创作于1964年的诗集,也是作者特别偏爱的一本,共收录75篇,包括名作《关于天赐的诗》、《猜测的诗》、《玫瑰与弥尔顿》、《胡宁》等,主题涉及布宜诺斯艾利斯、日耳曼语言文化、流逝的时间 本书开篇还附有作者序,不仅阐述了独特的诗歌美学理论,还交代了其中某些诗作受到罗伯特 bolangning的戏剧独白的影响,以及卢贡内斯和惠特曼的影响。
《山河故人》是 汪曾祺文库本 散文卷之一,精选汪曾祺写人的散文27篇,涉及20世纪中国学术界、文艺界的沈从文、闻一多、金岳霖、吴宓、朱德熙、黄永玉、老舍、赵树理、潘天寿、聂华苓、林斤澜等汪曾祺师友众人。各色奇人趣事,如在眼前。
《异秉》是 汪曾祺文库本 小说卷之一,收入汪曾祺创作初期的短篇小说《异秉》《老鲁》《鸡鸭名家》《小学校的钟声》《艺术家》《复仇》《羊舍一夕》。这7部短篇写于1940―1962年,具有明显的现代派风格,如意识流的写法、对个人生存困境的关注等,是汪曾祺早期偏 诗化小说 创作的代表作品。
《受戒》是 汪曾祺文库本 小说卷之一,收入汪曾祺创作中期(黄金时期)的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八千岁》《徙》《鉴赏家》《职业》《七里茶坊》《鸡毛》《安乐居》《金冬心》。这11部短篇写于1979―1986年,具有典型的 高邮叙事 风格,是其创作成熟期最具京派淳朴风格的小说作品。
《桃花源记》是 汪曾祺文库本 游记卷,精选汪曾祺游记13篇。汪曾祺热爱旅游,尤其晚年,足迹遍及中国各地,所写游记 尤重风景的人文意义,非只记山川,述里程。文笔亦清丽。其文具文化性与文学性 。
《聊斋新义》是 汪曾祺文库本 小说卷之一,收入汪曾祺创作晚期(1987―1997)的短篇小说29篇,包括改写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聊斋新义》13篇,以及其他新笔记体小说16篇。这些作品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本土文学与西方文学相融合,折射出汪曾祺 衰年变法 的雄心,是他晚年对现代主义的回归与升华。这些作品充满汪先生对现实的理解与关照,在独特的文学个性中彰显人性之美。
《沙家浜》是 汪曾祺文库本 戏剧卷,收入汪曾祺的3部代表剧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改编自《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改编自《聊斋志异》的《小翠》),以及2篇剧评。由此读者可以一窥汪曾祺作为 一级编剧 的戏剧天分。
《写信即是练笔》是 汪曾祺文库本 的书信卷,收入汪曾祺书信60余封,包括:《美国家书》20封(写给夫人施松卿),《致同乡友人》9封(写给朱奎元),《致师长》2封(写给沈从文、巴金),《致友人》19封(写给黄裳、朱德熙等),《致亲戚》11封等。
《流星雨》是三毛的一部演讲录。她在台湾进行了逾百场演讲,直面读者、听众和记者,讲述与荷西的爱情、游历世界的经历,以及对写作本身的体悟,曾获得巨大反响。本书还收录了三毛谈《水浒》中武松与潘金莲的段落,很有自己的见解,读来别是一番滋味。因为频繁的演讲,三毛遇到了很多生命中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这些可能永不再相见的人则是流星,只要带着心灵的眼睛以及爱世界、爱人类的赞赏心情,便每时每刻都可以遇见流星雨。
“我就像一条狗,气味使我兴奋;泥土上苔藓的味道也使我兴奋……” 娜恩·谢泼德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她吃野果、饮河水,她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她冷静精准,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长达数十年、探索自然世界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在1977年出版之前,此书的手稿被作者本人压在箱底三十多年;而在出版后,珍妮特·温特森、阿莉·史密斯、罗伯特·麦克法兰等知名
《自报家门》是 汪曾祺文库本 散文卷之一,收入汪曾祺的自传性回忆散文19篇,包括应《作家》杂志之约写自己出身的《逝水》系列(8篇),以及他对自己两段重要人生经历的记述:围绕西南联大展开的云南七年和作为 右派 的张家口四年。
《博雅经典:闲情偶寄》一书*突出的特色,在于创新,林语堂说他 对每件东西都有新颖的议论 ,绝非虚语。李渔在《博雅经典:闲情偶寄》的 凡例 中说: 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一字,空疏自愧者有之,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馀,而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 又说: 阅是编者,请由始迄终验其是新是旧。如觅得一语为他书所现载,人口所既言者,则作者非他,即武库之穿窬,词场之大盗也。 这里的表态性的语言,说得是多么自信,也是多么的可贵!古时历代的著书立说者,对前人的著作或引录,或综述,或类编,或阐发,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像李渔这样自诩标新立异、不剽窃陈言的作者,实属罕见。从《博雅经典:闲情偶寄》的实际内容来看,李渔的自我标榜大体是属实的。书中所论诸事,观点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与世无争,平时漫不经心,有时出于激情,陆陆续续写了不少诗,在结集出版的书中间,《另一个同一个/博尔赫斯全集》是他偏爱的一本。《关于天赐的诗》(另一首)、《猜测的诗》、《玫瑰与弥尔顿》和《胡宁》都收在这个集子里,如果不算敝帚自珍的话,这几首诗没有让他丢人现眼。集子里还有他熟悉的事物:布宜诺斯艾利斯、对先辈的崇敬、日耳曼语言文化研究、流逝的时间和持久的本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发现构成我们的物质——时间——可以共有时感到的惊愕。 语言的起源是非理性的,具有魔幻性质。丹麦人念出托尔、撒克逊人念出图诺尔时,并不知道它们代表雷神或者闪电之后的轰响。诗歌要回归那古老的魔幻。它没有定规,仿佛在暗中行走一样,既犹豫又大胆。诗歌是神秘的棋局,棋盘和棋子像是梦中一样变化不定,我即
1776年至1778年,声名陨落、遭到放逐的卢梭在法国巴黎度过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日子。在生命的尽头,在没有了兄弟、亲朋,孤身一人的情况下,他将对周遭环境的厌恶和对自我的深入剖析、思考以散文的形式落于笔端,成就了临终前的*后一部自传体作品《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十篇 漫步 是卢梭走入街头、漫步田野、研究植物、回忆往昔时的遐想日记,也是卢梭意图平复自己的焦灼,在矛盾重重、犹疑不决的状态下一遍遍抚慰孤寂的心灵时,与自己对话、与大自然对话,进而对人类自身和精神世界进行的一次哲学反思。
本书收录了丰子恺的多部散文,从这里你可以更多的了解到丰子恺的艺术风格,写作特色。为今时读书人提供了一本更具普适性的经典读本。本书收录了《学画回忆》《旧上海》《两场闹》《车厢社会》《爱护同胞》等多篇散文。 本书配以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在阅读美文的同时,更能体验丰子恺先生漫画的独特风格,是一本可读性强的散文集。
......
本书系著名作家池莉散文集。池莉的散文内容宽泛,五彩缤纷,写女儿的成长、写婚姻的感悟,写对社会人生的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读书所得、旅游所感等等,作品率直、坦诚、不做作,充满智慧和个性。其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