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黄河九省区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将这些戏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研究,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黄河大系?戏曲卷》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详细地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介绍黄河沿岸九省区戏曲的情况,引起读者对丰富而瑰丽的戏曲文化的注意、重视和喜爱,以期弘扬发展优秀的戏曲文化,传播黄河文明。 收录沿黄九省各省代表性的剧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一)文学性。应选取质量较高、文学性较强的剧本,在语言、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地域性。选取各地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戏剧作品,反映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或历史事件等,在戏剧语言、唱腔等表现形式上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影响力。尽量选取具有全国性甚至更广泛影响力的作
爱爱,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著名艺术家。曾主演《打金枝》《明公断》《算粮》《三上桃峰》《走山》等剧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培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技艺大大突破前人,她创立的 爱爱腔 ,独领风骚40余年,成为晋剧旦角声腔之翘楚,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赏。《爱爱腔经典唱段集萃》集结王爱爱经典唱段,辅以声频,给读者如亲临现场般的感觉。《爱爱腔评论集》集结众多行家里手对爱爱腔的评论文章,切中肯綮,读来 有声有色 ,受益匪浅。
《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精)》收录了石挥 的散文小说、影坛笔记和杂文随笔,以及近200幅罕 见生活照、工作照、海报、节目单、演出本事、杂志 封面、报纸上刊载的相关广告和漫画等,并附有详细 的生平年谱与石挥在京沪两地的活动地图,是探寻石 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的**手资料。 全书展现了石挥令人惊艳的文学才华,《大杂院 儿》《大李》生动地描绘出老北京的世态人情,表达 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独特理解;半自传性质的《 古城探母回令记》与《海角天涯篇》则记录了石挥的 幼年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少年时混迹于社会底层的 艰辛、神秘而青涩的初恋、刚入戏剧界荒诞而真实的 见闻以及成名后回到日军占领的故都探母的见闻和感 触;影坛笔记既包括石挥电影表演与导演经验的总结 ,又有对国产片历史传统与发展现状的思考;杂文选 题多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 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上中下)(精)》全面呈现了我国戏曲剧种发展现况,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以及部属单位的戏曲剧种,系统介绍了各地区剧种名称、声腔、渊源、流行区域、发展现状等及相关演出团体的艺术生产状况,涵盖各省戏曲人才、戏曲教育、戏曲创作与研究等多方面内容。文前彩插与书内插图保存了当代地方戏曲的剧照风貌和民间戏曲表演类大师的舞台形象,让读者对地方戏曲艺术拥有为直观立体的印象。图书对各地戏曲文化发展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动态化阐释,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稿是“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系列(7卷22册)中“话剧卷”项目,本书共分三册,精选了24个话剧作品,是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组织专家,将广东戏剧界从1949年至2019年的话剧作品遴选出来的,体现
《周信芳画传》是在纪念我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推出的重点图书,分“评传”“画传”“年谱”三部分系统介绍、展示周信芳先生的生平履历与艺术贡献。周信芳,工老生。浙江慈溪人。
此为《稀见京昆名伶抄校本丛刊》第六辑,收录昆曲《昆山记》版本两种,分别为殷荣棠藏《昆山记全集》抄本、倪传钺藏传字辈演出本《昆山记》油印本。后者曾经昆曲研究大家赵景深先生校阅。请专家撰写导读,附录演出广告和相关照片,影印出版。 《昆山记》又名《顾鼎臣出世》,是苏州全福班演出本,据绍兴昆弋武班剧目结合弹词改编而成的昆曲传统剧目。1928年初,新乐府昆班根据陆寿卿口述整理成油印本传世。演出本分《磨房》《产子》《报喜》《赴任》《学堂》《小考》《归家》《大考》《父子会》《团圆》十折,常演 (一、二两折合,九、十两折合),故称《昆山八出》。 明代昆山富户顾槐总,家有妻、妾两人。妾琼荷,系丫鬟岀身,在家中地位低下,处处受到大夫人的虐待。后琼荷在磨房推磨时产下一子,取名顾童。不久,槐总离
本书通过回顾、记录2009年至2019年期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的各个剧社各个剧目的历史印迹,概括中国校园戏剧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第一部分是邀请参与过的评委工作的专家老师和当年参与过大戏节的学生
《当戏已成往事》,被誉为“中国戏剧摄影 人”、“大陆杜可风”的摄影家李晏三十年戏剧摄影生涯的回忆录与摄影精品集。书分两册:一册回忆录,详述作者三十年戏剧缘,如何怀揣戏剧导演梦,误打误撞以摄影见证了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林兆华、牟森、孟京辉、田沁鑫、赖声川等等标志性人物在他笔下展现了 富个性的一面;一册三十年戏剧摄影集,以时间为序,以具体戏剧为点,每部戏佐以或长或短文字,赏析与钩沉兼有。两册并作一书,即是一部个人化的当代戏剧史。 濮存昕题写书名,林兆华、赖声川、田沁鑫、黄磊、 、杨葵等联合 。
本书是由上海京剧院 一级演员、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严庆谷撰写,记述了郑派悟空戏的源流和传承,并包括了2016年来郑派悟空戏展演剧目的介绍和相关赏析。由上海京剧院元老郑法祥开创的郑派悟空戏威武大气、亦庄亦谐、 一格。本书收录的郑法祥悟空戏身段照片对于研究郑派悟空戏表演艺术有着极其珍贵的参考价值。