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书画双绝的艺术大师。其书法兼有晋人风度翩翩的韵味、宋人不为法缚的个性、唐人优入法度的细润,从以画入书的角度,以篆入行草,外柔内刚,藏巧于拙,不加修饰肃穆又质朴。八大山人善用淡墨秃
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 标准给予了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了自己寓险 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本书稿收录刘一虎书写的小楷作品——宋词三百首。所书字体融楷体与魏隶于一体,自成风格,且结构严谨,字字平稳,骨力遒劲,棱角峥嵘,书风清秀,凸显出一种其特有的独到且浑然去雕饰的朴实素雅之美。本书的出版,既可供广大读者诵读宋词之用,亦可作书法爱好者欣赏与临帖之用。
《二赞二图诗》行草纸本,纵24.5厘米,横618.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二赞:《太湖石赞》《萧子中真赞》;二图《题董元溪岸图》《题洗马图》,所以被称爲《二赞二图诗》。此帖墨色微淡,能够 加清晰的看到赵氏笔法,旋转翻腾,引人入胜。通篇字字沉雄纵逸,笔笔圆劲存神,多得顔真卿、米芾二家笔意,与赵孟頫通常藴籍沉稳、平正秀丽的书写风格不甚相同,这在赵氏的书作中是极少见。款署“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便觉醉意横生。戏书此卷,爲他日一笑之资。孟頫”。从此卷款识可知,赵孟頫与友人于湖州观堂相聚时,一时酒酣的乘兴之作,如他自己所说,爲“戏书”。纸质莹润光滑,信手写来,神融笔畅,是其壮年时期的佳作。卷未有明代卞荣、王世贞、董其昌、文震孟、陈继儒、英和、永瑆、近人吴湖帆的跋文。其中董其昌题跋云:“此赵
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 标准给予了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了自己寓险 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 标准给予了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了自己寓险 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本册精选吴昌硕脍炙人口、市面罕见的经典册页作品40幅,让读者 清晰地领略到吴昌硕作品笔墨苍古、凝炼老辣、雄浑奇崛的艺术妙境。画册图片极其精美, 再现了吴昌硕绘画“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的杰出艺术成就。
本册精选吴昌硕脍炙人口、市面罕见的经典册页作品40幅,让读者 清晰地领略到吴昌硕作品笔墨苍古、凝炼老辣、雄浑奇崛的艺术妙境。画册图片极其精美, 再现了吴昌硕绘画“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的杰出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