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世纪七*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周年暨逝世二*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即兴》 用铁丝网编织套头衫的河马、得了蛀木虫病还感染了医生家具的病人、子虚乌有的诗歌 欢迎来到即兴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解放天性、恣意冒险,*限制你发挥的,只能是你的想象力。这本名著深刻批判了现代社会的 紧箍咒 ,直面创造力的本质,不仅关乎表演、戏剧、艺术、教育,更关乎人类情感、心理,可启发所有领域的创意工作者,以及希望彼此能以更开放心态进行沟通对话的我们。 《即兴戏剧》 本书介绍了即兴戏剧的历史、分类、规则,详细阐述了81个代表性的即兴游戏,以及8种即兴长剧形式,进而阐述了即兴戏剧进阶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即兴戏剧演出的实用指南,介绍了即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了深入学习即兴戏剧的资源和指向。 本书适用于即兴团体、编剧、导演、演员、戏剧工作者及爱好者,以及在创意、教育
《丝路交流与戏*形态的生成、蜕变》采用神话-仪式学基本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音乐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方法,在综合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文献及传统习俗材料的基础上,沿着神话—偶仪—乐器—戏*的路线讨论了戏*文化观念的发生,依据脚色—叙事—*牌—文本的线索讨论了戏*诸因素的形成,因循唱(念)—腔—乐的思路讨论了戏*形态的蜕变,多视角、多维度全景式地将戏*发生、形成与蜕变的全过程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总体上,《丝路交流与戏*形态的生成、蜕变》视野开阔、材料丰富、观点新颖,为中国戏*史、戏*音乐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黄梅戏音乐概论》是一部全面论述黄梅戏唱腔及伴奏的学术专著。全书四个章节,前两章为基础部分,首先追溯了黄梅戏音乐与民歌、歌舞、说唱、兄弟剧种的渊源,在此基础之上,以大量谱例为依据,根据其实际应用范畴对黄梅戏的传统唱腔、伴奏音乐做了科学的分类。第三、第四章分析了黄梅戏传统和新编主腔的联用方式,然后从节奏、节拍、调式以及唱腔结构、语言语音等多个方面对黄梅戏声腔的运动规律、风格构成做了详尽的分析,堪称黄梅戏的作曲法研究。本书还附有24个唱段的音视频资料,使读者 能更直接翔实地品尝并感受黄梅戏音乐视、听统一形象 。
在中国戏剧的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夥、分布较广、观众众多,还因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宗教功能,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的戏剧,只有审美与教育的作用,无关人们的生活与生命,故而可演可不演,而傩戏则不是这样,任何一种傩戏自它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种民俗事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或在与神灵 商约 的时间内,不但必须演出,而且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表演 。
傩戏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则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徐宏图编校,朱恒夫主编的《新昌目连戏总纲(精)/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收录了 仁集 义集 礼集 智集 等剧本,这些剧本资料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傩戏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则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李新吾、田彦、龙选君、吴定坤编校,朱恒夫主编的《上梅山傩戏(1)(精)/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收录了 上梅山傩戏概述 娄底市新化县 娄底市冷水江市 等章节,这些剧本资料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2009年下半年,由朱伟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汉剧发展历史与艺术形态研究》获准立项,是年岁暮即在湖北大学举行了研讨会,就课题的研究方向、具体论题、研究方法等听取学界意见。今年8月,课题组又将行将付梓的《汉剧研究资料汇编》打印稿呈于案前,嘱我写序以纪其盛。朱教授的勤勉踏实,深厚学养,严谨学风,理论建树,课题组成员陈志勇、孙向峰的敦厚朴实,睿智聪颖,一心向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感佩。故在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即将出版之时,欣然遵其所嘱。 汉剧形成于清初,至今已走过三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时盛时衰,时起时伏,创作演出了号称“八百出”的大量剧目,艺术形态也与时迁移,几经变化。自汉剧正式面世之日起,也就有了对她的理论观照。欲厘清汉剧的发展历史,准确把握其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形态,除了
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扇形露天剧场开始,作为艺术殿堂的剧院一直见证着人类认知水平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这里寄托着理想,凝结着智慧,充盈着人生的感悟。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剧院的起源、内部结构、舞台布景和趣闻逸事等,揭开了剧院的神秘面纱;下篇从雅典狄俄尼索斯剧场到中国国家大剧院,巡回导览了世界各大著名剧院。200余幅精美彩图,不仅直观地展现了剧院文化的魅力,美不胜收的画面更能让人直接置身于艺术的殿堂。
董健,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我国著名戏剧学家、文学史家、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本书稿精选了四五十篇学术论文,从多方面展现了多位学者对董健先生的学术研究、戏剧教学、为人处世的深入分析,比如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话剧研究、戏剧教育观与戏剧意识研究、戏剧理论与戏剧美学、对于董健先生其他文体创作的研究等,对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董健先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学术同行、门生弟子对他的怀念之情。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了不起的游戏”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最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而成的戏剧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戏剧演出不同,能将一个或数个村庄当成表演的场地,而在这地域中的乡民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它们为戏剧的 活化石 ,通过它们,能把握戏剧发生时的形态和形成戏剧的要素。因此它们是研究戏剧发生学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二是它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观念,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民俗画面所作的丰富生动的描述,
