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沈尹默先生关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文字汇为一帙,分为四部分。部分 学书有径 ,收录作者较为浅显、引导入门的书法教学文字。第二部分 金针度人 ,收录作者略显艰深、理论性强的书法研讨文字。第三部分 序跋文札 ,收录作者关于书法的序跋、书信。第四部分 论书诗词 ,收录作者有关书法的诗词作品。各部分大略以写作时间排列。沈尹默的论书文字博大精深,本书希冀尽可能呈现其学习书法的历程,以作书法爱好者的入门指南。
陈绶祥著的《字里行间/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是“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的第四本。全书共分为四讲, 讲“同文之前”,介绍了书法的基本定义、汉字的起源以及河洛文明为创造汉字与书写汉字所做的准备与贡献等内容。第二讲“同文求轨”,介绍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产生作用的原因,及它本身能让成员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篆书的产生、隶书对汉字的改变带来的影响。第三讲“工巧双飞”中介绍了楷书的出现、兴盛、特征与优长,以及楷书是如何突破牢笼走向草书,进而总结出唐草对唐代书法带来的贡献等内容。第四讲“互化同宗”中以书法为例,谈到了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而谈到了清朝与明朝的文化的区别,介绍了明清 的书家及其 的作品,进而使读者了解到“文治”的本质。
本书从执笔用笔、中国书法发展史讲起,强调用笔,并通过对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隶书等不同书体的经典碑帖的讲解和解析,使学习者了解书法本源,了解不同书体的演变和特点,做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不同书体可以触类旁通,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
《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二册,《五祀卫鼎》,由李绪杰编著。五祀卫鼎为西周恭王五年制。该鼎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在西周恭王五年,交易土地的事情。该铭文既是先秦土地制度演变的一份珍贵史料,也是西周中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铭文书法有着西周中期的典型风貌,变化中蕴含规整。
李绪杰编著的《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 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六册,《多友鼎》。多友鼎1980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县下泉村。鼎内壁铸有22行铭文,共277字,记录了周厉王时期,多友率兵抵御匈奴并取得胜利的事迹。多友鼎立耳、圆底、腹微敛、蹄形足,造型十分普通,但其铭文所录的战役却鲜为人知,十分重要和珍贵。
陈绶祥著的《字里行间/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是“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的第四本。全书共分为四讲, 讲“同文之前”,介绍了书法的基本定义、汉字的起源以及河洛文明为创造汉字与书写汉字所做的准备与贡献等内容。第二讲“同文求轨”,介绍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产生作用的原因,及它本身能让成员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篆书的产生、隶书对汉字的改变带来的影响。第三讲“工巧双飞”中介绍了楷书的出现、兴盛、特征与优长,以及楷书是如何突破牢笼走向草书,进而总结出唐草对唐代书法带来的贡献等内容。 第四讲“互化同宗”中以书法为例,谈到了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而谈到了清朝与明朝的文化的区别,介绍了明清 的书家及其 的作品,进而使读者了解到“文治”的本质。
《字里行间》是 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 的第四本。全书共分为四讲,*讲 同文之前 ,介绍了书法的基本定义、汉字的起源以及河洛文明为创造汉字与书写汉字所做的准备与贡献等内容。第二讲 同文求轨 ,介绍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产生作用的原因,及它本身能让成员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篆书的产生、隶书对汉字的改变带来的影响。第三讲 工巧双飞 中介绍了楷书的出现、兴盛、特征与优长,以及楷书是如何突破牢笼走向草书,进而总结出唐草对唐代书法带来的贡献等内容。第四讲 互化同宗 中以书法为例,谈到了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而谈到了清朝与明朝的文化的区别,介绍了明清著名的书家及其优秀的作品,进而使读者了解到 文治 的本质。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 下之后三年,巡游天下,登上了山东邹县的峄山。峄山因在孔孟故里,《尚书》《诗经》中多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丞相李斯受命立石纪功,即《峄山碑》。 《峄山碑》命途多舛。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尊孔对秦始皇不满,命人将碑推到。然后是乡人不堪于迎送络绎不 的拓碑者,将柴火聚于碑下,烧热石碑,泼以凉水。唐开元以前,碑石已然不存,仅有拓本传世。南唐徐铉精于小篆,摹有李斯《峄山碑》。北宋淳化四年(993),弟子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刊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 历代习小篆者,莫不尊从李斯,因此小篆又称“斯篆”。唐代李阳冰即以“李斯之后千古一人”见称。徐铉所摹《峄山碑》,尽管已然是“玉箸篆”风格,仍能体现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李绪杰编著的《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八册,《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二年逨鼎2002年出土于陕西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鼎为西周晚期所制,铭文铸于内壁,约270字,记录了逨辅佐长父,受到周王册封、奖励之事。铭文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原始资料。铭文书法气象浑穆、端庄内敛、布局严整,为西周晚期铜器
