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此书是在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讲座“ A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Landscape Painting”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录制此系列讲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毕生所学、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巅 峰,成为唯 一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这一线索为后来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阐述。本书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作者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作者能言善辩,讲述生动且极富激情,融
视觉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后在艺术、电影、广告等相关研究领域引发积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向”。21世纪初,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该思潮,并逐渐形成热潮。本书正是在国内学界十多年来对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吸收、消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学界的研究实践,所做的梳理、反思、批判和发展。全书从现代性/后现代性话语、艺术史及图像研究和文化研究诸角度梳理视觉文化研究的知识谱系,以视觉性为核心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探讨,并反思视觉文化研究累积至今的诸多方法论,又从视觉文化产业的角度探索该研究领域的诸多潜在方向。该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国内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理论视野,有助于明确这一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和学术价值。
朱永明著的《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靠前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明代卷(下)”属于断代史之一,在“明代卷(上)”之后,继续按图像类别研究了明代图像文化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象征寓意图像、抒情写意图像、科技文化图像等,还对明代图像名家进行了专门介绍。
《救亡漫画》《抗战漫画》是抗战时期的重要刊物,形成中国漫画运动的一个纪元。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重新搜集、整理这些当年为抗日救亡展开的一场“殊死的漫画战”而创作的漫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这套由沈建中编的《抗战漫画精粹(上中下)(精)》收录了《救亡漫画》、《抗战漫画》以及其他报刊发表的有关作品,同时收入刊于当时报刊的大量有关抗战漫画的文字,向人们全面展现当年抗战的形势和鼓舞民众争取抗战很后胜利的信心等一系列历史情景。
1983 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包括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同时,中宣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有关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给予支持。巡回鉴定工作自1983年至1990年6月,前后历时八年,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121个市县,208个书画收藏单位及部分私人的收藏。这次鉴定工作,“对中国大陆保存的古代书画基本上摸清了家底,是中国文物保护 的一次 壮举,是一项历史性的重大基础工程”。 《傅熹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工作笔记》,就是傅熹年先生参加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期间的工作笔记。《笔记》按照鉴定组的历程,以照鉴定日期为序,著录内容有:作者、作品名称、材质、题记、题跋、款识、收藏、著录、鉴定意见等。尤为独特的是傅熹年先生开创性地将古建筑学引入书画鉴定中。
本书集世界各国绘画专题极限信用片共940幅,重点以名画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及题材内容入手,并从历史地域和宗教人文背景的角度去审视并以简练的文字剖析解读。在书页图文的角隅,专辟一栏介绍邮票发行的国家、地区及时间,邮戳盖上的日期与地点明信片幅面尺寸等三大要素信息,以把极限明信片的基本特征介绍给读者。 在制作极限明信片过程中,邮票与明信片之间的选择与搭配也很有讲究;例如在邮票中反映绘画全画,而明信片画面中可采用绘画全面,也可选择画的主要局部特写,这可更增强读者对人物精神面貌和内心的深刻理解;又如邮票中仅反映全画的局部特写,那么选择明信片画面可以是局部,也可采用绘画的全图,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画的全部背景内容。
陈兆复、邢琏著的《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靠前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中华图像文化史(原始卷)》属于断代史之一,专门研究了原始时代的图像,包括石器、岩石、陶器、玉器、石碑、建筑上的图像,并对原始图像的生产、传播及其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书是在 艺术史家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讲座“ A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Landscape Painting”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 录制此系列讲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毕生所学、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 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 ,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这一线索为后来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阐述。本书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作者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 作者能言善辩,讲述生动且富有 ,融广博的学
