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进史 一:导论与渊源小戏》 ISBN 978-7-5225-1775-9 定价:10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第一册 导论与渊源小戏 。 导论编 统绪、梳理戏曲演进过程中诸如戏剧、戏曲、小戏、大戏、剧种、腔调、声腔、唱腔等关键名词之名义定位,并对戏曲史、戏曲理论史进行了回顾与检讨。 渊源小戏编 辨析唐代宫廷小戏、民间小戏之同源异流的演进路径,及其所促成的或雅或俗、雅俗交化的戏曲演进历程。 《戏曲演进史 二:宋元明南曲戏文》 ISBN 978-7-5225-1776-6 定价:9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的第二册 宋元明南曲戏文 ,厘清宋元之瓦舍勾栏于民间小戏中,孕育出大戏剧种南曲戏文;考辨宋元明南曲戏文 宋元南曲戏文 明改本戏文 明人新南戏 三阶段之表演艺术、唱法唱腔、体制规律及文学成就;并选取《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改本四大戏文、明人新南戏
本书集结了新近发现的1935年至1955年石挥发表在《文汇报》《大公报》《侨声报》《玲珑》(新加坡版)等中外报刊上的剧艺漫谈、影坛笔记、剧本、散文、书信,以及手稿、档案等多达125份,配以近百幅罕见的生活照、工作照、剧照、海报、节目单、漫画等。编者历时近三载,为穷尽史料搜遍海内外大小图书馆和档案机构,为更完整地呈现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补充了极为罕见的一手资料。 其中,以图片形式展示的6期《戏剧报》副刊 艺术生活 呈现出一个意气风发、视野开阔的青年石挥。长篇杂文《天涯海角新篇》《海阔天空》钩沉往事、探寻家史,于笑谈间透露出更多关于石挥和那个时代的秘密。与美国朋友的9封书信则力图从外部视角针砭时弊。《石挥随笔:拍〈鸡毛信〉时的几件事》也许是石挥电影拍摄散记中写得*为精彩的一篇。本书对石挥年谱进行了
希腊悲剧来自遥远的时空,但它仍能震撼到 的读者。人们观看悲剧、研读悲剧,收获对自身及世界 深刻的领悟。透过或隐喻、或象征、或直观的抒发,悲剧诗人向我们抛出了根本性问题——人的命运为何会是这样?本书并非文学鉴赏,而是注重追溯悲剧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从悲剧的起源、功能、体裁、结构讲起,选择《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四部经典文本,分别以互文印证、哲学解析、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四种角度解读。立足于开放性阐发,搭建史家眼中人神交融的古代希腊世界。
《勾阑醉:昆曲京剧中的风雅与热闹》 以新颖见地,解读经典戏曲的精彩与意韵。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题的作品。昆曲与京剧是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两座高峰,被称为 雅部 与 花部 。作者作为骨灰级票友,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经典意象,从戏文到唱腔、从眼神到身段,作者为我们一一道来这其中不为人知的精彩与神韵,并用画作形式为我们定格其中最为精彩的瞬间。
在简要叙述戏曲的历史与体裁后,本书分别通过戏曲的构成与形态、抒情本质、程式与舞台表现手法、欣赏与批评等几个部分,深入揭示了戏曲艺术的形态特征和内部规律。作者强调戏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民族艺术,提倡以本土文化视野研究戏曲的“国剧本位”研究立场,希望借此建立真正符合戏曲美学特征与内在规律的理论体系。在本书中,作者注重对戏曲艺术感性功能的发掘,试图从戏曲创作者与欣赏、接受者两个维度出发,归纳总结戏曲独特的艺术价值观及审美追求;强调从超文本的层面解读戏曲,将传统戏剧的舞台样式与剧本互相结合予以深入研究,从戏曲的文本与舞台表现两个层面发掘其艺术特征和美学品性,由此体现出本书的理论特色与原创性。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但确定戏剧为一个节日以示庆祝则遥遥无期,因而无论是戏曲、话剧、歌剧的表演人,还是民众对戏剧节都是陌生的。随着新文化运动将戏剧逐步纳入主流文化范畴,戏剧开始参与社会文化事务,拥有自己的节日亦成为可能。戏剧节是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 特殊的产物,戏剧节对戏剧作品的依附性低,不以单个作品或某一剧人的成败而建立或取消,且与政治权力之间过从甚密,这是戏剧发展史中较为少见的现象。 本书在勾稽大量戏剧演出史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分六章讨论1938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戏剧节从1937年拟办、1938年初创到1949年谢幕的历程。本书着力探讨十二年戏剧节举办的历程中,戏剧节象征意味的仪式与政治力量的角力,及隐含其间的戏剧节的多重意义,在厘清了现代戏剧节中的隐晦之处时为现代文学制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书稿为开明大戏院的百年回眸。开明大戏院1928年由苏州振兴地产公司集资建造,初名 东吴乾坤大戏院 ,次年2月15日正式开幕,戏院承租者与后台老板多次易人,戏院先后改名为 大观园乾坤大戏院 发记大舞台 东方大戏院 等,1933年起,始称 开明大戏院 。开明大戏院在近百年间,为苏州戏剧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上演海量京剧、昆曲、滑稽戏、评弹、电影等剧种剧目,丰富了苏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且记载了很多苏州发展史上有意义的事件,在苏州人的记忆中有着相当的分量。本书稿以期通过开明大戏院综述、名角谈开明、市民忆开明以及开明大事记四部分,图文并茂展开叙述,对开明大戏院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回顾。
暂无
现代舞台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舞台音响、舞台灯光和舞台机械设备等三大系统。本书在较为全面地说明现代舞台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现代剧场、会堂、歌舞厅、电影院等的舞台音响、灯光、建声、影像技术特点、设计方法和使用技巧,并介绍了音响技术的成果。
戏剧在外国文学中,特别在西方文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到了二十世纪,戏剧已经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总体来说,戏剧在西方目前属于文学的精华,艺术的桂冠。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外国戏剧的翻译、演出和研究都很好重视。何辉斌著的《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力图以量化研究与质的评价相结合,总体的研究与个案的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展现外国戏剧在新中国的传播史。
