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演技六讲:创造角色的灵魂》(增订纪念版)是波列斯拉夫斯基毕生表演与戏剧理论的大成之作,对方法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初版于1933年的《演技六讲》以英语写成,以导演和表演初学者的对话形式,从注意力集中、情绪的记忆、戏剧的动作、性格化、观察、节奏六个方面生动活泼地阐述了表演的基本理念,至今再版不断,并被译为西、葡、意、土、波兰等十几种语言。此次中译本在郑君里先生经典译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增订,如作者向美国公众阐述斯坦尼体系的23篇演讲,这为其后来提炼 演技六讲 提供了重要语境。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在美国实验剧院的重要合作伙伴玛丽亚 乌斯彭斯卡娅的4篇表演课讲义。因此,本书可说是了解现代表演方法从斯坦尼体系发展到方法派的重要依据,更是今天的表演和戏剧学习者的文本。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这是一本指导编剧从开发故事概念到完成剧本版权交易的分步指南。本书将剧本创作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成熟的步骤和阶段。作者迈克尔 豪格结合自己作为剧本顾问的多年经验,提供了多种酝酿创意、克服写作瓶颈的技巧。同时,豪格用图表的形式分析了数十部好莱坞经典片例,手把手地教读者遵循、运用卖座剧本中蕴含的经典原则。豪格还准备了一系列在推销剧本与出售版权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的要点,供有志开启自己职业生涯的年轻编剧们参考。本书为所有对剧本写作有兴趣的读者推开了一扇大门 :好剧本其实是有标准的,你不仅有机会知道那些标准是什么,还能够参照这些标准,完成一部广受买家欢迎的剧本!
《日本电影110年》将日本的文化传统、电影技术的发展、日本与东亚乃至世界的关系史、日本社会意识的演变等多维度交织在一起,围绕日本电影的兴起与发展,娓娓道来。 本书补写了21世纪头十年以来日本电影的*进展,进一步丰富了该书的内容,特别是将平成时代日本电影的新动向更加完整地勾勒出来,使得电影产业在日本几个不同的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得到更加均衡的、面目清晰的展现,有助于人们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史视野审视日本电影110年来的发展,思考电影对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电影的新进展,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它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近来呈现出的各种新特征。比如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环保主义、东方主义、全球化、日本社会的保守化与内向化等问题的关注视角
2010年,凯文?斯特罗姆和迈克?克里格开发了一款名为Instagram的照片分享应用程序,它有一个简单却令人难以抗拒的特点:它会让你用手机拍下的任何照片看起来都 漂亮。很快,它就引起了Facebook的注意,马克?扎克伯格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使之一夜成名。 莎拉?弗莱尔从Instagram的创始人、员工、高管和竞争对手那里获得了 的丰富资料,她详细讲述了两位创始人如何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历经艰苦创业,开发出Instagram并获得巨大成功。在被Facebook收购后,两位创始人一直试图保持Instagram的文化和独特性,同时也努力调和着与马克?扎克伯格的发展理念之间的冲突,他们强调简洁性和创造力,反对Facebook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实现利润增长的战略。在Instagram获得了10亿用户之后,两位创始人离开了Facebook。 Instagram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了不起的商业
本书是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工作版定稿剧本,根据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抗战时期重庆 树华 农场主任丁务源虽经营不善,却善于周旋的故事。剧本基本沿袭了小说的叙事结构,保留了老舍语言的凝练与幽默,用更多细节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的人情世故、民国风貌。 除了独家呈现完整剧本,书中还收录了原著小说、电影主创成员的创作阐述、导演的重磅专访,以及精选的幕后图稿、分镜头表等。读者可结合上述内容揣摩文学经典的改编之道,了解影片的美学选择与创作思路,感受 新文人电影 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对现实的关照,全方位见证这部电影的诞生。
本书主要针对中国内地电视剧艺术作品中声音的历史发展、理论发展、创作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电视剧艺术作品中的 声音 元素为研究核心对声音历史、创作理论与实践、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播、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关注和多角度的分析与讨论,并从电视剧创作实践出发对声音理论与创作问题进行学理分析、概括和阐述,以揭示电视剧声音发展史、理论史以及实践创作中的相关本质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开启自上而下的产业变革与商业电影探索。冯小刚导演在电影发展大力度优惠潮跨界进入影业,以一系列贺岁片崛起,创造了持续15年票房不败的商业神话,从电影业的无名小本成为中国商业
本书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靠前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书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
本书作者把新闻传播学与摄影学结合在一个严格的、相对独立的系统中进行研究,对新闻摄影的特性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具科学理论性。这种理论性贯穿在全书的写作中,如对新闻摄影定义特性、采访规律、拍摄手段、题材与体裁及新闻摄影表现方法等课题的研究,作者的着重点不是仅谈“如何”,而是以理论分析其“为什么”,从而从理论的高度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与规律。
姜燕著的《声音的力量(中国电视剧声音理论与创作研究)》主要针对中国电视剧艺术作品中声音的历史发展、理论发展、创作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电视剧艺术作品中的“声音”元素为研究核心,对声音历史、创作理论与
全书凡11章,包括绪论、影视文化的内在特征、影视文化的外在关联(一)、影视文化的外在关联(二)、影视文化的外在关联(三)、影视文化的外在关联(四)、影视文化的形态(上)、影视文化的形态(下)、影视文化传播、影视文化批评、影视文化教育等。这些内容立足影视学、文化学的学科立场,结合传播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力图在建构新的、完备的学术体例的同时,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面向中外影视文化现象,指向当代影视创作现实,视野开阔,包容性强的学术著作。
现阶段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满足知识的传递, 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意识。 王同杰编著的《影视作品分析》在内容体系上以影视的分析鉴赏为主线,以各种形态的影视作品及其蕴含的审美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为切入点,在全面介绍影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对电视剧、电视新闻、专题片、综艺节目、影视广告、微电影等众多影视基本形态的创作特点进行了系统阐述。在编写中,既强调理论性,也突出技巧性,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多维的视听思维方式,将影视分析方法与技巧贯穿其中,从艺术的角度对影视作品做出分析。在编排结构上,本教材共分为12章,分别介绍了影视艺术审美、影视与文学、、影视元素、影视心理学、影视社会学、影视技术、影视传播学、影视批评、电影作品、电视作品、广告作品和微电影作品,各部分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