这本由启功、秦永龙著的《书法常识》详尽介绍了关于学习中国书法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从书法的执笔、用笔、结字、临帖,到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的笔画写法和特点,各种书体的演变与发展等都有详实的介绍。
在汉末这个思想、文艺和社会风尚都孕育着巨大新变的时代,蔡邕的代表作《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对这两部书论内容进行详尽解读,放置到汉末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联系他丰富的人生和思想历程去思考,理清书法理论与实践源流去研究。 提出了蔡邕以“势”为中心的完整书法理论体系,即承载了“阴阳”“自然”之大道,归纳出九种代表性的笔法,表现出“散”的创作状态,提出“妙境”的书法美学思想。本书力求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蔡邕书势的深层含义,同时也阐释了蔡邕书论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本书法欣赏的入门读物。作者从书法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联系入手,经由书法史的角度回顾了书法字体的功用和美感之间的联系,并重点讲解了书法史上著名的 三大行书 《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亲手书写对理解书法的作用,教导读者如何通过临摹来深度阅读书法作品,告诉读者历*感动人的书法作品,实现风格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书中有配有百余幅历代书法碑帖的精美插图,有助于初学者建立对书法的感性认识。
启功先生《论述 句》之七写道:“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这首 句讲的便是智永。 智永是山阴(浙江绍兴)人,俗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的书法也恪守家法,是“二王”书法的重要传续者。智永是书法苦行僧,一生运笔不辍。传言他在永欣寺阁楼研习书法三十年,退笔成冢。于是书艺大进,闻名遐迩,向他求书的人纷至沓来,踏坏了寺里的门槛,只好用铁皮包裹起来,人称“铁门限”。 前人对于智永的书法评价很多,大多认为智永磨砚成臼,能下苦功,精熟过人,惜无奇态。而苏轼认为智永的书法像陶渊明的诗歌,因为精能之至,反而达到了“疏淡”的境界,疏淡之中自有奇趣。 智永书法流传至今的 少,所能见到的只有《真草千字文》的几种流传本。流传到日本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
《书画艺术与修身养性》与怡情、养性、健体、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长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人不仅要长寿,还要活得健康快乐。《书画艺术与修身养性》以中国养生哲学为指导思想,对著名书画家刘少镛先生撰写的“书画养生三字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多方面说明书画艺术在对研习者精神的调养、机体运动的调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书画艺术与修身养性》通过介绍书画常识、解析书画技能,提出了一些书画养生的具体方法:通过赏析部分作品,使读者从书画艺术中体会到美的享受、启发和乐趣.从而达到增长知识、涵养笔墨、修身养性的目的。 《书画艺术与修身养性》适合全国书画艺术类院校师生、书画作品收藏者和爱好者阅读,同时可作为全国老龄教育研究机构、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参考教材。
《中国书法》是一部全面介绍书法文化、书法史、书法技法和书法理论的书,它既是综合性的论著,又是实用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书法文化、书法史话、书法技法、书法理论等。
李绪杰编著的《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 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五册,《□簋》。□簋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齐村陂塘西北,距地三米深的灰窑中。□簋为周厉王三十二年所制,是迄今出土的 一件商周青铜簋,也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一件标准器。铭文书法点划劲厉,风神烁烁,颇似大克鼎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李绪杰编著的《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三册,《九年卫鼎》。九年卫鼎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窖藏,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九年卫鼎为西周恭王九年所制,形制与纹饰与“五祀卫鼎”完全相同。该铭文书法古拙多变,多近似散氏盘处。
。。。
本书根据1931年初版的《中国文字与书法》重新配图编印,它以史为经,从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碑刻墓志、造像、题铭、砖瓦、刻帖、墨迹到篆刻,上自商周甲骨文、下迄清末民初书家的经典作品都有收录。作者从文字源流,书体沿革,细讲汉字的历史与发展,再从书法述评、书法研究两个方面。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自唐以来,王羲之书论流传颇广,一些经典论书名句被学书者奉为圭臬,用于书法创作的指导;也被书法理论工作者屡屡征引,用作研究王氏书法的重要文献。本书中,笔者在搜集已出版的书论选注、注释等研究成果之基础上,以“原文、注释、译文、解析与图文互证、研究综述”为内容构架作为研究方法,力求将王羲之书论精解到位,从而突破传统书论只有注释、译文,而缺乏相应书法作品加以解析之状况。特别是“解析与图文互证”部分,着重对王羲之书论中涉及的书法本体语言进行解读,并应用与之所对应的书法作品图片、实物图片加以说明,达到笔画笔法形态图例与相关书论互证之效果,即“图文互证”。旨在帮助读者对古代书论的认知、思辨、汲取,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