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西南联大艺术通识课》精心选取西南联大王逊、张荫麟、浦江清三位大师的著作,详细讲解中国美术、中国书法及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与独特价值。丰富插图还原艺术之美。带读者走进中国传统艺术的世界。
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各种文艺理论流派的缘起、特征、方法、发展等,简明实用,理论性、逻辑性强。自出版以来,已销售10多万册。在同类教材中,无出其右者。由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文艺理论专家朱立元老师主编。
打卡过万众瞩目的艺术展,就以为自己欣赏到了传世名作的精妙;去米其林餐厅大快朵颐,就以为自己获得了舌尖上的极致享受;对网络上的热门事件津津乐道,就以为世界尽在掌握。我们不知道的是,随年岁渐长,我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毕加索说: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 美术如何悄然从孩子们喜欢的科目,逐渐变得无足轻重,直到远离生活呢?这个节点是在13岁左右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画得好不好,因为受到打击而与艺术绝缘。 作者精心挑选6幅现代艺术的代表作,提炼出艺术思维的本质:以自己内在的兴趣为基础,用自己的视角理解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 艺术思维才是成年人应该重修的科目,幸好,艺术思维并不难得,那是人类天生的思维方式,我们只要重返13岁,重拾好奇心和
过去的一百年间,艺术世界的风景发生了急剧变化。观者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大为迷惑,这些作品是种挑衅吗?艺术家是否只是在讲内行笑话?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存在周期远超出其特定时代的语言。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兰斯 埃斯普伦德在本书中结合自身多年的艺术鉴赏经验,将内含于艺术的语法逻辑细细道来。书中以对于艺术基础要素的分析开篇,随后深入解读了十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引领读者去观看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以艺术家看待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艺术。
《中国艺术哲学(第三版)》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问题。艺术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背景。在中国古人的诗性思维中,万事万物都体现了生命精神;他们从天人关系出发来看待艺术,将艺术中的生命精神视为对自然和主体的生命精神的体悟和传达,是一种生命有机体。艺术作品的结构被视为一个言、象、神、道相统一的生命整体。中国古人将艺术境界的追求看成是人生境界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艺术看成主体成就人生的重要途径,主张通过虚静来超越现实的功利心态,与自然为一,其中对万物的感悟是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独特体悟,并通过艺术创作而实现心灵的自由。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生生不息的气化流行于其间,具有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了和谐原则,并通过特定的时空意识加以表
我能想到的*的幸福莫过于头脑清醒,奇迹发生时知道它在发生。我能想到的*真实的生活,莫过于活在当下、喜欢当下并为之欢呼的冒险生活。 从构图到调色板,从委拉斯开兹到惠特曼,从巴黎岁月到对 我的人民 的追寻,在《艺术精神》中,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之父罗伯特 亨利用简洁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其绘画理论和艺术哲思。这些并不是对系统的技法和理论的探讨,而是由亨利的信件、论文、讲课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汇集而成的小书,全书通俗易懂,却处处闪现智慧光芒,直击心灵。本书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弥久不衰,成为众多艺术大家的灵感来源,至今仍被视为艺术爱好者的书目。
《传统即创造》是《今日的艺术》的姐妹篇。《今日的艺术》出版获得成功后,冈本太郎想要再写一本关于日本传统的专著,于是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具体展开,主要分成土器艺术、绘画艺术、庭园艺术三大部分,力图探寻日本传统的根源,告诫读者应当如何审视传统,避免矫揉造作的不正之风对传统的误读,并启示人们该如何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重组传统文化,让它焕发新的光彩。冈本太郎认为,现在错误的传统主义者横行于世,严重妨碍了年轻人富有激情的、茁壮的成长。传统不属于过去,不是那些形而上的枯燥理论;传统应当属于当下,甚至就是创造本身。只有让传统依存于现在,以当下的眼光去评判并创新,传统才能永葆新生。
