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合法授权的版本。
这是一部由数学与艺术融合而成的古今文化史。 艺术是感性的吗?灵感中却闪耀着科学之光; 科学是理性的吗?秩序中却创造出震撼的美; 万事万物,浅看背道而驰,深研融会贯通。 数学与艺术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数学不仅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也是一种美的表达。数学家们通过公式、定理、证明,创造了许多优美的结构和模式,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和美感;艺术家们也受到数学原理的启发,运用几何、比例、透视、对称,创作了无数精彩作品,体现了艺术的规律和创新。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中国八卦的二进制、音乐上的五度相生律、文艺复兴时的透视法、现代派画家运用的拓扑学 无不是数艺交融关系的体现。 爱因斯坦曾说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数学与艺术之所以密不可分,因为它们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理解眼前能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作者毕嘉珍全面阐述了这种中国画类型的形成,本书充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展现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证明。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本书收录了美国战后艺术史研究话语阵地《十月》杂志创刊的第二个十年,即自1986 1996年刊发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揭示了历史的波谲云诡对文化和话语实践的影响。全书分为 艺术/艺术史 后殖民主义话语 身体政治/精神分析 景观/机制批判 四个板块,既呈现了包括T.J.克拉克、伊夫-阿兰 博瓦、本雅明 H.D.布赫洛、哈尔 福斯特、罗莎琳 克劳斯等《十月》主力干将有关抽象表现主义、身体艺术、观念艺术、文化工业等的经典论述,也收录了包括安迪 沃霍尔、丽吉雅 克拉克等轰动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们的自述性写作。还囊括了霍米 K.巴巴、吉尔 德勒兹等哲学家对这个时代的沉思,以及乔纳森 克拉里等视觉文化学者对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新颖解读。全书不仅涉及艺术史的经验研究方法,还成功地展示了《十月》学者是如何将后殖民理论、性别理论、精神分析,文化政
本书以艺术为重点,通过探索人文学科,培养和陶冶人文精神。 考察人文学科与人们所注重的价值、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是本书的核心。作者分别讲解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等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结构框架,让读者有机会通过深入研究每一种主要的艺术媒介,来理解艺术与人类价值的关系。书中另有感知要领、概念要领、体验和关注四大板块,以增强读者对艺术类型和类型内代表作品的理解。 一系列生动而完整的插图,以及针对关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和价值问题的详细讨论与互动,促进读者对人文知识的领会与掌握。作者对代表性艺术作品触类旁通的批评和分析,帮助读者综合理解艺术的复杂性及其与多种价值的相互作用。开放式的提问启发读者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断向艺术的本质靠近,从而提升自身的
作为一部在世纪之交再版的艺术史重要文集,本书旨在将新近的理论成果带入艺术史的一切领域,打通艺术史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界限,重新评估艺术史研究方法和术语,并紧跟全球化和当下社会政治问题的辩论步伐,建立起一种开放、包容、多元的艺术史批评话语。全书共31篇文章,从基础概念到实践运用,每篇都围绕着一个重要的艺术史批评术语展开讨论,构成了一个精彩而环环相扣的整体。同时,本书既是一本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艺术史学科工具书,又是 一本小说集、散文集、故事集 ,其中包含优美的插图和翔实的引文,能够为读者带来有趣的阅读体验,并激发对艺术史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奈良美智是日本当代为活跃的艺术家之一,他笔下的 大头娃娃 人物形象所展现的艺术张力打动了许多人,作品深受人们喜爱。除了通过展览会和艺术品交易中心了解这位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外,相关出版物成为范围欣赏他作品的重要渠道,受到读者的欢迎。本书展示了艺术家奈良美智自1984年至今创作生涯中的许多重要作品,包括他为人所知的经典画作、雕塑和几乎未曾展出过的绘画与手稿;独特的是,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奈良美智在音乐欣赏中的奇妙经历,向读者描绘了奈良美智的创作意图和音乐趣味,让人们重新思考不同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本书为配合2020-2023年 奈良美智 全球巡展出版,由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和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策划,根据《Yoshitomo Nara》(英文版)画册编译,并增加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图,由知名设计师与国内设计师