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京大学的戏剧戏曲研究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2年秋,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应南南大学之聘,南归授曲。在此后近百年中,薪火传递,直至今日。吴梅先生的弟子卢前、唐圭璋、钱南扬、吴白匋等先后在此执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陈中凡先生主持下,成立戏剧研究室。 文革 后,陈白尘先生亲任戏剧研究室主任。至此,南京大学的戏剧研究由古典戏剧扩展至现代戏剧和西方戏剧。1990年,为适应形式发展需要,中文系戏剧研究室又更名为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董健教授出任所长。本书细致地梳理了该学科的发展历史。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读者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于傩戏的研究,在全国有傩戏的地方,都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约五百部傩戏剧本。其中有的傩戏没有剧本,则 行录音、录像,然后根据录音、录像的内容,做文字记录,形成剧本。将这些宝贵的剧本资料整理出来,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本书稿为巴蜀地区傩戏。
勃兴于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的戏剧遗产可谓根植传统,成就斐然。本书围绕斯堪的纳维亚戏剧的历史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世纪的早期表演一直到当下带有挑衅意味的实验作品,考察不同时期的戏剧主流形式和趋势。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关系密切的戏剧文化繁荣时间远远早于外界的认知。不仅如此,本书还试图阐明,这三个北欧 丰沛的戏剧活力很大程度上缘于与整个欧洲戏剧界的积极互动(而不是单向输入)。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在 剧坛的崛起,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在广义的欧洲范围内开始占据 地位。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斯堪的纳维亚戏剧舞台上的导演和设计师们正在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有力的姿态全面影响着当代戏剧的现状和未来。
本课题旨在聚焦越剧表演艺术,对越剧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试图从越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主体脉络入手,深入分析论证越剧表演艺术发展中吸收与融合的规律。 为了做好该课题的研究,制定了文献整理法、访谈、口述史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及学科交叉研究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案,立足于已有的史论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越剧演员及相关人员的口述和访谈材料,以史为经、以论为纬,对越剧表演发展脉络进行多视点、多层面、多维向的分析和总结。
中国戏剧早期可以追溯于秦汉,其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朝逐渐成型,成熟于元杂剧。戏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到了近现代出现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三百多个剧种。在戏剧舞台上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古典戏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中华文化大博览丛书》全面展现了中国的戏剧表演,内容采取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蕴。
马丁·普科纳在《戏剧理论的起源》一书中,探讨了戏剧与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旨在建立戏剧与哲学之间的新关系,挑战传统观点,并提出戏剧与哲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论点。 章是柏拉图对话的诗学。 普科纳分析了柏拉图如何通过其对话录,如何使用戏剧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录不仅是哲学探讨,也是戏剧作品,其中人物、场景和情节的构建都服务于哲学问题的展现。作者通过分析柏拉图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三种戏剧范畴,总结了柏拉图的戏剧诗学。 第二章是苏格拉底戏剧简史。 本章回顾了以苏格拉底为主题的戏剧作品,探讨了苏格拉底在戏剧中的形象如何随时间演变,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了对苏格拉底哲学的理解和诠释。 第三章是现代苏格拉底戏剧。作者从奥古斯都·斯特林堡、乔治·凯泽、奥斯卡·王尔德
由丛书编委会主编的《程砚秋文献专集/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为展现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艺术的文献资料汇编。本书辑录了梅剧团出演特刊、梅兰芳剧影、梅兰芳戏装锦集和梅兰芳专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梅兰芳表演的剧照、与艺术界名人交往的摄影照、代表作品的唱词、梅兰芳与友人的互赠诗词等。该书反映了梅兰芳在表演艺术方面的造诣,对于民国京剧名家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傩戏被 之学界称之为戏曲的“活化石”,视为原始戏剧的遗存。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于傩戏的研究,在全国有傩戏的地方,都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约五百部傩戏剧本。其中有的傩戏没有剧本,则 行录音、录像,然后根据录音、录像的内容,做文字记录,形成剧本。将这些宝贵的剧本资料整理出来,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于整理、保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这本由姜燕编写的《江淮神书金湖香火戏(1)(精)》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