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山西古典艺术和建筑之美 山西拥有500多处、数量居中国之冠的国保单位,不论是在熙攘城市中狭隘的小巷里,还是在郊外恢宏的殿宇中,无论是在塞外高坡寂寥的千年古刹里,还是在汾河边上风情依旧的古镇中,能有机会瞻仰一座座古建筑,仔细欣赏每一尊塑像的细腻,品味每一幅壁画的含义,追溯其所呈现的精彩历史,寻觅古人朴素的信仰脉络,都是一件十分有趣而幸福的事情。 跟着《国宝之旅山西》游山西 《黑神话 悟空》带火了山西,也带来了迷茫:去山西看什么?当你怀揣着好奇踏上这片土地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民俗所构成的一段段妩媚故事,犹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慢慢地铺展开来:曲沃晋国博物馆里精妙的战车、青铜器,带你穿越遥远的历史;大同云冈石窟中空前绝后的精美雕刻,让你心旷神怡;五台山佛光寺里恢宏的大跨度唐代
侗族,一个以大歌、木寨、梯田闻名的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不为世人所熟悉。法国摄影师阎雷和他的朋友西梦是走进深山里的侗乡的*批西方人,也是*批用彩色胶片拍下那片神奇的土地的摄影师。阎雷从1988年起,四次长途跋涉前往位于广西和贵州的侗族聚居地区,那里有*有侗族特色的风雨桥,壮观的梯田,贯穿日常生活的歌声,羞涩又友善的村民 在侗乡生活的六个月里,阎雷兴奋不已地用照相机拍摄侗族的壮丽风景、历史悠久的木质建筑、热闹的斗牛节和花炮节,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侗族文化。
本书引用山头火最后一次流浪之旅中所写的日记与俳句,加以解读的同时,结合对这段旅途的重走记录,配以日本著名摄影师山本昌男的摄影作品,集文字与摄影的深度为一体,展示极具东方禅意魅力的、追求超脱的人生哲学和万物之美。
本书收录了作者陈华四十年来拍摄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老校园照片一百五十余幅。作者以一位老南大人的视角,将历史建筑遍布的老校园比作每一个南大人的家园,用相机记录下老校园数十年时光流转中的不同相貌,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笨重的大相机到小巧的手机,着迷地拍了四十年。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镜头,邂逅南大老校园的春夏秋冬、一砖一瓦,抚触老校园数十年的光和影,体会作者用最简约的视觉形式和摄影手段所记录的每一次与老校园的美好 遇见 。希望本书的编辑出版,可以让这些美好的 遇见 成为更多人的记忆,成为我们的公共记忆。
《被选中的摄影师》 《被选中的摄影师》为薛忆沩 文学三十年(1988-2018) 虚构作品集,篇目、装帧设计皆由作者自选自定,具有纪念意义。 这本由短、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节选)构成的作品选集包括薛忆沩曾高居国内文学和图书榜首的,被《新华文摘》转载的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流动的房间》《上帝选中的摄影师》,获奖作品《生活中的细节》,中篇小说《通往天堂的*后那一段路程》以及长篇小说《空巢》(节选)等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境界和文学风格。 《大地的回报》 《大地的回报》为薛忆沩 文学三十年(1988-2018) 非虚构作品集,篇目、装帧设计皆由作者自选自定,具有纪念意义。 这本随笔选集包括薛忆沩曾被《读者》和几乎所有文摘类杂志转载的散文《外婆的〈长恨歌〉》《献给孤独的挽歌》《面对卑微的生命》,广受好评的
本书选取了北大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5位老师,展示他们的书房、教师风采,讲述他们的阅读、学术研究、勤勉教学的故事。每位老师还提供了珍贵的影响人生的阅读书单,是献给读者的阅读索引。这些老师分别是董强、韩茂莉、张慧瑜、曹文轩、徐湘林、戴锦华、秦雪征、 王余光、张帆、穆良柱、林毅夫、朱青生、方博、王诗宬、孟涓涓。 这本书能够让莘莘学子深度了解北大、北大名师,乃至中国学者的阅读人生,这无疑会对青年学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书是人生的真正伴侣。好书就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同样,我们需要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去读书: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领悟。——董强胸中千家诗文,眼前万里山河。——曹文轩我生命中 深切的感知,都是在文学阅读中发生的。——戴锦华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者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本书为第一卷,收录了姜维朴、张崇岫、孔繁根、何如、乌勒、铁矛、思勤、昌鸿恩、赵黄岗、尹福康、张其军、李荣卿、李仲魁、韩三当、左家忠、孙桂琴、杨长福、任用昭、张甸、伍振超等20位老摄影家的口述和摄影作品。