本书为20世纪艺术大家潘天寿个案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由潘天寿研究领域的名家严善錞和黄专撰稿,全书共十四个章节,从潘天寿的早年开始,到自学、风格酝酿期、重振文人画传统、处世态度、形式分析、寓意分析、教学等等,既有分期研究,又有专题研究,介绍了潘天寿生平及其艺术进境,深度分析了潘天寿面临的历史情境、艺术难题,提出的解题方案,进行的具体实验,以及留给后人的伟大遗产。
本书是《夏承焘全集》系列之一,是夏承焘先生进行古籍整理的代表作,内容是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诗、词、文章进行编年、校对、笺注。全书共包含《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姜白石诗编年笺校》《姜白石从稿辑校》三个部分。其中《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为夏承焘先生生前手自编定,已刊行数过,可以说是当今研究姜夔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后两种由吴蓓整理自夏承焘先生手稿,属首次出版印行。夏先生于姜夔研究用力尤多,三编合刊,虽无全集之名,却有全集之实,故总名之曰《姜白石集编年笺校》。本书出版,既可资“窥白石学术之全”,亦可征夏老治白石之勤。
用一条30000年时间线完整厘清人类辉煌的艺术创造历程,属于每个人的艺术课。 由牛津大学艺术家担纲主编,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麦吉尔大学等机构和学府的精英学者和艺术家联合打造,他们以专业眼光甄选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和400多幅杰作,既有璀璨的艺术明星 乔托、波提切利、达 芬奇、拉斐尔、丢勒、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莫奈、马奈、凡 高、高更、杰克逊 波洛克、马蒂斯、达利、毕加索、安迪 沃霍尔、草间弥生......也有各时代隐匿于光环下却意义重大的作品 北非描述一万年前人类生活的洞穴画、庞贝古城幸存的肖像画、精美的福音书插画..... 编排方式独具一格,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大量精致的插图、词典式的精辟讲解带领读者巡览各时期艺术珍宝,同时梳理各流派和门类的发展历程,艺术的丰饶和流变尽收眼底。同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向外输出的艺术品 从玉器、丝绸、青花瓷到近几十年来的电影 刺激了西方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幻想,并成为西方源源不断的时尚灵感来源。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2015年举办了 现象级 时尚展览 中国:镜花水月 (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这次展览聚焦于受到中国风影响的西方高级定制时装与成衣,并将它们与中国历史服装、中外艺术品和电影作品一起展出。本书作为该展览的图录,收录了著名摄影师普拉顿(Platon)为展品拍摄的近200幅优美大图,让读者得以品味中国的文化和裁剪符号与西方的时装元素和想象在时尚中的相互作用。本书亦呈现了此次展览艺术总监王家卫、策展人安德鲁 博尔顿等人从时尚、艺术、电影等角度撰写的精彩文章,以及有多件作品参展的著名设计师约翰 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的访谈实录。
作者以社会功能为纲,以经典作品为目,纲举目张,让读者立体而亲和地浏览几千年中国美术的历史版块及其独特的魅力。集赏析、阐释、考据为一体,并穿插古今中外艺术之比较。深入浅出,生动鲜活,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是一部具开新意义的艺术史著作。
本书是一部敦煌历代藻井复原图案专集,分上下两册。藻井是敦煌图案集中、综合的表现形态。藻井者,交木为井,饰以藻文,位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顶部。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有火克木、水克火之说,在极怕失火的木制构件上绘以水生植物的变形花纹,不但美观也有防火的寓意。敦煌图案画与敦煌人物画的起始与终止时代相同,都经历了从东晋十六国至元代末年的千年绘制时段,此间图案的创作绘制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源流一脉相承,但各个时代风格却又不尽相同,它完美地走过了敦煌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过程都处在自发、自觉的自然状态之下,是人类思想状态的具象表达。现就其时代脉络与艺术表现风格作以下论述。
当 艺术史遇上东方历史文化—— 广阔的视角, 多元的方法, 丰富的议题!从古代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的商业广告……囊括考古、收藏、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领域——25位 一线学者共读中国艺术!《如何打开中国艺术》是“布莱克维尔艺术史指南系列”中国卷,重磅汇集25位艺术史领域 一线学者,由包华石、蒋人和主编,巫鸿、白谦慎、杨晓能、伊沛霞、杰西卡·罗森、文以诚、卜寿珊……在此书中各以一章篇幅,梳理中国艺术不同面向的基本问题,以及有关研究的 思考。 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荷兰印刷的黄金时代,与文震亨《长物志》反映的艺术收藏市场是否有所共鸣?欧洲“明暗法”传入后,中国肖像画的形似与神似又如何转变?铜镜的历史衰落与玻璃镜的时尚改易如何发生交叉?尼采说:“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能 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