抽象艺术兴起于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西方艺术运动,迅速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改变了现当代艺术的面貌。 本书揭开了抽象艺术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踏上跨越全球的纸上旅程,追溯了抽象艺术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的发展历程。 从瓦西里 康定斯基、艾玛 昆兹到赵无极、拉娜 贝格姆,作者讲解了70多位创新艺术家的作品,使读者更易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方法,同时充分展示了全球艺术家的多样性,以及形成这一基本艺术形式的哲学、政治和视觉理论。
从印度的加尔各答团体到墨西哥的强硬主义,从日本的实验工坊到美国的非洲不良艺术家公社,本书介绍的艺术运动都是对现有社会问题的思考,反映出艺术家对各类社会议题的诉求与主张。资深现当代艺术写作者、《卫报》艺术记者杰西卡 拉克在本书中介绍了20世纪到21世纪初来自世界各地的50个*具开创性的现当代艺术运动,探索了各个艺术运动的独特历史背景、关键的文化事件和相互联系,生动呈现了运动演变中的关键人物。
俄罗斯 学者、指挥家伊利亚·穆辛在《指挥手势语言》-书中总结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指挥、演奏和教学实践经验。他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充分阐释了指挥艺术的理念和真谛,对指挥这一职业的特征进行了十分透彻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指挥艺术诸要素及其特点,他还在书中分析了与指挥家的培养、学生 开展指挥活动、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对乐手和乐队排练以及音乐会演出效果产生巨大作用的指挥手势及专业语言等一系列问题。 本书深受音乐指挥专业师生、演奏家、音乐教育专家和青年指挥家的欢迎,从中受益的还有其他专业的音乐家、爱乐者和所有渴望了解 复杂的艺术门类之-指挥艺术的秘诀及其特色的广大读者。
宋代是 中国印刷术的黄金时代 。本书回到与现在同样经历巨大技术变革的中国雕版书籍的黄金时代 两宋(960 1279年),以两宋书籍设计为研究主体,探讨其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寻找宋代思想和技术变革对书籍设计的影响,分析了宋代思想观念、创新和产品的循环过程如何推动当时的社会创新,两宋书籍视觉秩序如何建构和表征当时的文化秩序,以及其对今天书籍设计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讲技以载道、道器合一,传统中国书籍设计连接了作为精神文化的书籍内容和作为物质载体的书籍形式,从造物设计角度看,将内容看作道,将书看作器,设计作为技,是道与器的连接点,承载了道,中国的观 物理念即起始点。本书作者爬梳了国内外现存宋版书,系统分析了两宋书籍的社会背景、观念、制度、形态、版式以及背后传递的美学价值。
自我的终极目的是去靠近永恒的真、善、美,其专享价值是实现生命的幸福。 心理学中的生命领域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体在生命领域中的展示与反思,是在生命场景中的认知与行动的同一性意识。第三代积极心理学家正在将目光从积极天性、真实的幸福向生命领域延伸,帮助人们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运用更积极的心态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中创建成功与幸福。 彭凯平教授引领你在心理这一最主要的生命领域,探索更精彩的自我!本书帮助你全面了解心理学历史、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提升科学识见,探寻生命本质。更重要的是,让你绽放积极天性,塑造积极自我,惊喜地发现自我是如此充实而富足! 想象一下,当自我不仅存在于个体,拥有良好的人格、个性、思维、情绪、认知和意识,还会创造美好的生活、文化、关系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教授,堪称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国际汉学界有相当影响,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雷德侯教授带领读者去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作了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本书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