阜新蒙古剧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她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在这组系列介绍文章里,向人们展示了阜新蒙古剧、蒙古语文教育、蒙古贞文化源流及其特点、蒙古贞历史探源、喇嘛寺庙的建筑特色等丰富的蒙古贞历史与文化。阜新蒙古贞分布于辽宁省西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之地,使蒙古贞文化显现出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
《京族喃字民歌集(1)》收集了京族同胞的喃字民歌精华近百首,分为劳动歌、情歌、贺婚歌、友谊歌、感恩歌、散歌等几个部分,均为民间原创作品,表现了京族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爱情等内容。同时,用京语(喃字)、汉语、国际音标、英语、越南语互译,不仅为横向对比其语言特色,为更多的读者了解京族的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阅读的便利,更是在****提出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的背景下,对京族民歌文化、对京族喃字这一濒危文字的一种整理、抢救与传承。
本书由 绪论 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本体论 乡土市井中的民间艺术家 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概述了乡土文化、市井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评剧是乡土市井文化联姻的结果这一命题。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本体论着重论述了评剧在乡土文化里形成、在进入城市且流布四方的过程中对市井文化的沾染,以及 土疙瘩 成精过程中精英文化对其的染指与政治规训。乡土市井中的民间艺术家着重介绍了在评剧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其中包括评剧创始人、民间 戏圣 成兆才,以白玉霜为代表的评剧 四大名旦 以及评剧白派第二代传承人小白玉霜、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及其黄金搭档赵丽蓉。与此同时,本书还介绍了20世纪评剧新派传人谷文月主演的颇具影响力的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
主要收集整理了王少舫先生的同行、亲友以及文艺界知名人士、艺术研究者等,对王少舫先生在黄梅戏艺术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成就进行回忆、评价等内容,从他人的视角展现了王少舫其人、其艺、其德以及他对黄梅戏曲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全面立体地呈现出老一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艺术人生以及黄梅戏艺术的魅力,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在中国戏剧的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夥、分布较广、观众众多,还因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宗教功能,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的戏剧,只有审美与教育的作用,无关人们的生活与生命,故而可演可不演,而傩戏则不是这样,任何一种傩戏自它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种民俗事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或在与神灵 商约 的时间内,不但必须演出,而且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表演 。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而成的戏剧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戏剧演出不同,能将一个或数个村庄当成表演的场地,而在这地域中的乡民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它们为戏剧的 活化石 ,通过它们,能把握戏剧发生时的形态和形成戏剧的要素。因此它们是研究戏剧发生学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二是它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观念,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民俗画面所作的丰富生动的描述,
本书是基思的开创性经典著作《即兴》的续篇,进一步详细介绍了现代即兴体系的形成、即兴表演是如何讲故事的、如何在人际交往的探索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引入了曾启发美国著名喜剧节目《周六夜现场》的 即兴剧场运动会 。书中以通俗生动、情境化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在世界各地的教学现场,仿佛一段段通往未知的冒险,看似天马行空的235个游戏和练习,为演员、表演教师和导演解放了想象力,也关乎艺术、教育、心理,帮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进行沟通、施展创意。
在中国戏剧的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夥、分布较广、观众众多,还因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宗教功能,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的戏剧,只有审美与教育的作用,无关人们的生活与生命,故而可演可不演,而傩戏则不是这样,任何一种傩戏自它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种民俗事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或在与神灵 商约 的时间内,不但必须演出,而且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表演 。
《蒙古贞文化大系:蒙古勒津胡仁乌力格尔(蒙汉对照)(套装上下册)》从多方位、多角度,阐述了胡仁乌力格尔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本质与特征、风格与流派、影响与未来,在挖掘整理蒙古贞优秀文化遗产方面又立了一功。
张坚(1681 1763),字齐元,号潄石,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清戏曲家。一生耽于戏曲,知音律。《玉燕堂四种曲》包括《梦中缘》四十六出、《梅花簪》四十出、《怀沙记》三十二出、《玉狮坠》三十出,奇思妙构,刻画抒情,词曲雅赡,科白生动,为士人案头雅赏,教坊戏班称之 梦梅怀玉 ,与汤显祖之 四梦 相埒。 《玉燕堂四种曲》目前仅存清乾隆年间刊本,藏者甚稀。本项目以河北大学图书馆藏清代乾隆年间刊本为底本,首次对其进行整理点校。在整理过程中,参其他馆藏本加以对校,另参考清代昆曲剧本中的有关章折,择善而从,对该集进行断句标点,比对校勘。对所据底本的缺漏之处,尽量搜求其他版本予以补齐,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书稿附《张坚年谱》,对张坚及《玉燕堂四种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