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者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本书为第二卷,收录了肖野、邵柏林、徐永辉、彭邦卿、夏念长、张书永、廖衍强、乐金林、顾东昇、佟树珩、张谊、钟达、蒋少武、袁国祥、金桂泉、陈雷生、郭沫水、茹遂初、李开聪、晓庄等20位老摄影家的口述和摄影作品。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者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本书为第三卷,收录了徐 邦、唐大柏、杨立森、温泉、马英、王东、魏德忠、刘恩泰等20位老摄影家的口述和摄影作品。
本书针对摄影界中高端读者,是一本从艺术创作角度了解如何进行摄影表现的书。随着摄影的普及,如何把照片拍得更好已不仅仅是审美方面的要求了,大众对如何用摄影进行个人视觉、情感、思想的表现有了非常迫切的要求,而对于专业摄影师、影像艺术者来说,这更是一个需要做框架性、系统性梳理的课题。本书从摄影作为表达的工具、“光”与机器、摄影内外:客体、摄影内外:主观力、再认识摄影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令读者可以有全面的把握。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很多摄影类图书都在分析那些好看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但对于刚拿起相机,或者还处于随手拍阶段的摄友而言,那些佳作大片与他们的距离是很遥远的。想要快速拍出好看的照片,要善于分析自己所拍照片与佳作的差距,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进,这样学习效率往往事半而功倍。 好看的照片各有各的好,但不好看的照片问题往往都是出在特定的几个方面。所以,本书换了一种思路,专门从7 大摄影题材中挑选了123 张比较典型的、有问题的示例照片,逐一分析它们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最后还附上与示例照片风格相近的同类照片中拍得较好的照片作为对照,让各位摄友更直观地了解示例照片的问题到底都是出在哪里,以及在避免这些问题后,又能拍出什么效果的照片。 将这123 张问题照片的分析全部看过一遍之后,也许你不能直接拍出大片佳作,但一定可以跨越
与直面自身困境一样,史阳琨无法用其他摄影方式介入这些人的生活,事实上,这些人与史阳琨一样,都必须冷静地重新审视自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当史阳琨用自己的照相机客观地将三个村子的社会环境与这些人的生命状态转化成影像,并加以并置之后,原本隐藏在意识形态与怀旧情感背后的那个落差与矛盾,也就很自然地显现出来。于是,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形式和生命形式与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一起构成了精神冲突的主题。这个作品则成了这种精神冲突的载体,不仅是一种证据, 是一种促人反思的作用力。
本书是一本摄影集。选取安徽安庆为聚焦点,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从渡口到鱼市,从老弄堂到新街区,作者以拍摄人物为主,描绘了这里的“街头与市井”。本书又不单是一本摄影集,书的后面部分用五万余字书写了安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丛书旨在呈现众多的个体摄影创作案例,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丛书每分册介绍一位摄影家,以呈现其代表作品为主,辅以图说、评述、作者自述等文字解读。作品遴选由策划团队和摄影家亲自审定,评述文章则由 外 影响力的摄影批评家和学者撰写,对于希望了解这些摄影家的作品与创作理念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读本。本分册介绍摄影家胡宁。他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2016-2018《东方诗意黄山影像》三期摄影工坊总监,2018平遥摄影节《徽州九歌》策展人。主编有《徽之黄山》《金色的呼吸》《千锤百炼徽州百工》《扶贫队长》等摄影画册。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教材:外国音乐剧独唱作品选(男声卷)》是音乐剧教学机构——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的教材。教材选取了30部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中的40首经久不衰的名曲,并附有30部音乐剧作品的简介和每首独唱作品的歌词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