哑剧表演的训练方式,在当前我国戏剧影视艺术的实践和理论中,涉及专业演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法国哑剧大师菲利普 比佐2017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开办哑剧表演训练工作坊,本书为全部教学实录。哑剧表演,是肢体表演和面部表情的结合。这一形态的表演由于没有语言表达的参与,对演员肢体动作的力度和精度要求极高。从总体来看,演员肢体动作的力度和精度需要在可控范围之内,面部表情成为必须的辅助手段,因此对肢体动作和表情配合的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行之有效地训练,使得演员掌握哑剧表演的基本技巧乃至高级技巧,形成演员个人化的表演风格,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任伯年(1840-1895),初名润,后改名颐,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任鹤声之子,仰承家学,日以楮墨为乐,为人真率,不修边幅。人物、花鸟仿宋人双钩法,赋色浓厚。白描传神,风格颇近陈洪绶。卖画海上,声誉赫然,为 四任 中声名著者,是 海上画派 中的佼佼者。此套册页画南天竹、紫藤、绣球、百合等花卉折枝十二帧,花叶交映,率意挥洒,墨韵灵动,清隽脱俗,为任氏精品。
陈昌锡,生卒年不详,字梦得,号太液生,晚明杭州文人,《湖山胜概》是他在万历年间刊刻出版的。此书为彩色套印本,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湖山胜概》以吴山总图起首,包括紫阳洞天、云居松雪、三茅观潮、通玄避暑等十处胜景,以丰富的图像细节记录了文人士大夫充满趣致的山水生活,代表了晚明书籍印刷出版的杰出成就。
《临急就章卷》是邓文原临吴皇象本,书于大德三年(1299),为早年书法作品。书法劲健多变,虽为草体,但字与字之间互不连接,并有浓厚的汉代隶书波挑之势,是章草体的典型之作。 邓文原(1258 1328),中国元代书法家。字善之,一字匪石,曾自题居室为素履,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随父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他少年时便通晓《春秋》。曾为杭州路儒学正、江浙儒学提举、国子司业,至治三年召为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泰定二年为翰林侍讲学士。卒赠江浙行省参知事,谥文肃。本书内文采用古装右翻本,经折装帧形式,所选作品原迹清晰,不做缩放。方便书法爱好者临习和鉴赏,针对书帖各行对应位置,配有与原文对照的释文。作品在原大展示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放大展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人的墨迹信息。是初学者临习范本的上佳之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七:沈尹默书王右军笔阵图》册页,经战乱该真迹已佚,是为商务印书馆出版而写的自留底稿,弥足珍贵。此笔阵图中楷,其法度直逼唐人。用笔如龙蛇振动,蜿蜒起伏;点画如锥画沙,印印泥,深合前人用笔之法。既迟涩又流美,既古意盎然又无不处处体现着法度严谨、秀雅脱俗的沈氏面貌。所以观沈老之书,如品陈酿,愈久愈妙!《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七:沈尹默书王右军笔阵图》足为有志于传统书法者学习借鉴,是接引探求前人法书奥妙者的指路明灯。
《千年之色》是日本国宝级染匠吉冈幸雄的生活文化随笔。 吉冈幸雄结合自己染色工作的相关领域、所在地京都的风土,以及日本的传统生活与文化,阐述了自己对染布工作的认识与心得,从中创造出自己的 人生观、价值观 温故而知新 ,并从自然与传统植物染中悟出一种 尊和 学古 敬畏 传承 的工匠心得。吉冈在书中穿插了自己过往生活片段与趣味故事,让我们在了解植物染色的相关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着实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那份感恩与珍惜。
植物科学绘画 自然教学法之基础篇,是系列培训教材课程包的总论、总内容指导和总的知识内容储备。主要内容方向包含:一、植物科学绘画的特点、特性、发展应用、存在意义;二、植物科学绘画的创作过程;三、植物科学绘画 自然教学法系列教材的使用与教育意义;四、如何从头到脚认识植物,分别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毛被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图文介绍,也是后续即将编写的系列植物科普教育内容的配套教材。
本书按照中国书画发展的时间顺序,对其在魏晋时期的初步形成、隋唐时期的发展、五代两宋时期的鼎盛、元代的转变及明清时期的传承进行了基础性的梳理和解读,为学生提供了正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书画的方法。本书既可作为艺术设计、美术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高校各专业美育通识课的配套教材,还适合美术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