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京大学的戏剧戏曲研究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2年秋,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南归授曲。在此后近百年中,薪火传递,直至今日。吴梅先生的弟子卢前、唐圭璋、钱南扬、吴白匋等先后在此执教。戏剧戏曲学专业 九五 期间和 十五 期间持续被江苏省政府评定为省重点学科。其古典戏曲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戏剧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细致地整理了该学科在百年发展史中,由南大戏剧人创作的代表性戏剧作品。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 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 的魅力。
《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歌剧《白毛女》是扎根人民生活创作出的讴歌人民的红色经典。2015年是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 ,由 出品,北京电影学院拍摄的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制作完成,对传承红色经典,研究推动电影艺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侯克明主编的《民族经典的立体再造(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创作记忆)(精)》集合了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创作过程的源起、过程、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细节,及电影创作者,电影评论家、艺术批评界的诸多名家对当代3D歌剧电影《白毛女》创作进行的学术探讨。 书稿约30余万字、300余张图片,收录了少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主题电影研究书籍。
本书是一部由专业戏剧史学家、 戏剧人联袂撰写的西班牙戏剧史,上溯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 仪式,下达21世纪西班牙的后现代戏剧实践。作者从方言拉丁语、加泰罗尼亚语、加利西亚语、卡斯蒂利亚语、巴斯克语的西班牙戏剧作品中广泛取材,概述了演员和导演、设计师和出版商、经纪人和剧团经理、建筑师和演出团体的工作,阐发了戏剧对于重大社会争议、社会问题的评价与介入功能。除了西班牙主要剧作家(从洛佩?德?维加到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作品,类戏剧活动和大众娱乐活动,如幻觉戏剧、弗拉门戈,在本书相关章节中亦有所论及。本书还包括女演员努里娅?埃斯佩特、导演路易斯?帕斯夸尔和剧作家胡安?马约尔加的访谈文章,由此可以窥见西班牙戏剧与广义欧洲、拉丁美洲戏剧之间的联系与交汇。
中国著名作曲家、文艺理论家马可自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创作声乐作品六七百首,先后写下了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歌剧《白毛女》,管弦乐作品等,在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以及戏曲音乐研究等方面写有大量论文。 《马可选集(2):歌剧卷(下)》收录了马可的歌剧作品《小二黑结婚》的主要唱段。 《马可选集(2):歌剧卷(下)》对中国近代音乐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近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稀见京昆名伶抄校本丛刊》这些著作内容包括京、昆名伶整理的、已少见或 迹舞台多年的经典剧本,他们撰写的著作,以及经他们亲手批注的文献典籍。为保存原貌,本书采用影印的方式出版,并请相关专家撰写导读,介绍背景和价值。 本书为《燕台菊萃 辑全本探母回令》,是民国时期较为重要的京剧剧本,陈彦衡著,许姬传抄,一九三一年五月柳一屋石印出版,共印三百册,该书记录了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李顺亭、谢云宝、时小福的唱腔唱词,眉批尤其重要,谈及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等人的词句出处、唱法解析、唱腔尺寸,以及现已失传的诸多奎派唱法。
《昆曲百种 大师说戏》(图书)主要介绍10 戏在昆曲 的地位,每折戏在三代人传承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每折戏的表演特色、表演理念和表演细节,表演艺术家对每折戏的感悟等内容。《昆曲百种 大师说戏》(图书)含5册图书,总字数1672千字,16开,108.5印张。 《昆曲百种 大师说戏》 卷本卷辑录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说戏的《单刀会·刀会》《风云会·送京》《宝剑记·夜奔》《义侠记·打虎》《三国志·华容道》《四平山》,汪世瑜说戏的《狮吼记·跪池》《玉簪记·琴挑》《牡丹亭·硬拷》《红梨记·亭会》《西园记·夜祭》《牡丹亭·拾画叫画》,林继凡说戏的《西厢记·游殿》《水浒记·活捉》《连环记·议剑》《燕子笺·狗洞》《红梨记·醉皂》,胡锦芳说戏的《铁冠图·刺虎》《双珠记·投渊》《双珠记·卖子》,姚继焜说戏的《朱买臣休妻(烂柯山)》和
长安大戏院始建于1937年,原址坐落在西长安街西单路口东南侧,曾与古老的戏曲艺术和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们同辉煌共沧桑。1996年9月27日,长安大戏院易地新建后于金秋之季重张开业,位于东长安街北侧光华长安大厦内。本书共收录了长安大戏院1937年2月24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演出信息,年代跨度大,演出阵容全,节目类型丰富,内容翔实。86年间,这里名角璀璨,好剧纷呈,她是戏曲兴盛的见证, 是历史发展的缩影。这是一本老戏园子的日记,每一页记录的,都是她 的样子。
《世界马戏史话》在写作上没有使用枯燥的编年体来讲述现代马戏发展的历史,而是以马戏历 的马戏团的兴衰以及马戏艺人的生平为线索,运用大量的故事、图片以及信札等资料,生动而详尽地描述了现代马戏诞生170年间(约1768-1938年),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美国和世界其他 发展的情况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此外,该书还用单独的章节对马戏海报、马戏建筑、马戏节目创新创作以及马戏艺术的社会影响等进行了展示和叙述,使得《世界马戏史话》内容 加饱满、丰富。
此书为《稀见京昆名伶抄校本丛刊》(第三辑),收录有名昆曲家曹心泉谱曲《归元镜》原版全本,请专家撰写导读,说明版本流传及舞台搬演情况,附录演出广告。 《归元镜》传奇为传统戏曲经典作品之一,讲述 净土宗主要人物庐山慧远、永明延寿、云栖莲池三祖身世故事和衣钵相传经过。有名戏曲小说研究专家和藏书家吴晓铃所藏《增广归元镜》被收录于《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书稿所收录版本为山西莲宗剧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该版由清末民初昆曲皮黄音乐大家曹心泉谱曲,为北昆前辈名家韩世昌、白云生演出本,弥足珍贵。
本书为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带领几位博士生一起做的院内科研项目。 用“演出空间”为题,基于东亚古代演剧空间形态错综复杂性之上。在东亚传统戏剧演出实际使用的空间形态而言,可谓五花八门,任何常用的名称如坛场、广场、芝居、氍毹、勾栏、舞亭、船台、戏台、戏楼、戏场等等,都不能够涵盖全部演出空间形态,这些名称过于具体,其内涵指向性 明确而单一,因此使用“空间”这个词汇,既解放手脚,打开思路,也 加准确。 本书主要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自古以来,东亚各种演出形式是在怎样的空间中进行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演出空间?不同的演出为什么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甚至不可以置换?在琳琅满目的空间形态中,东亚传统戏剧演出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依据是什么?各种文化符号在该空间中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在相同或相似的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丛书编委会编的这本《近代戏曲唱本丛编》是《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的其中一种,收录了民国年间出版的戏曲唱本数十种,收罗之丰富近世罕见。戏曲是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门类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其剧种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一个丰富的戏曲史料库,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