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黄河九省区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将这些戏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研究,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黄河大系?戏曲卷》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详细地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介绍黄河沿岸九省区戏曲的情况,引起读者对丰富而瑰丽的戏曲文化的注意、重视和喜爱,以期弘扬发展优秀的戏曲文化,传播黄河文明。 收录沿黄九省各省代表性的剧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一)文学性。应选取质量较高、文学性较强的剧本,在语言、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地域性。选取各地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戏剧作品,反映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或历史事件等,在戏剧语言、唱腔等表现形式上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影响力。尽量选取具有全国性甚至更广泛影响力的作
这是一本介绍京剧文化的书,以 一戏一文一图 的形式,从说戏、说角、杂说、戏词等几个角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百出经典京剧曲目。同时附带了 京剧大事年表 京剧舞台掠影 一台戏词 (《霸王别姬》),以全面展示京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缩影和叙事特色,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地走进剧场 看戏 ,感受京剧的魅力。 在书籍结构设计上,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 给读者的一封信 就是一次邀约,读者借由一张 戏票 ,走进 剧场 开始 看戏 。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角色的人物渐次出场。 书籍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每折戏相对独立,阅读从戏目、戏名、戏种、说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是陕西皮影主要表演样式之一。本书从史论的角度对秦腔文学名家名作进行研究,更侧重对秦腔剧本文学性的探究。书中沿着康海、王九思、李芳桂、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马健翎等的人生轨迹、创作道路、具体作品,论述了他们的创作在秦腔发展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究了秦腔艺术的发展。
爱爱,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著名艺术家。曾主演《打金枝》《明公断》《算粮》《三上桃峰》《走山》等剧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培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技艺大大突破前人,她创立的 爱爱腔 ,独领风骚40余年,成为晋剧旦角声腔之翘楚,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赏。《爱爱腔经典唱段集萃》集结王爱爱经典唱段,辅以声频,给读者如亲临现场般的感觉。《爱爱腔评论集》集结众多行家里手对爱爱腔的评论文章,切中肯綮,读来 有声有色 ,受益匪浅。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 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 的魅力。
《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精)》收录了石挥 的散文小说、影坛笔记和杂文随笔,以及近200幅罕 见生活照、工作照、海报、节目单、演出本事、杂志 封面、报纸上刊载的相关广告和漫画等,并附有详细 的生平年谱与石挥在京沪两地的活动地图,是探寻石 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的**手资料。 全书展现了石挥令人惊艳的文学才华,《大杂院 儿》《大李》生动地描绘出老北京的世态人情,表达 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独特理解;半自传性质的《 古城探母回令记》与《海角天涯篇》则记录了石挥的 幼年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少年时混迹于社会底层的 艰辛、神秘而青涩的初恋、刚入戏剧界荒诞而真实的 见闻以及成名后回到日军占领的故都探母的见闻和感 触;影坛笔记既包括石挥电影表演与导演经验的总结 ,又有对国产片历史传统与发展现状的思考;杂文选 题多
经典,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 年以来的编年册)。 刹那的灵感有迹可循,神秘复杂的创意如何学习?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本书以中国京剧为主,同时兼顾地方戏曲剧种。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分类,构图上兼顾演员特写和演出场面。突出老演员和已故的名演员,和一些名演员、名剧目的演出背景介绍,以及照片背后感人的故事。 全书以作者特有的摄影艺术表现手法,把舞台上的表演升华,再现到摄影作品之中。作品动静结合,表现演员的情绪和表演力度、速度。
滇剧是云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本书将滇剧的声腔渊源、繁华魅影、地域特色与生存流向分配在一桩桩的具体可感的事例、一个个描述生动的剧目,甚至一幕幕细节感人的场景里,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快感中,认识滇剧的诞生和发展、历史和现在。
《桃花扇》取材于历史而聚焦于爱情,但毕竟是戏曲而不是历史,为了成全艺术,并不拘泥史实。侯方域是浊世公子,末代名士,文采有余而风骨不足,难称英雄,所以也不是主角。《桃花扇》真正的主角,真正撑得起那把名扇的扇骨的,当然是李香君。侯方域未能峻拒阮大铖于前,又不能放弃试场于后,孔尚任舍其晚节不计,写到国亡就算曲终,这就是艺术,必须四舍五入。科学才保留小数点后的零头。 《桃花扇》是本事始于秣陵,终于秣陵,顺理成章,当然应由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来演出。早在十年前苏昆就曾演出此剧的改编版。今年三月在北京保利的剧院盛大演出的《桃花扇》,由话剧导演田沁鑫精心执导,不但保持了孔尚任原著的文本与精神,而且在舞台布景、灯光设计等方面融入了西方当代剧场的新技巧,乃使孔尚任的杰作以新的时空
。。。
本书为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带领几位博士生一起做的院内科研项目。 用“演出空间”为题,基于东亚古代演剧空间形态错综复杂性之上。在东亚传统戏剧演出实际使用的空间形态而言,可谓五花八门,任何常用的名称如坛场、广场、芝居、氍毹、勾栏、舞亭、船台、戏台、戏楼、戏场等等,都不能够涵盖全部演出空间形态,这些名称过于具体,其内涵指向性 明确而单一,因此使用“空间”这个词汇,既解放手脚,打开思路,也 加准确。 本书主要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自古以来,东亚各种演出形式是在怎样的空间中进行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演出空间?不同的演出为什么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甚至不可以置换?在琳琅满目的空间形态中,东亚传统戏剧演出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依据是什么?各种文化符号在该空间中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在相同或相似的
本书稿是“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系列(7卷22册)中“话剧卷”项目,本书共分三册,精选了24个话剧作品,是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组织专家,将广东戏剧界从1949年至2019年的话剧作品遴选出来的,体现
《当戏已成往事》,被誉为“中国戏剧摄影 人”、“大陆杜可风”的摄影家李晏三十年戏剧摄影生涯的回忆录与摄影精品集。书分两册:一册回忆录,详述作者三十年戏剧缘,如何怀揣戏剧导演梦,误打误撞以摄影见证了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林兆华、牟森、孟京辉、田沁鑫、赖声川等等标志性人物在他笔下展现了 富个性的一面;一册三十年戏剧摄影集,以时间为序,以具体戏剧为点,每部戏佐以或长或短文字,赏析与钩沉兼有。两册并作一书,即是一部个人化的当代戏剧史。 濮存昕题写书名,林兆华、赖声川、田沁鑫、黄磊、 、杨葵等联合 。
中国著名作曲家、文艺理论家马可自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创作声乐作品六七百首,先后写下了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歌剧《白毛女》,管弦乐作品等,在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以及戏曲音乐研究等方面写有大量论文。 《马可选集(2):歌剧卷(下)》收录了马可的歌剧作品《小二黑结婚》的主要唱段。 《马可选集(2):歌剧卷(下)》对中国近代音乐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近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