由蒋义海主编的《中国画知识大辞典(精)》对中国画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十三大类予以介绍:(一)词语解释;(二)绘画技法;(三)画家简介;(四)风格流派;(五)画史概略;(六)画坛趣事;(七)画语精华;(八)画题述义;(九)闲章集萃;(十)绘事琐记;(十一)题画诗词;(十二)古今画著;(十三)附录《有关中国画之报刊》与《中国画珍品(部分)流落海外表》。力求给读者系统的国画知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明。 本辞典的编辑出版,冀在 限度地满足广大专家、学者,国画创作与研究者,业余作者等,在中国画知识方面之需求。本辞典尝试在知识性、实用性、欣赏陸、指导性等方面作出努力。但由于是宏篇巨帙,涉及面广,资料难寻,编辑人员水平之囿限等因素,虽大辞典业已出版发行,但难免有文辞讹脱、注释肤浅、轩轾不分等
龙瑞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之后从事工艺美术设计10于年。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擅长山水画。作品《山乡农校》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幽燕秋趣》入选第二次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展,《山上有棵小树》获1988年北京国际水墨画大展大奖。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出国展出 。1988年于美国纽约赫夫纳画廊举办个展 。出版有《龙瑞水墨画集》、《秋天的收获:龙瑞山水画专辑》。
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十年出生的艺术家中,今年年轻的是48岁,年长的57岁,可谓年富力强。这个年龄对艺术创作来说是好的时光。他们活跃在我国美术界的线,不仅是我国绘画创作的生力军,而且是美术教育战线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引领国画潮流的主将。 本书收录了这些国画名家的作品多幅。
《五代北宋画集》内容简介:今天距五代时期已有千年之遥,北宋灭亡也已经是九百年前的事,经过长久的历史变迁,当时画家的创作流传到今天的已是凤毛麟角。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中许多名画遭到毁坏,明清著录中的五代北宋名迹也已有大量流失,现在珍藏于国内外的作品不足当时千万分之一,因而愈显得异常珍贵,为了使这一时期的优秀遗产得到发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了这本画集,尽可能地将现存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重要作品囊括进来,并对每一作品的风格和流传情况加以简要著录,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全貌,虽然其中有些作品可能在鉴定等方面还有商榷之外,但对古画的认识总是在不断研究中逐渐深入的.这些作品凝结着那一时代艺术家们的才能和智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传大创造无比自豪,我们更应该通
本书精选的世界各国建筑专题极限明信片共470张,这些明信片上展示的建筑很大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世界各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对象征人类文明的著名建筑产业兴趣,大家关注的目光,不仅停留在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上,而且还要从时代变迁的高度,更深层次地去寻找历史文化的内涵与艺术意蕴。 建筑专题极限明信片所反映的建筑物,*的表现形式,是选择明信片上直接用摄影机拍摄建筑物的图像,而且要别具匠心地选择*的视角表现,这才能体现出丰富的时代特征和真实韵味。黑白与彩色摄影所表现的极限明信片,艺术韵味各有千秋。在本书极限明信片画面上,少数也有采用油画或素描形式来表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是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交会的圣地,敦煌莫高窟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的艺术时空隧道。《敦煌艺术大辞典》正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独特艺术魅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收录敦煌艺术领域词目近3000条,图版1000余幅,分门别类,编为综合,石窟形制与相关遗迹、遗物,各时代艺术·代表窟,彩塑,尊像画·说法图,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瑞像图,密教图像,传统神话画,供养人像及题记,生产·生活·民俗,古代科技,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壁画技法,石窟保护,藏经洞艺术品,书法·印章,版本,地理,历史,历史人物,著作,敦煌学者等28个类别,以全面展示敦煌艺术的研究
中国绘画近代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中国绘画接续古今的重要人物。本书作者为潘天寿之子,现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其对潘天寿的绘画艺术从思想到技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客观的评述,文字凝练,文风质朴,寓意深刻。 全书内容主线为:1.寻求精神性,对潘天寿艺术作品之内在精神,予以阐述,为本书起始。2.技法理论,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予以分析。3.艺术实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与技法分析相对应,剖析理论在创作中的实现。4.年表,回顾潘天寿之生平,为探讨潘天寿不同时期作品的特征提供必要依据,为本书收尾。附常用印章,一可为欣赏,二可为鉴定。书中还选取了潘天寿100多幅画作,为分析潘天寿绘画技法提供直观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